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3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167例荨麻疹患者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荨麻疹的病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体外定性的酶免疫分析法,对167例荨麻疹患者血清中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进行定性检测。结果:150例接受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的患者,107例(71.33%)至少有一项过敏原阳性;142例接受食物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的患者,109例(76、76%)至少有一项过敏原阳性:125例同时接受吸入性及食物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的患者,68例(54.4%)对吸入性及食物性过敏原均呈阳性,而仅有10例(8%)对吸入性及食物性过敏原均呈阴性。结论:荨麻疹病因复杂,吸入性和/或食物性过敏原常是大多数荨麻疹患者发病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患者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cE的检测,为临床治疗以及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2.
目的 对面部不明原因皮炎患者的接触过敏物质进行分析.方法 对106例面部不明原因皮炎患者进行中国筛查系列斑贴试验,对其中20例可疑的化妆品致敏患者进行化妆品系列斑贴试验,按照国际接触性皮炎研究组推荐的标准为依据.结果 中国筛查系列斑贴试验总阳性率54.72%,阳性率较高的前5位变应原是硫酸镍(18.87%)、甲醛(13.21%)、5-氯-2-甲基-4-异噻唑啉-3-酮(CL+Me-异噻唑)(12.26%)、氯化钴(9.43%)和芳香混合物(8.49%).化妆品系列斑贴试验总阳性率100%,阳性率较高的前3位变应原是山梨糖醇酐倍半油酸酯(司盘-83)(40.00%)、月桂醇葡萄苷(30%)和十二烷酸盐(25%).结论 面部不明原因皮炎患者多数存在接触过敏原,中国筛查系列的斑贴试验结果反映该类群体普遍存在体质敏感的现象;化妆品相关变应原的斑贴试验结果显示此类患者主要对乳化剂、表面活性剂、抗氧化剂原料过敏.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铒激光治疗几种面部皮肤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不同类型的面部皮肤病患者214例,其中脂溢性角化31例、睑黄瘤54例、扁平疣15例、汗管瘤43例、痤疮瘢痕57例和萎缩性瘢痕14例,并对痤疮瘢痕和萎缩性瘢痕加用点阵铒激光治疗。铒激光治疗参数,光斑直径2或4 mm,能量密度2.5~25 J/cm^2,治疗深度60~70μm,光斑重叠〈20%。结果脂溢性角化治愈率93.5%,有效率100%;扁平疣治愈率46.6%,有效率80%;汗管瘤治愈率34.9%,有效率90.7%;睑黄瘤治愈率57.4%,有效率100%;痤疮瘢痕治愈率15.8%,有效率89.5%;非痤疮萎缩性瘢痕治愈率14.3%,有效率85.7%,所有治疗病例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铒激光微剥脱治疗不同类型的面部皮肤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4.
胡白 《安徽医学》1993,14(4):45-45
<正> 面部磨削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面部美容疗法。我科自1987年开展,用于治疗面部疤痕性、色素性及遗传性皮肤病50例,收到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小结如下。临床资料 50例病人中男性21例,女性29例,均为成年人。皮损都位于面部,疤痕性损害42例,汗孔角化症等少见皮肤病8例。方法:术前常规做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等检查。手术前一天嘱男病人理发刮睑,女病人清洗头发。若全面部磨削或损害部位在眉部,尚需有要刮去眉毛及发际处毛发。  相似文献   
45.
无痛酚液与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睑黄疣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睑黄疣是扁平黄瘤的一种常见类型,1993~1998年间,我们分别采用无痛酚液脱剥术及二氧化碳激光照射术,对该病进行了治疗,并对疗效作了比较.现将有随访结果的64例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对大鼠海马细胞间通讯(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的影响.方法:原代混合培养海马细胞;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Ach作用后细胞内游离钙的变化;用荧光染料的刮除负载法检测Ach作用后GJIC的变化.结果:Ach(0.05~0.10 mmol/L)可引起海马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显示Ach作用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该变化大小依赖于Ach浓度,并能被东莨菪碱拮抗.荧光染料的刮除负载法检测发现细胞与0.05 mmol/L Ach共同孵育60h后GJIC明显增强.结论:Ach使细胞间由缝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通讯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47.
<正> 结节病(Sarcoidosis)即肉样瘤。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系统性肉芽肿性疾病。治疗本病一般常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有资料表明氨苯砜对淋巴细胞相关的疾患有效,我们近来试用氨苯砜治疗3例结节病患者,收到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例1:翟某,男,41岁,农民.全身皮疹20天余,无主观感觉,发病前一周曾有发热。体检:血压17/12kPa,发育正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一次性预给药对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心脏血流量和心肌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230g±10g)麻醉后,用3/0缝合线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min后解除结扎,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仪测定缺血前和再灌注60min时心脏表面的血流量。在再灌注90min后,用氯化2,3,5-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塞面积;用原位凋亡细胞(TUNEL)染色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心肌细胞的凋亡。一部分大鼠在手术前90min,一次性灌胃给予复方丹参滴丸(0.8g/kg)。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心脏血流量显著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细胞凋亡显著增加。复方丹参滴丸一次性预给药可以显著地抑制大鼠心脏血流量的降低,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结论:复方丹参滴丸一次性预给药可以预防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心脏血流量的降低。减少心肌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重症药疹的发生规律、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对1998~2011年我科收治的74例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药疹以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SJS)多见,占48.6%(36/74)。别嘌呤醇在致敏药物中居首位,占21.6%(16/74),其次是卡马西平,占18.9%(14/74)。别嘌呤醇的潜伏期最长,且肝肾损害率高,分别为87.5%和50.0%。四种类型中SJS与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TEN)的黏膜损害率均为100%,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ESS)的黏膜损害率最小为28.6%。DRESS的发病年龄比剥脱性皮炎型药疹(ED)小,DRESS的潜伏期较TEN与SJS长。TEN的日最大糖皮质激素用量平均值为4.13mg/kg,均高于其他三组,其住院时间较SJS长,平均为23.09d。TEN的并发症为85.7%,高于其他三组,死亡率高。结论致敏药物的种类、药疹类型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别嘌呤醇与卡马西平应用需谨慎,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50.
18例神经梅毒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我院2006-2008年诊断的18例神经梅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中包括无症状神经梅毒3例,脑脊膜梅毒1例,脑膜血管梅毒7例,麻痹性痴呆5例及颅内占位2例。18例患者血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均阳性。16例(88.89%)患者脑脊液TRUST阳性,18例患者脑脊液TPPA阳性。7例脑脊液白细胞升高(≥10 × 106/L),13例患者脑脊液蛋白 > 0.5 g/L。头颅磁共振(MRI)分别表现为脱髓鞘、脑萎缩、脑梗死等。除2例血清TRUST滴度1 ∶ 4的患者外,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时,TRUST滴度均有4倍降低。除1例麻痹性痴呆外,所有患者在随访中临床症状都有所改善。结论 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其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