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39篇
  免费   739篇
  国内免费   451篇
耳鼻咽喉   82篇
儿科学   117篇
妇产科学   48篇
基础医学   757篇
口腔科学   111篇
临床医学   2081篇
内科学   841篇
皮肤病学   350篇
神经病学   203篇
特种医学   45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079篇
综合类   3389篇
预防医学   1580篇
眼科学   133篇
药学   1359篇
  11篇
中国医学   1535篇
肿瘤学   398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209篇
  2022年   211篇
  2021年   210篇
  2020年   275篇
  2019年   260篇
  2018年   319篇
  2017年   210篇
  2016年   241篇
  2015年   290篇
  2014年   634篇
  2013年   593篇
  2012年   788篇
  2011年   752篇
  2010年   644篇
  2009年   699篇
  2008年   703篇
  2007年   698篇
  2006年   547篇
  2005年   585篇
  2004年   571篇
  2003年   512篇
  2002年   506篇
  2001年   476篇
  2000年   437篇
  1999年   296篇
  1998年   294篇
  1997年   280篇
  1996年   244篇
  1995年   269篇
  1994年   244篇
  1993年   199篇
  1992年   170篇
  1991年   139篇
  1990年   130篇
  1989年   123篇
  1988年   101篇
  1987年   93篇
  1986年   87篇
  1985年   79篇
  1984年   69篇
  1983年   60篇
  1982年   48篇
  1981年   43篇
  1980年   28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12篇
  1960年   9篇
  1959年   13篇
  1958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观察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联合子宫骶主韧带复合体修复术对子宫脱垂患者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该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子宫脱垂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对照组联合阴道前后壁修补术,观察组联合子宫骶主韧带复合体修复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手术前后Hb水平、盆底器官脱垂/尿失禁患者性功能问卷简表(PISQ-12)评分、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评分变化。结果 观察组术后阴道长度、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Hb水平、PISQ-12评分高于对照组,POP-Q评分低于对照组,除Hb水平外,余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联合子宫骶主韧带复合体修复术有助于促进子宫脱垂患者盆底功能的恢复,且能改善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2.
目的:了解白塞病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加强对白塞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确诊为白塞病的208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8例白塞病患者中,男97例,女111例;平均发病年龄(32.86±13.11)岁;病程中位数4.00年;平均住院天数(9.04±4.28)d。30~40岁年龄段发病人数最多(26.44%),男性发病年龄早于女性(P < 0.05)。患者首发症状主要为口腔溃疡(92.79%)、生殖器溃疡(26.92%)、皮肤病变(13.46%)。基本症状发生率为口腔溃疡(98.56%)、生殖器溃疡(80.77%)、皮肤病变(70.19%)、眼炎(55.29%)等。主要受累系统有消化系统(11.06%)、神经系统(8.17%)、关节(25.48%)、血管(9.62%)等。男性眼炎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P < 0.05),男性血管受累发生率高于女性(P < 0.05),男性关节病变受累年龄小于女性(P < 0.05)。部分患者可有白细胞、血小板升高,血红蛋白(Hb)降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补体C3、补体C4、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升高。Hb降低比例,IgM升高比例,女性均高于男性(P < 0.05);CRP、FIB升高比例,男性高于女性(P < 0.05)。治疗药物以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使用最多的2种药物为糖皮质激素(75.00%)和沙利度胺(63.94%),最常用的药物方案为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71.63%)。结论:白塞病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多系统,临床特点各异,存在性别差异,诊断无特异性实验室指标,临床需根据白塞病特点综合诊治,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43.
目的比较克氏针钢丝与髌骨针钛缆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28例髌骨骨折患者按固定方式分为A组(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65例)和B组(髌骨针钛缆张力带固定,63例)。比较两组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两组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关节功能优良率与髌骨针钛缆张力带固定比较无明显差异,且具有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44.
概略性说明"十二五"期间浙江省中药材新品种选育研究的进展状况,分析浙江省中药材育种面临的问题,并阐述了"十三五"期间中药材育种展望。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研究者关注中药材育种发展。  相似文献   
45.
背景:目前临床对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研究报道较多,随访着重在皮瓣的成活、外形质地、手指屈伸活动等方面,缺少对感觉恢复的系统测定。目的:观察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感觉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采用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的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22例,其中6例采用皮瓣内的掌背神经和指固有神经缝合。术后1、3、6、9、12、18、24个月随访患者深压痛觉、单丝触觉、两点辨别觉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止血带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0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远端少部分坏死,经换药处理后愈合。随访时间24~30个月,平均(24.5±0.3)个月。术后1个月22例患者深压痛觉均恢复;末次随访感觉恢复评价达S3:3例,S2:18例,S1:1例,末次随访两点辨别觉测定均大于20mm。随访患者中最长一例随访30个月,末次随访感觉测定S3,两点辨别觉测定大于20mm。该例患者感觉恢复在术后18个月以后基本无变化。结论: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深压痛觉在术后1个月就能恢复;感觉恢复能达到S3,达S3+困难;无法恢复两点辨别觉。对一些特殊行业、对指掌侧感觉要求较高的手指掌侧缺损患者慎重应用。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有效预防及减少术后血清肿提供必要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1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BMI、疝类型(斜疝、直疝、股疝)、疝一般情况(疝囊大小、双侧疝、阴囊疝、难复性疝、嵌顿疝)、手术时间、手术方式、补片、疝囊处理方式、补片固定方式及血清肿等,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及对数似然比检验)与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引起术后血清肿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直疝(P=0.011)、胶水固定补片(P=0.006)与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直疝(OR值1.873,95%可信区间1.038~3.380)、胶水固定补片(OR值为1.514,95%可信区间1.019~2.251)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直疝及胶水固定补片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减少术后血清肿的发生,推荐减少胶水固定补片,消灭直疝假性疝囊形成的残腔。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新生期卡介苗(BCG)和乙肝疫苗(HepB)联合接种对哮喘小鼠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7A(IL-17A)表达的影响,探讨BCG和HepB联合接种对气道炎症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BCG和HepB联合接种造模[卵清蛋白(OVA)所致哮喘模型]组(B/H/O组)、BCG接种造模组(B/O组)、HepB接种造模组(H/O组)、BCG和HepB联合接种组(B/H组)、造模组(OVA组)、BCG组、HepB组和生理盐水对照(NS)组,每组6只。B/H/O组和B/H组于第0、7和14天分3次皮下注射1×105CFU的BCG,同时第0和28天分2次下肢腿部肌肉注射HepB 1.5μg,其它组单独接种BCG或HepB。OVA致敏和雾化吸入激发建立哮喘模型;末次激发24 h后取肺组织HE染色;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细胞总数计数和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和IL-4及肺组织匀浆IL-17A的水平。结果:肺组织病理观察发现,OVA组、B/O组、B/H/O组和H/O组支气管周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气道上皮细胞增生肥大,B/H/O组和H/O组的炎症程度较OVA组重,B/O组则较OVA组轻。B/H/O组、B/O组和H/O组BALF细胞总数与OVA组比较均下降(P0.05);EOS计数在B/H/O组比B/H组上升(P0.05),B/O组比BCG组上升(P0.05),H/O组比HepB组上升(P0.05)。分别与H/O组、OVA组和NS组比较,HepB组的血清IFN-γ/IL-4比值均升高(P0.05);分别与B/H/O组、B/O组、OVA组和NS组比较,B/H组的血清IFN-γ/IL-4比值均升高(P0.05)。与OVA组比较,B/H/O组和B/O组的肺组织匀浆IL-17A水平均下降(P0.05);与B/O组比较,B/H/O组的肺组织匀浆IL-17A水平进一步下降(P0.05)。结论:卡介苗和乙肝疫苗联合接种有助于减轻哮喘模型小鼠肺部的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降低IL-4分泌、提高IFN-γ/IL-4水平和抑制IL-17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8.
正病案资料是医务人员记录疾病诊疗过程的文件,它客观而完整地记录了患者的既往病史、发病情况、诊疗经过、治疗效果及疾病的转归过程,是医学科学的最原始档案材料,也是医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资料,对于提高医院的诊疗水平和临床对疾病的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2]),因而受到各级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并将病案资料的管理情况作为医院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对糖尿病大鼠足创面愈合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糖尿病组(DM组)、人参皂苷Rg1(G-Rg1组)和阳性对照组。DM组和G-Rg1组大鼠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式建立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3组大鼠均进行足部创面造模。阳性对照组不予干预,正常愈合;G-Rg1组,按40 mg·kg~(-1)·d~(-1)的剂量予以G-Rg1生理盐水溶液灌胃;DM组,予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干预后3、7、14 d取创面组织,进行评价。结果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HE和Masson染色表明,G-Rg1组和阳性对照组的上皮连接完好,新生胶原纤维和管腔组织均优于DM组。各组大鼠Col-1、Col-3及VEGF基因的表达趋势一致,均在术后前期达到高峰,术后14 d明显回落,组间比较显示,G-Rg1组和阳性对照组表达显著高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大鼠Col-1、Col-3及VEGF蛋白的表达均在术后前期达到高峰,术后14 d回落,Col-1及VEGF组间比较显示,G-Rg1组和阳性对照组表达显著高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l-3的结果趋势基本一致,但术后7 d的阳性对照组显著优于G-Rg1组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Rg1组与D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Rg1可以通过上调VEGF和Col-1、Col-3的表达来促进新生血管和胶原蛋白的生成,从而改善糖尿病大鼠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50.
目的通过观察低氧训练前、后受训飞行员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探讨机体经低氧训练产生间歇性低氧适应的过程以及低氧适应的量化指标。 方法以模拟3.5 km高空环境低氧吸入前1天为训练前,连续低氧吸入15 d次日为训练后,于低氧训练前、后分别记录受训者在模拟7.5 km高空环境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结果对受训者经低氧训练前、后在模拟7.5 km高空环境下各个时段的SpO2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发现除了第1~5个和第10个时间段的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rt;0.05),其它各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受训者经低氧训练后其SpO2下降趋势较低氧训练前平缓。 结论经模拟3.5 km高空环境急性低氧训练后,机体供氧和用氧能力均明显提高,从而产生间歇性低氧适应,SpO2可作为评定间歇性低氧适应的量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