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2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45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35篇
妇产科学   22篇
基础医学   139篇
口腔科学   35篇
临床医学   279篇
内科学   81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70篇
外科学   167篇
综合类   428篇
预防医学   189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210篇
  2篇
中国医学   118篇
肿瘤学   4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人自身抗原U1RNP 70K通常采用组织提取法或原核表达获得。文中用基因克隆技术,在毕赤酵母中表达人U1RNP 70K自身抗原,并建立斑点免疫金渗滤检测法。方法 PCR扩增U1RNP 70K基因,与酵母表达载体pPIC9k重组,构建表达质粒pPIC9k-U1RNP 70K。用电穿孔法转化酵母菌SMD1168,在MD平板上筛选重组克隆,用G418快速筛选高拷贝转化子,阳性克隆经甲醇诱导表达后,培养上清液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 lot)鉴定。用所表达的蛋白包被硝酸纤维素膜,建立检测U1RNP抗体的斑点免疫金渗滤法(dot immuogold filtrationassay,D IGFA)。结果 PCR产物约为1300 bp,接近于预期的1314 bp,pPIC9k-U1RNP 70K重组阳性克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U1RNP 70K序列完全一致,双酶切鉴定正确,表达产物U1RNP 70K的相对分子质量约70 000。W estern b lot证实表达产物具有天然U1RNP 70K分子的免疫原性,阴性对照菌无目的条带表达。D IGF...  相似文献   
42.
目的 观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CEUS和平面波超敏感血流显像(AngioPLUS)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83例PTC的CEUS表现及AngioPLUS表现,根据CEUS病灶内部强化程度将患者分为低增强组、等增强组及高增强组,比较3组间病灶峰值强度(PI)、病灶与邻近甲状腺组织峰值强度差值(ΔPI)的差异,评价PI、ΔPI与CEUS显示病灶内部强化程度的相关性以及CEUS病灶内部强化程度、PI和ΔPI与AngioPLUS显示的病灶内部微细血流分布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3组间Δ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5,P<0.001),其中低增强组ΔPI小于等增强组(Z=-6.45,P<0.001)和高增强组(Z=-3.99,P<0.001),等增强组ΔPI小于高增强组(Z=-3.73,P<0.001)。3组间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97,P<0.001),其中低增强组PI小于等增强组及高增强组(P均<0.001),而等增强组PI与高增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2)。PI(rs=0.650,P<0.001)、ΔPI(rs=0.798,P<0.001)与CEUS显示病灶内部强化程度呈正相关。CEUS显示病灶内部强化程度(rs=0.768,P<0.001)、PI(rs=0.442,P<0.001)、ΔPI(rs=0.647,P<0.001)与AngioPLUS显示的病灶内部微细血流分布特征呈正相关。结论 PTC病灶内部CEUS强化程度与AngioPLUS显示的病灶内部微细血流分布特征呈正相关,通过AngioPLUS显示的PTC病灶内部微细血流分布特征可间接评价其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43.
孙远南  陆帅  张惠檄 《中国药业》2011,20(21):68-69
目的 对惠有阻塞性通气障碍的婴幼儿在应用特布他林雾化液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数据进行评估分析.方法 将136例阻塞性通气障碍的婴幼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7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6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氧气雾化吸入,每次1 mL,每日2次,治疗5 d.比较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达峰时间比(tPTEF/tE)为(21.62±3.03)%、达峰容积比(VPEF/VE)为(25.19 ±4.29)%、吸呼时间比(tI/tE)为(0.62±0.08),均低于治疗组,呼吸频率(RR)为(39.03±5.66)次/mm,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特布他林雾化液可有效应用于婴幼儿阻塞性通气障碍相关性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观察曼月乐避孕环对治疗乳痛症的辅助影响程度。方法:选取乳痛症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同时选患有乳痛症并且已经带上曼月乐避孕环的100例作为试验组,两组同时服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患有乳痛症并且已经带上曼月乐避孕环的100例,其疼痛改善较没有带环的乳痛症患者100例,治疗效果明显,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曼月乐避孕环在治疗乳痛症的过程中,对缓解乳痛症有明显辅助治疗优势,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第一跖骨基底部楔形截骨联合改良Mcbride手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疗效。方法以江苏省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80例拇外翻患者为对象,共131足。其中中重度拇外翻68足,对此68足拇外翻患者均予以第一跖骨基底部楔形截骨联合改良Mcbride手术治疗,分析疗效。结果随访时间均为术后1年,拇外翻角、第一与二跖骨夹角、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角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1);并发症发生率为3. 33%(2/68)。术后1年VAS疼痛评分(1. 68±0. 12)分,较术前的(6. 65±0. 31)分降低(P <0. 01),AOFAS评分(89. 54±2. 36)分,较术前的(42. 38±3. 42)分升高(P <0. 01)。结论第一跖骨基底部楔形截骨联合改良Mcbride手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可改善患者症状,且并发症少,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促进足部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强迫游泳引起的镇痛效应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中脑啡肽能神经元的关系。方法:12只雄性前脑啡肽原-绿色荧光蛋白(PPE-GFP)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ontrol)和应激组(Stress),采用热板测痛仪测定小鼠的热痛阈;应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技术检测两组小鼠PAG中Fos阳性神经元、Fos/GFP双标神经元的分布模式及数量变化。结果:应激组小鼠应激后10 min,热痛阈明显升高到峰值,30 min时逐渐下降,在60 min时降到应激前时的基础值。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应激组小鼠在应激后2 h,PAG内Fos阳性神经元和Fos/GFP双标神经元明显增多,主要集中于PAG腹外侧区。结论:强迫游泳应激可在短期内引起一定程度的镇痛效应,这可能与其激活了PAG腹外侧区的脑啡肽能神经元有关。  相似文献   
47.
随着对前列腺癌分子病理学研究的深入,多种与前列腺癌有关的基因及其作用机制受到关注,其中启动子的甲基化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一些体细胞基因异常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应用于前列腺癌诊断及治疗的前景成为研究热点.53BP1介导的DNA损伤应答通路目前也被证明参与了前列腺癌的发生.这些发现将为前列腺癌发病机制的阐明、前列腺癌的诊断及治疗、预后及疗效评价提供全新的视角.本文将对该领域的一些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8.
53BP1蛋白表达缺失与前列腺腺癌临床病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p53结合蛋白1(53BP1)在前列腺腺癌及癌旁良性前列腺组织、前列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良性前列腺增生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和意义.方法 对50例前列腺腺癌根治标本的癌及癌旁良性前列腺组织、20例前列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53BP1在以上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前列腺腺癌发生及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53BP1蛋白在良性前列腺增生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旁良性前列腺上皮、前列腺腺癌细胞中阳性表达呈递减趋势,且在良性前列腺增生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旁良性前列腺上皮的表达显著高于前列腺腺癌细胞 (P=0,0.015,0),在癌旁良性前列腺上皮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显著低于良性前列腺增生上皮(P=0,0.035),而癌旁良性前列腺上皮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8).53BP1在低年龄组中表达明显低于高年龄组(P=0.001),而与其他病理参数无关.结论 53BP1作为抑癌基因,其表达的缺失与前列腺腺癌发生有关,它有可能成为前列腺腺癌的早期指示因子,预示前列腺腺癌的发生可能.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320层容积CT运动功能成像在正常人髌骨运动轨迹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应用320层容积CT运动功能成像检查的动态膝关节扫描数据.所有志愿者分别在屈膝0°~120°时行320层CT检测,测量不同屈曲角度时髌骨中点在三维坐标中的位置,分析不同角度时髌股关节排列关系.结果 随膝角的变化,在0°~90°时,髌骨迅速沿Y轴方向(即矢状面)向下移动约(53.87±0.45)mm,随后进入平台期,变化甚微.当屈膝至10°~30°时,髌骨沿X轴向内侧移动达最大程度,范围在(2.31±0.52)~(3.36±0.43)mm,而后向外侧运动,至120°时达到最大值,平均为(8.53±0.44)mm.在Z轴上,初时呈平台期,30°后呈快速下降趋势.在整个屈膝过程中,髌骨的滑行轨迹类似于开口向外的弧形.结论 320层容积CT运动功能成像可以快速、无痛对髌骨运动轨迹进行准确定位.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racking movement of normal patellar using volume scan on sensation 320 CT. Method Data of dynamic scans of 30 knees was collected using the motor function of 320 CT and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data of movement of the patellorfemoral joint was obtained during flexion (from 0° to 120°) within 10-sec by 320 CT from all volunteers. The 3D coordinate of the center of patella was recorded to investigate the dispose relation of patellofemoral joint.Result With the knee angle changed from 0° to 90°, the patella moved rapidly along the Y-axis direction ( sagittal plane) down about (53.87 ± 0. 45 ) mm, and then entered the plateau phase with little change.When the knee flexion reached 10°-30° ,the patellar movement along the X-axis reached the largest range of (2. 31 ±0. 52)-(3.36 ± 0. 43 ) mm, and subsequently moved to the opposite lateral direction with the maximum about (8. 53 ± 0. 44 ) mm at 120°. In the Z axis, the track initially showed plateau, and then presented a rapidly downward trend after 30°. The patellar tracking is like an outward arc during the whole knee flexion. Conclusion The motor functional imaging of 320 CT can pinpoint the patelar tracking in a fast, painless way.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人肝源性干细胞抗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雄性C57BL/6小鼠分成2组,ConA模型组和干细胞干预组,干预组腹腔注射人肝源性干细胞,模型组注射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干预12h后尾静脉注射ConA,注射ConA后分5个不同时间点(0h、3h、6h、12h、24h)分别处死小鼠,检测血清ALT、AST、TNF-α和IL-10的水平,检测肝组织TNF-α和IL-10的mRNA表达水平,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及细胞凋亡程度。结果干预组小鼠(12h、24h)较模型组相比血清ALT、AST水平显著下降(P0.05),肝组织坏死程度明显减轻;干预组小鼠(3h、6h、12h)血清TNF-α水平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而血清IL-10(6h)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肝组织TNF-α和IL-10的mRNA水平变化与血清基本一致;TUNEL染色显示干预组小鼠(12h、24h)肝组织凋亡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结论人肝源性干细胞抑制促炎因子释放、促进抑炎因子表达及抗凋亡作用可能是其保护ConA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