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综合类   23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4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对异土木香内酯进行微生物转化研究。方法从47株真菌中筛选出对异土木香内酯转化能力强的菌株进行转化。采用色谱法及波谱技术对转化产物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结果得到3个转化产物,分别鉴定为:3α-羟基异土木香内酯(1),3α-羟基-11,13-二氢异土木香内酯(2)和2α-羟基异土木香内酯(3)。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通过微生物转化得到的产物。  相似文献   
32.
大孔吸附树脂在水溶性天然药物化学成份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类不含离子基团的网状结构高分子聚合物吸附剂 ,具有吸附性强 ,解吸附容易 ,机械强度好 ,可反复使用和流体阻力小等优点。早期在废水处理、维生素、抗生素分离纯化方面应用较多。近年来大孔吸附树脂在天然药物化学成份的提取、分离纯化、制剂工艺改革、制剂质量分析等方面有了较广泛的应用研究 ,并明确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 ,有关大孔吸附树脂在药物分离中的应用多年前已有人作过综述[1~ 3] 。本文仅就近年来大孔吸附树脂在天然药物化学成份提取分离应用方面进行概述。 2 0世纪 80年代初 ,中国医科院药物所植化室采用大孔吸…  相似文献   
33.
美丽红豆杉种子化学成分的研究(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作平  霍长虹  张丽  史清文 《中草药》2006,37(2):175-178
目的研究美丽红豆杉Taxus mairei种子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制备TLC、制备HPLC法和光谱法分离鉴定化学成分。结果从美丽红豆杉种子中分离得到6个紫杉烷类化合物,鉴定为13α—acetylbrevifoliol(Ⅰ)、taxayuntin E(Ⅱ)、acetyltaxinine B(Ⅲ)、5-epi—canadensene(Ⅳ)、2α,9α,10β,13-tetraacetoxy-20-cinnamoyloxy-taxa-4(5),11(12)-diene(Ⅴ)、taxachitrienes B(Ⅵ)。结论它们均为首次从该植物种子中获得。  相似文献   
34.
目的 研究菊科植物祁州漏芦Rhaponnliticum uniflorum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结合各种色谱分离技术、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从祁州漏芦根里分离得到11个单体成分,其中6个噻吩类,2个甾醇类,1个五环三萜类,2个长链脂肪酸类。结构鉴定为牛蒡子醛(arctinal,1)、牛蒡子酮b(arctinone b,2)、7-chloroarctinone b(3)、5-methoxyl-5′-(1-propinyl)2,2′-dithiophene(4)、β-谷甾醇(β-sitosterol,5)、豆甾醇(stigmasterol,6)、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7)、棕榈酸(palmitic acid,8)、E7,9-diene-11-methenyl palmitic acid(9)、5-methoxyl-2,  相似文献   
35.
目的 建立土木香药材的指纹图谱,测定主成分土木香内酯和异土木香内酯的量,为土木香药材的鉴别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PLCDAD法。色谱条件:Hichrom C18(250 mm×4.6 mm, 5.0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25 ℃;检测波长为254 nm(指纹图谱),220 nm。结果 建立了土木香药材的指纹图谱,同时测定了15批药材中土木香内酯及异土木香内酯的量。结论 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和精密度良好,可作为土木香药材的指纹图谱及主成分测定的方法, 为该药材的标准化种植及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6.
来源于微生物的链霉素在人类战胜结核病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引导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的研发。作为继青霉素之后第2种可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链霉素的发现归功于Waksman博士对土壤中微生物长达20余年坚持不懈的系统研究,也得益于多个学科的诸多科学家的辛勤努力。抗生素的系统实验方法以及链霉素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40年代抗生素的发展。通过回顾著名药物链霉素的研发历程,以此纪念前辈科学家的卓越贡献,同时希望能够给予从事相关研究的年轻科学工作者以激励与启迪。  相似文献   
37.
苯骈噁嗪酮(benzoxazinone)属生物碱类化合物,通常存在于单子叶植物(如爵床科、毛茛科和玄参科)与双子叶植物(如禾本科)中,具有抗炎、止痛、解热、抗惊厥、催眠、松弛肌肉、杀利什曼原虫和抗真菌等活性[1,2].在我们对爵床科老鼠簕属植物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共分离得到5个苯骈噁嗪酮类化合物.通过对这些苯骈噁嗪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并结合文献中其它科属植物中所得到的苯骈噁嗪酮类化合物的报道,我们对这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谱学规律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38.
羊耳菊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杨雁  王于方  赵雷  董玫  霍长虹  顾玉诚  史清文 《中草药》2011,42(6):1083-1086
目的研究羊耳菊花Inula capp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结合各种色谱分离技术、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羊耳菊花中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栓酮(1)、乙酸羽扇豆醇酯(2)、豆甾醇(3)、ineupatorolide B(4)、cleomiscosin C(5)、木犀草素(6)、3,4-二羟基苯甲酸(7)、芹菜素(8)、fortuneletin(9)l、uteolin 4′-methyl ether(10)。结论化合物2、4、5、7、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39.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且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活性。但是由于其脂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通过对槲皮素的结构进行修饰以期开发出活性更好、生物利用度更高的衍生物。对槲皮素不同位置甲基化衍生物的半合成方法进行了总结并简要介绍了其生物活性及构效关系。  相似文献   
40.
目的 研究羊耳菊花Inula capp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结合各种色谱分离技术、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从羊耳菊花中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栓酮(1)、乙酸羽扇豆醇酯(2)、豆甾醇(3)、ineupatorolide B(4)、cleomiscosin C(5)、木犀草素(6)、3, 4-二羟基苯甲酸(7)、芹菜素(8)、fortuneletin(9)、luteolin 4′-methyl ether(10)。结论 化合物2457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