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8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6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进行教育,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教育,于出院时调查两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的掌握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2.
介绍朱凌云教授治疗"湿秘"的临床经验。认为湿秘病机总以脾胃虚弱、湿浊内停、气滞不行三端为要,临证以健脾益气、除湿化浊、行气导滞为治疗大法,创制特色方和中化浊导滞汤,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33.
文题释义:人工瓣膜置换或瓣环植入:由于二尖瓣成形术具有保留完善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减少血栓形成等优点,许多指南都推荐瓣膜成形作为二尖瓣病变的首选术式,而人工瓣环植入是瓣环成形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瓣叶及瓣下结构已存在严重病变的患者,瓣膜成形效果可能不佳,应行瓣膜置换。由于人工机械瓣的长期抗凝及血栓、出血等并发症,生物瓣存在耐久度问题;人工瓣膜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平衡患者特征和材料的特定因素综合决定。 迷宫手术:通过切开和缝合形成一系列瘢痕来阻断心房颤动的信号传播。最初的手术方式常导致左心房功能障碍及起搏器植入高发生率,经过了两次换代,迷宫Ⅲ手术已成为心房颤动外科治疗的金标准。然而迷宫Ⅲ手术的复杂性和高技术难度阻止了其进一步推广。迷宫Ⅳ手术于2002年推出,射频消融与冷冻消融取代了原先的切开缝合,使得迷宫手术的受欢迎程度明显增加。背景:二尖瓣疾病患者二尖瓣置换与二尖瓣瓣环成形术后的心房颤动发生率较高,迷宫手术是心房颤动外科治疗的金标准,而人工瓣膜与瓣环对迷宫手术的影响不明确。 目的:评价瓣膜性房颤外科消融迷宫术后窦性心律-左心房收缩功能的变化规律,以及瓣膜置换或瓣环植入是否影响窦性心律-左心房收缩功能的恢复。 方法:纳入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324例二尖瓣病变伴随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接受迷宫手术后均进行人工瓣膜置换或人工瓣环植入治疗。分别于出院时,术后1,3,6,12,24个月进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随访。应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左心房收缩力恢复的预测因素。试验已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原沈阳军区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2例患者(0.6%)在围术期死亡,其余322例患者均获得2年随访,随访期间无人工材料相关不良事件发生;②患者术后左心房收缩力恢复率逐步升高,至术后1年,左心房收缩力与窦性心律共存的一致性较好(Kappa系数≥0.75,P < 0.05),术后2年时窦性心律和左心房收缩力恢复率分别为86.6%和85.1%;③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较长术前心房颤动时间、较大术前左心房内径、术后3个月左心房收缩力缺失和冷冻消融术式是迷宫术后中晚期(>3个月)窦性心律和左心房收缩力恢复的共同预测因素(P < 0.05),较长术前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较大术前左心房内径、切开与缝合术式是左心房收缩力中晚期恢复的预测因素(P < 0.05),瓣膜置换或瓣环植入、材料类型及假体型号不是心房颤动和力中晚期恢复的影响因素(P > 0.05);④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心房颤动时间与术前左心房内径对左心房收缩力恢复的最佳预测临界值分别为36.5个月(敏感度90.5%,特异性93.7%)和60.5 mm(敏感度93.8%,特异性85.0%);⑤结果表明外科消融迷宫术后左心房收缩力恢复是一个动态提高的过程,早期左心房收缩力恢复有利于维持稳定的窦性心律,术前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延长、左心房内径增大及冷冻消融能量方式对外科消融迷迷宫手术存在不利影响,瓣环成形或瓣膜置换不会影响外科消融迷宫手术疗效。ORCID: 0000-0002-9632-7651(马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4.
黄茳祾  李秀习 《广西医学》2012,34(1):104-106
目的 探讨家庭随访对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效果.方法 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在常规出院指导的基础上进行家庭随访,给予疾病相关知识强化教育和康复指导,随访2年.于出院6个月后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评估两组患者的健康生活方式;统计脑卒中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健康生活方式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卒中复发率为26.5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家庭随访可帮助脑卒中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有效降低脑卒中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基于循证的临床质量改进(evidence-based practice for improving quality,EPIQ)的有效性,特别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能否通过各个干预措施有效影响临床结局,实现临床质量改进。方法 检索Pubmed、 Cochrane、Embase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公开发表的基于循证的临床质量改进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间均为2002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1日。收集纳入文献的相关数据,应用二分类变量的常用Meta分析,使用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5篇英文文献。分析结果显示,EPIQ组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NI)(OR=0.61,95%CI:0.46~0.81)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严重视网膜病变(OR=0.72,95%CI:0.60~0.85)的发生率有明显的效果,但在减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严重脑损伤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以及早产儿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PIQ可有效识别改善新生儿病房早产儿临床结局的干预手段,提高临床质量。  相似文献   
36.
目的 观察老年骨科患者术中使用乌司他丁调节全身炎性反应对预防性镇痛的影响.方法 80例老年骨科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及随机数余数分组方法被随机分入全麻+乌司他丁组(A组)、全麻+硬膜外麻醉组(B组)、全麻+乌司他丁复合硬膜外麻醉组(C组)、或单纯全麻组(D组).A组在切皮前予乌司他丁20万U,然后以20万U/h持续泵入至手...  相似文献   
37.
目的:对畲医药治疗胃病经验进行整理,总结其治疗胃病的特点。方法:走访畲民居住地,调查,收集治疗及预防胃病的验方及方法,并进行归类。结果:畲医药治疗胃病特点是重视辨证,分寒热虚实;强调多用鲜草、根药治疗;重视以脏养脏、擅用药引;习惯用单味药治疗;以及熨法、抓筋法、刮法、灸法、针法等治疗方法。结论:畲医药治疗胃病方法独特,内容丰富,操作简便,希望能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不断挖掘畲族地区的医药卫生资源,必将为拓宽治疗胃病的方法和思路提供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38.
在精神科的日常工作中,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是一项有效,常用的措施,它是将麻醉技术应用于电休克技术的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MECT所涉及的麻醉技术和药物并不复杂,主要包括静脉麻醉药,肌松药,抗胆碱药,可能的麻醉性镇痛药和镇静药及必要的监护措施。由于精神科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其与麻醉药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的心律失常和禁食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将从MECT的适应证、禁忌证。实施过程,特别是MECT中所涉及的麻醉药物及相关问题与应对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9.
40.
背景 全身麻醉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呼吸系统,其中,机械通气是最主要的因素,能够导致容积伤、气压伤、肺不张及生物伤等肺损伤.对此,人们提出了很多肺保护通气策略,已被证明这些策略对于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是有益的.目的 详细阐述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原理及其在全身麻醉手术中的应用进展.内容 阐明小潮气量、呼气末正压通气(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肺复张策略(recruitment maneuver,RM)、open-lung策略、反比呼吸、降低FiO2、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高频振荡通气、压力控制通气(pressure-controlled ventilation,PCV)的肺保护作用机制、临床使用现状及其相关风险.趋向 如何在手术麻醉中合理地、个性化地联合使用这些方法达到肺保护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