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80篇
内科学   17篇
皮肤病学   1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99篇
预防医学   64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母亲血清HBV DNA含量及反映肝脏损伤的相关肝功能指标与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关系. [方法]连续收集2006年9月~2007年7月在太原市传染病医院产前检查及分娩的191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母亲及其新生儿血清HBV DNA含量;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JSA)检测新生儿血清HBsAg.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与HBV官内感染有关,且HBV DNA含量≥104 copy/ml以上与宫内感染显著相关;乙肝母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与HBV宫内感染无关联. [结论]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且HBV DNA含量≥104 copy/ml时,宫内感染发生率显著增加;乙肝母亲肝功能异常与HBV宫内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32.
【摘要】 目的 分析小鼠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中调节性T细胞(Tregs)的变化,并探讨其在肿瘤发生中的意义。 方法 建立小鼠乳腺癌动物模型。在肿瘤接种后1周、3周和6周3个不同时间点,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CD4+CD25+ 和CD4+ FOXP3+调节性T细胞在脾脏、引流淋巴结和肿瘤组织中所占的CD4+T细胞细胞的比例, CD4+T细胞中CD25+ FOXP3+双阳的表达情况,肿瘤组织中CD4+T细胞占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CD3+T)的比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在小鼠乳腺癌动物模型中,脾脏和淋巴结中CD4+ 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在荷瘤1周、3周和6周逐渐下降(P0. 05)。 结论 调节性T细胞在恶性肿瘤模型中表达增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3.
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常易引发心律失常、心功能下降、心肌坏死等一系列损伤,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因此,深入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机制和防治策略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心肌能量代谢障碍、氧化应激、钙超载、线粒体损伤、炎症、细胞凋亡等方面,这些病理过程又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关系,使临床防治较困难。现代西医药物因作用靶点单一、不良反应多限制了其防治效果,而中医药具有多信号通路、多靶点等优势,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均有显著效果。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被归于胸痹范畴,益气活血法是其主要治则,在临床上运用广泛。国内外实验表明,益气活血类中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多条病理机制有干预作用,能明显改善心肌损伤、减少心肌细胞炎性浸润,其作用机制包括对抗氧化应激、抑制钙超载、减轻线粒体损伤、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对抗炎症、减少细胞凋亡等。益气活血法抗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效果优于单用益气类或活血类中药,具有协同作用。但目前多数机制研究都集中于中药单体活性成分,对益气活血法成方的研究较少。本文就国内外益气活血中药及益气活血法防治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进行整理,从单体、药对、组方3个层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益气活血法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4.
目的 通过采用咽拭子中加入青链霉素混合液或使用过滤器直接过滤标本的方式,对比两种处理方法对流感病毒分离率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贵阳市哨点医院及各区、市、县疾控中心采集的流感样病例(ILI)咽拭子中PCR核酸检测阳性的标本200份,将同一份标本分为两份,一份加入青链霉素混合液(双抗)4℃过夜,另一份使用0.22μm的过滤器直接过滤标本,采用 MDCK 细胞进行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通过观察CPE(细胞病变效应)确定病毒收获时间进行HA(血凝)试验,并对病毒液进行无菌试验。 结果 (1)200份标本经两种方法分别处理后,双抗组病毒液受细菌污染数为37瓶,病毒液污染率为18.5%;过滤膜处理组病毒液受细菌污染数为4瓶,病毒液污染率为2%,双抗处理组污染率高于过滤膜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29.594, P=0.000<0.05);(2)去除污染的毒株后,双抗处理组分离流感病毒97株,分离率为48.5%;过滤膜处理组成功分离流感病毒102株,则病毒分离率为51.0%,滤膜处理组病毒分离率与双抗处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0.250,P=0.617>0.05)。 结论 两种方法处理流感病毒咽拭子标本后,病毒分离率无明显差异,但使用过滤器直接过滤标本的方式可显著降低病毒分离期间被细菌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宫颈剪切波E成像技术在预测孕妇早产中的临床应用。方法:纳入孕28~32周孕妇,分为无先兆早产组(75例)和先兆早产组(42例)。采用常规二维超声经阴道测量宫颈长度,采用剪切波E成像技术经阴道测量宫颈剪切波速度。结果:先兆早产组的宫颈剪切波速度低于无先兆早产组(P0.001)。先兆早产组孕妇中,经治疗后足月分娩者的宫颈剪切波速度高于治疗后仍早产者(P0.001)。足月分娩者的门诊时宫颈剪切波速度高于最终早产组(P0.001)。门诊时宫颈剪切波预测早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4(95%CI为0.712~0.897),优于宫颈长度(P=0.035)。治疗后剪切波预测早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2(95%CI为0.658~0.947),优于宫颈长度(P0.001)。宫颈剪切波速度低于1.385m/s孕妇最终分娩早产的风险是高于1.385m/s孕妇的7.514倍。结论:宫颈剪切波E成像技术有作为临床中预测早产的潜力,且与宫颈长度相比,准确性和特异性更优。  相似文献   
36.
胡婷  王惠珍 《护理学报》2019,26(8):22-25
目的 阐述造口接受度相关概念,针对肠造口接受度的现状、评估工具、相关因素及干预方法等进行综述。方法 通过万方、CNKI、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国内外有关肠造口患者造口接受度相关文献,对造口接受度概念、现状、测量工具、相关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 造口接受度的评估工具主要有伤残接受度量表、疾病接受度量表、中文版慢性健康状况(造口)量表;肠造口接受度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人口学特征、疾病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其中心理社会因素包括个人特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生活质量等。在干预方法上,主要是采取认知行为干预的方式提高造口接受度水平。结论 造口接受度对肠造口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有重要的影响,提高患者造口接受度有利于维护患者身心健康。结合目前国内特异性的合适的测量工具以及可行的干预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7.
97例小儿高热惊厥复发的因素及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复发因素和健康教育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高热惊厥患儿的护理资料,并对其家长进行强化式健康教育,通过每6个月1次电话追踪或来院随访获得资料,将复发的患儿根据不同发病年龄、家族史、持续时间等逐项比较.结果:小儿高热惊厥复发的危险因素与首发年龄小、有癫痫及高热惊厥家族史、首次发作持续时间长、首次发作后2-3周后脑电图有变化有关.结论:对高热惊厥的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对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复发有较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8.
39.
胡婷  郑杰 《山东医药》2010,50(7):54-55
目的探讨HCV.1b非结构蛋白NS5A干扰素敏感决定区(ISDR)对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1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用RT-nested PCR、SSCP法直接测序得出HCV—1b ISDR序列并进行分析。结果18例患者1b ISDR序列为野生型9例,中间型6例,突变型3例。仅2例突变型用IFN治疗发生完全反应(P〈0.05)。而IFN治疗前HCV-RNA水平及γ-GT/ALT值与IFN疗效无关(P〉0.05)。结论HCV-1b ISDR序列可作为预测IFN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40.
目的总结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74例患者在B超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的时机、部位、置管静脉及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处理方法。结果 174例患者穿刺置管成功率96.0%,置管后主要并发症有穿刺点渗血、静脉炎、导管异位、导管堵塞、渗液。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提高了置管的成功率,PICC穿刺时机宜选择在首次化疗时,穿刺部位首选右侧肘上贵要静脉、熟练技术及良好的维护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