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322篇
  免费   2892篇
  国内免费   2325篇
耳鼻咽喉   599篇
儿科学   878篇
妇产科学   628篇
基础医学   2500篇
口腔科学   1088篇
临床医学   11222篇
内科学   4280篇
皮肤病学   300篇
神经病学   2087篇
特种医学   2766篇
外国民族医学   30篇
外科学   7549篇
综合类   22335篇
预防医学   3613篇
眼科学   1637篇
药学   8605篇
  64篇
中国医学   5142篇
肿瘤学   1216篇
  2024年   232篇
  2023年   962篇
  2022年   1120篇
  2021年   1334篇
  2020年   1637篇
  2019年   1523篇
  2018年   748篇
  2017年   1335篇
  2016年   1540篇
  2015年   1865篇
  2014年   3349篇
  2013年   3379篇
  2012年   4339篇
  2011年   4591篇
  2010年   4224篇
  2009年   4162篇
  2008年   4736篇
  2007年   4306篇
  2006年   3652篇
  2005年   3963篇
  2004年   3245篇
  2003年   3059篇
  2002年   2749篇
  2001年   2548篇
  2000年   1893篇
  1999年   1601篇
  1998年   1440篇
  1997年   1339篇
  1996年   1165篇
  1995年   1062篇
  1994年   805篇
  1993年   556篇
  1992年   504篇
  1991年   487篇
  1990年   362篇
  1989年   360篇
  1988年   111篇
  1987年   90篇
  1986年   86篇
  1985年   45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评估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间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玻璃体积血或增殖病变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且术前或术中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合并DME的患者31例(33眼)纳入研究。16例(18眼)术中联合内界膜剥除作为剥膜组,15例(15眼)仅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师主刀完成。术后1、3个月随访时复查OCT,对比观察黄斑中心厚度(CMT)和视力的术后变化情况。随访中CMT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CMT和BCVA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手术前,手术后1、3个月2组间比较LogMAR视力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93,P<0.001)。术后 1个月时剥膜组BCVA高于对照组(t=2.55,P=0.02),但术后3个月时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 P=0.42)。手术前,手术后1、3个月CMT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5,P=0.065)。术后1、3个月时,剥膜组的CMT均低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P=0.03;t=3.79,P=0.001)。术后1个月时,剥膜组有效(与术前比CMT减少20%以上)、无效(变化不超过20%)及恶化(增厚超过 20%)的例数分别为8、6、4例,术后3个月时则分别为11、5、2例,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个月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87,P=0.092),术后3个月时剥膜组DME改善有效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77,P=0.029)。结论:对于非牵拉性DME,内界膜剥除有助于术后早期DME消退。  相似文献   
32.
<正>心肌组织缺血时,尽早恢复血供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然而当缺血的心肌组织再次恢复血流灌注时,心肌的组织结构、能量代谢、电生理及心功能反而会产生更加严重,甚至不可逆的损伤,这种损伤被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IRI的主要机制包括氧化应激反应、钙超载、炎症损伤及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lity transition pore,mP TP)开放等~([1])。这些机制在缺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对高龄股骨近端骨折病人术中应激反应及术后血清 CD4+ / CD8+ 水平的 影响。方法:选取2016-10~ 2017-12 期间我院80 例高龄股骨近端骨折病人,按照麻醉方式分组,各40 例。全麻 组实施全身麻醉,腰-硬联合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对比两组麻醉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麻醉前、麻醉后 5 min、10 min、30 min 应激反应[心率(HR)、收缩压(SBP)、血氧饱和度(SPO2 )]、麻醉前、术后 24 h、48 h 血清 CD4+ 、CD8+ 、CD4+ / CD8+ 水平。结果:腰-硬联合组麻醉优良率95.00%(38 / 40)较全麻组77.50%(31 / 40)高(P< 0.05);麻醉后 5 min、麻醉后10 min 腰-硬联合组 HR、SBP、SPO2 较全麻组高(P<0.05),腰-硬联合组 HR、SBP 波 动较全麻组小;术后 24 h 腰-硬联合组血清 CD4+ 、CD4+ / CD8+ 水平较全麻组高,CD8+ 水平较全麻组低(P< 0.05);腰-硬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7.50%(3 / 40)较全麻组25.00%(10 / 40)低(P<0.05)。结论:在高龄股骨近端 骨折病人手术中实施腰-硬联合麻醉,麻醉效果良好,可减轻病人术中应激反应及术后免疫功能抑制,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探讨羊水中乳酸脱氢酶(LDH)和葡萄糖浓度在绒毛膜羊膜炎(CAM)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5月九江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6例胎膜早破(PROM)患者,将其分为CAM组35例,无CAM组21例,阴道收集羊水样品,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LDH和葡萄糖浓度,分娩后胎膜及胎盘行病理检查。结果与无CAM组比较,CAM组LDH水平显著升高,葡萄糖浓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CAM重度组LDH水平显著高于轻中度组(P0. 05),CAM轻中度组与重度组葡萄糖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以LDH及葡萄糖浓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LDH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 709,以LDH水平1 124. 34 U/L为截断点,诊断CAM灵敏度为82. 9%,特异度为71. 4%。葡萄糖AUC为0. 618,以LDH水平≤0. 65 mmol/L为截断点,诊断CAM灵敏度为45. 7%,特异度为81. 0%。结论羊水LDH升高与组织学CAM有关,对诊断CAM具有一定预测价值,而葡萄糖在CAM中诊断价值较小。  相似文献   
36.
目的:分析慢传输型便秘对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影响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2010年10月1日—2017年10月1日收治的1307例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其中无便秘组患者1128例,伴慢传输型便秘组179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患者109例,其中无便秘组92例,伴慢传输型便秘组17例。通过比较两组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发生瘘的级别等来分析慢传输型便秘对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影响;在伴慢传输便秘组中根据术后吻合口近和(或)远端肠壁是否存在神经节细胞减少(或缺失)分为两组,通过比较两组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瘘的级别等进一步从病理学方面研究慢传输型便秘对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影响。结果:伴慢传输型便秘组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9.50%,高于无便秘组8.16%(P0.05);但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时间(7.34±3.17)天,晚于无便秘组(6.08±2.55)天(P0.05);在179例伴慢传输型便秘组中,神经节细胞正常组吻合口瘘的发生率7.89%,低于神经节细胞减少或缺失组12.31%(P0.05);且瘘的发生时间短于神经节细胞减少或缺失组[(6.12±3.29)天vs(8.71±4.36)]天(P0.05)。结论:慢传输型便秘增加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且延长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时间;慢传输型便秘增加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可能与结直肠切除范围不够,导致吻合口近和(或)远端肠壁存在神经节细胞的减少或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合并IFG或LDL-C边缘性升高患者CCA-IMT及心脏左室重构情况以及危险因素。方法:398名高血压前期患者分为空腹血糖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对照组94例、空腹血糖受损组108例、LDL-C边缘升高组100例、空腹血糖受损合并LDL-C边缘升高组96例,测定CCA-IMT、LVMI、mFS、E/A。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DL-C边缘性升高组与IFG合并LDL-C边缘性升高组LDL-C显著升高((均P<0.05)。与IFG组相比LDL-C边缘性升高组与IFG合并LDL-C边缘性升高组LDL-C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高血压前期患者合并有IFG和(或)LDL-C边缘性升高时存在血管重构及心脏重构和功能减退,二者在血管重构方面有交互作用,IFG的影响可能更大。在左室重构方面,二者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38.
菌群失调     
《中国护理管理》2020,(3):469-469
菌群失调(dysbacteriousis)指在原微生物环境中,微生物群落或种群发生了定量或定性的异常变化。以量的变化为主,因此菌群失调又称比例失调。根据失调的程度,菌群失调可分为三度:一度失调又称潜伏型菌群失调,只能从细菌定量检查上发现有变化,在临床上往往没有表现或只有轻微的反应;二度失调又称局限型菌群失调,为不可逆的失调,菌群内生理性波动转变为病理性波动,临床上多有慢性病的表现;三度失调,又称为菌群紊乱症,也称为菌交替症或二重感染,表现为原来的菌群大部分被抑制,只有少数菌种占绝对优势的状态,临床出现急性状态如伪膜性肠炎等。  相似文献   
39.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