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9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0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肿瘤型人工关节假体的首例应用是1940年Moore等[1]为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植入的股骨上端金属假体。直到植入后2年患者因心力衰竭死亡,该假体一直未发生无菌性松动。由于术后复发率高,原发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在当时并未被广泛接受[2],肿瘤型人工关节假体也较少。20世纪下半叶,放化疗的进步为原发骨肉瘤及转移瘤的保肢治疗创造了条件[3-5]。肿瘤型人工关节假体的应用才逐渐广泛。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在骨转移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1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应用射频消融治疗骨转移癌19例,男10例、女9例,平均年龄57(41~76)岁,原发病灶分别是:肺癌11例,肾癌2例,乳腺癌、甲状腺癌、直肠癌、胃癌、肝癌各1例,原发不明1例。19例共消融21处病灶,病灶分别位于股骨(9处)、骨盆(6处)、肱骨(5处)、胫骨(1处)。手术方法:16处病灶行射频消融后肿瘤刮除,重建骨连续性;另外5处病灶只行经皮射频消融,其中3处股骨干病灶行髓内针固定。术后进行随访,并用疼痛评分及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检查有无复发及手术的安全性。评价方法:(1)术前和术后疼痛评分(数字分级法)对比;(2)长期(>6个月)存活患者的功能评定(MSTS评分)。结果平均随访10(1~32)个月。死亡15例,平均存活9.7(1~32)个月,疼痛评分术前平均8.1分,术后1周平均2.2分,术后3个月平均2.7分,术前和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术后存活超过6个月的12例进行功能评定,优良率为83.3%。1例术后6个月消融处再次疼痛,口服止疼药物治疗,11个月后原发病进展死亡。1例术中在止血带处发生热损伤。1例术后皮缘坏死。结论射频消融治疗骨转移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局部病灶可以缓解疼痛,控制肿瘤进展。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骨肿瘤行瘤段截除时计划截除长度与实际截除长度的差异。方法对53例行瘤段截除的患者进行研究,骨肉瘤34例,骨巨细胞瘤5例,梭形细胞肉瘤5例,软骨肉瘤3例,骨转移癌3例,淋巴瘤1例,未分化多形性肉瘤1例,软组织肉瘤侵犯骨骼1例。肿瘤位于股骨下段29例,胫骨上段8例,肱骨上段7例,股骨近端5例,胫骨下段3例,肱骨远端1例。将实际截除长度与术前计划截除长度进行比较,将患者按不同部位分组,研究各组的差异大小。结果53例瘤段截除患者截除长度误差范围为-30~15 mm,95%可信区间为(2.0±7.7) mm。误差在±10 mm以内的40例,占75.5%,误差≤-10 mm的4例,占7.5%,误差≥10 mm的9例,占17%。股骨下段29例,误差为(2.9±6.7) mm,胫骨上段8例,误差为(3.8±5.1) mm,肱骨上段7例,误差为(3.6±8.0) mm,股骨近端5例,误差为(-0.2±6.0) mm,胫骨下段3例,误差为0 mm肱骨远端1例,误差为-30 mm。结论手术中通过找到术前设计的解剖标志及计划长度进行截骨准确性高,如果能避免引起误差的因素能使瘤段截除长度更加精准。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评价术前应用地舒单抗治疗骨巨细胞瘤后,肿瘤血运变化的情况。方法 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共22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32.1 (18~48)岁。肿瘤部位包括:骶骨9例,桡骨4例,胫骨2例,肱骨2例,髂骨、坐骨、尺骨、股骨和腓骨各1例。对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组织学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比较用药前后的影像学和组织学变化评价地舒单抗治疗肿瘤后肿瘤血运的变化情况。用药前行肿瘤部位增强CT检查,地舒单抗治疗后每3个月行增强CT检查,比较用药前后的强化率的变化,并评价是否可行手术。对术前穿刺标本和术后病理标本进行微血管密度检测,评价用药前后变化情况。结果患者术前平均接受地舒单抗治疗5个月(中位4,范围3~12)。用药前和用药后血管的平均强化率分别为3.10和3.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肿瘤的平均CT强化率分别为2.01和1.43,用药后强化率显著降低(P=0.000)。用药前和用药后肿瘤的平均平扫CT值分别为46.2和93.1,用药后CT值显著升高(P=0.032)。骶骨或骨盆病例比四肢骨病例的强化率降低程度更为显著(P=0.012)。术后组织学检查显示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几乎消失,单核基质细胞明显减少,药物治疗后的微血管密度显著降低(P=0.000)。结论骨巨细胞瘤接受地舒单抗治疗后,肿瘤的CT强化率显著降低,术后标本的微血管密度显著降低,术前应用地舒单抗治疗可显著降低骨巨细胞瘤的肿瘤血运。  相似文献   
36.
骨与软组织肿瘤发病率低,属于罕见病范畴,每年针对该类肿瘤进行的研究,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都屈指可数。本文以近年开展的骨与软组织肿瘤的研究为基础,对骨肉瘤、尤文肉瘤、软组织肉瘤、肉瘤随访、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这些核心内容进行述评,并分析我国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为该领域临床医师进行该类疾病的诊治过程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7.
背景与目的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原发恶性肿瘤,好发于青少年.尽管多学科框架下骨肉瘤的治疗已经取得瞩目成就,然而影响骨肉瘤远期生存的重要因素是肺转移.约有1/2以上患者在其病程的不同时期会发生肺转移,其中10%~15%为同时性肺转移.毋庸置疑,治疗肺转移瘤的首选方法为外科切除,但因骨肉瘤肺转移的诊疗涉及多学科多专业,而由于各学科之间的理念存在差异,因此尚未形成标准化的诊疗模式.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旨在了解当前我国骨肉瘤大型医疗中心在此领域中的诊疗模式现况.方法 2015年9月-2015年11月期间,一项关于骨肉瘤肺转移的诊疗现况问卷在全国骨肉瘤大型诊疗中心范围内开展.根据调查对象所在单位、工作年限、年均收治病例数及医学专业不同,进一步行分层分析.结果 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总应答率为70%.首先,关于骨肉瘤肺转移治疗的核心问题,41.0%的调查对象认同骨肿瘤外科专业在骨肉瘤肺转移多学科诊疗实践中的主导地位;首选肺转移瘤切除术作为转移灶局部控制措施的比例约64%; 78.1%的调查对象会推荐患者行肺转移瘤切除术;骨科及胸外科医师较之其他专业更加积极(同骨科专业相比,OR其他专业=0.02; 95%CI:0.00-0.22; P=0.001);胸外科医师更倾向根据经验决定肺转移瘤切除术的指证,而非受限于病灶具体数目(OR胸外科专业=20.93; 95%CI:2.05-213.64; P=0.001).其次,关于骨肉瘤肺转移影像学诊断方法,约83%首选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约70%的调查对象推荐原发灶切除术后3个月行胸部CT随诊;约68%认为CT诊断准确度90%水平;约92%同时推荐行肺外影像学评估.最后,关于术后生存获益的定义问题,约46%认为肺转移瘤术后生存期超过6个月即为生存获益.结论 本次问卷调查提供了我国骨肉瘤肺转移诊疗模式的现况信息,其反映出缺少统一规范诊疗模式的不足.调查结果为今后研究方向及国际性临床指南提供了基线数据.  相似文献   
38.
骨肿瘤的外科治疗需要满足肿瘤学及骨科学两个方面的要求[1].所谓肿瘤学方面,指的就是肿瘤必须在安全的外科边界下彻底切除,外科边界不足会直接导致肿瘤学的治疗失败,再成功的骨科重建也没有意义;但是,如果正常组织切除过多,术后功能可能会受到不必要的影响.目前,骨肿瘤术前设计时肿瘤图像的分割主要是依据临床医师的经验,时间耗费严重;肿瘤假体的设计也是依据图像进行手工测量所得,没有能够有效利用目前的数字化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了解骨的副神经节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我科1998-2008共收治骨的副神经节瘤5例,骶骨2例,髂骨2例,胸椎1例。5例均进行了手术治疗:边缘切除3例,囊内切除2例。结果随访6-120个月,复发2例,均为囊内切除。结论骨的副神经节瘤为恶性肿瘤,囊内切除复发率高,边缘切除可以达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