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3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对偏头痛中枢敏感化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随机分为加巴喷丁治疗组和佐米曲普坦对照组,每组48人。应用CA症状自评量表,对偏头痛患者进行CA筛选,对CA偏头痛患者应用美国GE ViVid E9超声诊断仪,在偏头痛发作2 h后进行脑血流速度测定。结果在入组的96例患者中,在偏头痛发病后2 h,66例患者出现CA,其中GBP治疗组出现36例,Zolmitriptan组出现30例;出现率为68.8%,22、19、25人分别出现轻、中、重CA,出现率分别为22.9%、19.8%、26.0%。GBP组、Zolmitriptan组分别与治疗前相比,脑血流平均速度均降低,P〈0.05或P〈0.01;GBP组与Zolmitriptan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结论加巴喷丁可明显降低偏头痛中枢敏感化患者脑血流速度,可能对偏头痛中枢敏感化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9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动态演变。方法:实验于2004-03/06在山东省泰山医学院微循环重点实验室完成。选择Wistar大鼠8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假手术组6只、局灶性脑梗死组72只,局灶性脑梗死组根据光照后时间分为30min,3,6,9,12,24,36,48h,3,4,5,6d共12组,每组6只。采用光化学方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动物处死前1h注射10g/L伊文思兰1mL。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仅暴露完整的颅骨,按要求时间点麻醉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观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9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参加实验的8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后30min即有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9阳性细胞出现,呈半球状向四周放射样扩展,随脑梗死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二者均在48h表达至高峰,但前者表达更显著(P&;lt;0.05),阳性细胞局限于脑梗死区周围。②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均未发现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9的阳性表达。结论:①局灶性脑梗死后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9表达部位一致,以坏死区为中心呈放射状空间分布特征。②二者均在30min开始表达,48h时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较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表达增多,这种时间变化规律说明细胞凋亡的级联反应最终通路有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在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表达及其与癫痫发作大鼠局部脑血流量和神经元变化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2-05/2003-10在复旦大学神经病研究所完成。选择清洁级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①正常对照组6只:杏仁核注射磷酸盐缓冲液。②空白对照组6只:磷酸盐缓冲液(脑室)+磷酸盐缓冲液(杏仁核内)。③单纯癫痫组36只:杏仁核内注射红藻氨酸诱发癫痫发作,发作1h后经股静脉注射安定(30mg/kg)终止发作,根据处死大鼠的时间点分0,2,4,8,24,72h6组,每组6只大鼠。④试验给药组6只: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抑制剂z-IETD-fmk(脑室,0.3μg于红藻氨酸注射前20min,5min及红藻氨酸注射后1h分3次给药)+红藻氨酸(杏仁核内)。⑤实验对照组6只:磷酸盐缓冲液(脑室)+红藻氨酸(杏仁核内);均于安定注射终止发作后24h处死大鼠。结果评估:①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记录局部脑血流。②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染色和cresylviolet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凋亡和存活的变化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抑制剂z-IETD-fmk对海马CA3区的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阳性细胞和存活细胞的影响。③用免疫荧光和蛋白印迹检测海马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的表达。结果:造模过程中有2只大鼠死亡,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及该影响是否存在剂量依赖性。方法:①实验于2003—05/12在泰山医学院脑微循环实验室和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Wistar大鼠54只。将动物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6只)、模型组(12只)、溶媒组(12只)、银杏叶提取物100mg/kg组(12只)和银杏叶提取物200mg/kg组(12只)。②股动脉采血后经冻-溶制各自体动脉血溶血物并注入大鼠枕大池制作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除对照组外其余4组均造模)。③对照组:用0.3mL生理盐水代替动脉血溶血物行脑池注射;模型组:蛛网膜下腔出血造模后不给予干预;溶媒组:腹腔注射等体积含tween80的生理盐水;银杏叶提取物100mg/kg和银杏叶提取物200mg/kg组:在脑池注入自体动脉血溶血物开始前30min分别按100mg/kg和200mg/kg(首次剂量)腹腔注射银杏叶提取物溶液(为棕黄色粉末,由上海绿源制药有限公司提供,含银杏苦内酯≥6%,银杏黄酮≥24%。银杏叶提取物溶液在临用前新鲜配制。在银杏叶提取物粉剂中加入适量tween80溶液,研磨后,加入生理盐水使之成3%和6%的溶液),以后每天以上述半量重复2次;以上干预至各标本获取点前12h为止。④于造模后24h和72h按照购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⑤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大鼠5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模型组和溶媒组于造模后24和72h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银杏叶提取物100和200mg/kg组于造模后24和72h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银杏叶提取物100与200mg/kg组间差异不明显。(2)脑组织丙二醛含量:模型组和溶媒组于造模后24和72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银杏叶提取物100和200mg/kg组于造模后24和72h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0.01);银杏叶提取物100与200mg/kg组间差异不明显。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能够有效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氧自由基连锁反应所致脑损伤,且不存在明显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对晚期癌症伴中重度疼痛患者内脏痛的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 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5例)应用加巴喷丁,开始第一天睡前服300 mg,以后每天增加300 mg,连续5天,上述剂量分3次服用;对照组(25例)盐酸吗啡片1-2片,毎6小时1次,连续5天。评价指标为疼痛缓解率、不良反应。结果加巴喷丁总的缓解率为68%;对中、重度缓解率分别为83.33%和25.57%;中、重度缓解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加巴喷丁组对照组比较,镇痛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加巴喷丁组不良反应主要为头晕,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巴喷丁对晚期癌症伴中重度疼痛患者内脏痛具有镇痛作用,对中度疼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临床教学医院开展神经病学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必要性。方法:选取2007-2010年进入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实习本科生12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名,通过调查问卷和临床技能考核方法进行研究,采用SPSS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对神经病学课程兴趣和重要性认识等调查问卷方面明显提高(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基本操作和病例分析等临床技能考核方面,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在临床教学医院开展神经病学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7.
日的:观察体外反搏(ECP)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局部脑血流(rCBF)港口 注的影响,探讨ECP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方法:将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采用常规治疗,另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ECP治疗,采用脑SPECT三维半定量分析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CBF的变化。结果:全部脑梗死患者均显示放射性减低区,两组患者治疗后病灶rCBF均有不同程度增加,ECP组病灶rCBF的增加高于对照组(P<0.05),体外反搏后皮层梗死的rCBF增加高于皮层下梗死。结论:ECP能够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脑组织的缺血状态。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内源性一氧化碳生成的变化。方法采用Wistar大鼠雌雄各半 ,将动物随机分入非SAH组、SAH组和HO抑制剂锌原卟啉IX(ZnPPIX)组。非SAH组于股动脉抽血0.4ml后 ,枕大池注入0.3ml生理盐水 ;SAH组和ZnPPIX组于股动脉抽血0.4ml后 ,枕大池注入经冻 -溶方法制备的自体动脉血溶解物0.3ml。在枕大池注入自体动脉血溶解物开始前30min按50mg/kg腹腔注射ZnPPIX ,每天以上述半量重复2次。每组各取诱导SAH后24h和72h时间点 ,每组每时间点各6只动物。将动物处死后制备脑组织匀浆液 ,用Chalmers介绍的血红蛋白结合及联二亚硫酸盐法测定脑组织中一氧化碳 (carbonmonoxide)含量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脑组织cGMP含量。结果颅脑解剖学观察证实SAH模型制备成功。非SAH组在脑池注入生理盐水后24h脑组织一氧化碳含量为(23.73±1.57)μg/g组织湿重。与非SAH组比较 ,SAH组在诱导SAH后24、72h脑组织一氧化碳含量分别增加了20.76 %和37.36 % (P<0.05或P<0.01) ,SAH后24h和72h,ZnPP组脑组织一氧化碳含量显著低于SAH组 (P<0.05或P<0.01)。在脑池注入生理盐水后24h ,非SAH对照组脑组织cGMP含量为(4.57±1.45)pmol/mg。在脑池注入动脉血溶解物后 ,SAH组大鼠脑组织cGMP有下降趋势 ,但与非SAH组比较均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39.
短暂非致死性缺血可激活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产生对后继持续性缺血的耐受性,称为缺血预适应(IPC)。用药物模仿缺血性刺激,激发机体内源性缺血缺氧保护机制的产生称为药理性缺血预适应,简称药理性预适应。预适应现象存在于动物机体多种器官,研究显示药理性预适应能有效保护遭受缺血再灌注的心肌细胞。Gross等[1]首先提出ATP敏感钾通道(ATP-sensitive K+channels,KAT-PC)与预适应有关,之后该观点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支持,现就KATPC通道在心肌药理性预适应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1 KATPC的结构和功能1983年Noma利用膜片钳技术首先在豚鼠心肌细胞膜上发现了KATPC,随后证实此通道广泛分布于血管、神经元、骨骼肌等多种组织;1991年Inoue等发现线粒体膜上也存在该通道,故将KATPC分为2类:细胞膜KATPC(sarcolemmal KATP channel,sKATPC)和线粒体膜KATPC(m itochondrial KATPchannel,m itoKATPC)。通过对sKATPC的研究发现,KATPC是由4个内向整流钾通道亚单位和4个ABC结合蛋白家族成员黄酰脲受体亚单位组...  相似文献   
40.
药理性预适应(pharmacological preconditioning)是在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药物的直接或间接药理作用模拟缺血或低氧,激活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促进内源性保护物质生成,产生组织、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