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联合伤椎单侧置钉对侧经椎弓根植骨治疗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后路短节段联合伤椎单侧置钉对侧经椎弓根植骨治疗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获得随访25例,设定为观察组;同时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以前,手术治疗胸腰椎不稳定型骨折,获得完整随访资料者25例,手术方式均为后路长节段跨伤椎8钉内固定联合椎板横突间植骨术,设定为对照组。两组病例均为AO分型中的A3型,单一椎体骨折。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腰背痛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神经功能和伤椎椎体内空壳现象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例随访12~16个月,平均(14.5±2.9)个月。两组组内术后的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伤椎椎体内空壳现象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无断钉、断棒的发生,而对照组有一例在术后1年发生断棒现象。结论后路短节段联合伤椎单侧置钉对侧经椎弓根植骨治疗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安全有效,同时可有效恢复伤椎前柱高度,促进伤椎椎体一期愈合,减少伤椎内空壳现象的发生,重建脊柱的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究后路病灶清除一期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对患者植骨融合率、VAS评分及损伤神经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接诊的20例腰椎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后路病灶清除一期内固定治疗,随访1年。分析患者治疗前后植骨融合率、VAS评分及损伤神经恢复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损伤神经恢复明显(P0.05);随访1年,患者植骨融合率为100.00%,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6.68 2.32)个月。结论:后路病灶清除一期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促进植骨融合及损伤神经恢复。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一期前路手术治疗未复位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中山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32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予一期前路手术治疗,应用手法牵引复位及术中撬拨复位,记录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随访1年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OA)神经功能标准评分情况.结果 本组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210.5±45.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08.6±134.8)mL;术后1年可见全部植骨融合,无钢板螺钉无滑脱、松动、下沉或断裂等并发症,JOA评分平均为(13.4±4.1)分,明显高于术前的(7.6±3.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期前路手术治疗未复位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可以及时解除脊髓压迫、有助于患者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4.
目的总结阶梯疗法干预下持续1-12年观察中、小学生脊柱侧凸发病率的情况。方法 1997年10月-2009年10月应用脊柱侧凸三检法(体检、波纹照相、X线摄片)对中山市44 058名中、小学生进行普查后,建立了由医院、学校、家庭组成的脊柱侧凸防治网络体系。对发生脊柱侧凸的学生按照Cobb角大小进行分组,采用阶梯式疗法分别对不同程度脊柱侧凸进行干预。A组:5°≤Cobb角〈10°,对其实施宣教工作;B组:10°≤Cobb角〈20,°采用体操锻炼疗法;C组:20°≤Cobb角〈40°,采用体操锻炼联合牵引、支具治疗;D组:Cobb角≥40°或脊柱侧凸有较快发展趋势的患者行手术矫形。结果跟踪随访1~12年。按照Cobb角≥10°为诊断标准,共有134例确诊为脊柱侧凸,在阶梯疗法干预下脊柱侧凸发病率为3‰。按照Cobb角程度所分的A、B、C 3组中,分别有4、5、2个患者病情进展、畸形加重进入下一组继续治疗,3组患者中病情进展率分别为2.90%、6.02%、4.65%。D组患者实施手术矫形,手术顺利,患者术后外观改善满意。结论开展青少年儿童脊柱侧凸普查并进行适时、阶梯性干预对早期防治脊柱侧凸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5.
目的评价应用经椎间孔内镜外科系统(TESSY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应用TESSYS系统对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手术。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35~73岁。采用症状缓解率(VAS评分)和腰椎(JOA评分)术后改善率评估疗效。结果随访时间(3±1.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h及术后3个月症状缓解率分别达到78.6%、75.0%。腰椎(JOA评分)术后改善率85.71%。结论应用TESSYS技术行椎间盘髓核摘除创伤少,恢复快,是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首选的治疗手段,亦是经保守治疗无效的盘源性腰痛患者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椎体成形术后应用唑来膦酸联合维生素K2治疗老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3年临床疗效。 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共收治老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525例,其中女412例,男113例;年龄64~91岁,平均( 79 ± 11)岁。所有患者均予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手术治疗,术后2~4 d给予唑来膦酸静脉输注,同时补充维生素K2以及钙剂、维生素D。获得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年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及术后3年骨密度、骨代谢指标的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术后与术前,术后不同时间获得的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坚持1年随访为189(36%)人,2年随访为131(25%)人,坚持3年随访的患者为56(10.7%)人,56例中17例为发生再次椎体骨折。经3年随访,患者腰背痛VAS评分(t=3.01)、ODI评分(t=0.98)、骨密度同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骨代谢指标中,骨钙素较术前明显提高(t=5.75),β-CTX较术前显著下降(t=3.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其他指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老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长期随访治疗的依从性不高。经过椎体成形术后联合多种抗骨质疏松药物3年的干预治疗,可以明显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提高骨密度。  相似文献   
37.
【摘要】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术)式治疗双节段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方法 采用TLIF后路减压、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腰椎滑脱11例,按Lenke标准评价脊柱融合情况,按Henderson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较大程度的复位,术后随访1~2年,根据Lenke标准评价脊柱植骨融合:A级10例,B级1例;根据Henderson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9例,良1例,可1例。结论〓TLIF术式治疗双节段腰椎滑脱症,其脊柱融合满意,疗效显著可靠。  相似文献   
38.
目的确定胸椎椎弓根外缘外倾角及上倾角在后凸成形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T1~T12椎弓根外侧缘横突上方至椎体前下1/3于水平面及矢状面投影上的角度。结果T1~T7外倾角及上倾角逐渐减小,T7~T12又逐渐增大。结论T1~T12行后凸成形术时,T5~T8可经椎弓根外入路,T1~T4、T9~T12既可经椎弓根又可经椎弓根外入路。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经椎弓峡部截骨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和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提出新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经椎弓峡部截骨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45例,其中男20例,女25例;年龄56~75岁,平均65.8岁。单节段椎管狭窄15例,2节段狭窄18例,3节段狭窄12例。术后复查腰椎三维CT了解截骨部位愈合情况。采用Nakai分级标准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29分法下腰痛评分标准评定疗效,并进行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6个月。术后1年峡部骨性连接率平均为87.6%,术后2年全部45例未见明显腰椎滑脱。本组病例根据Nakai分级标准评定结果优良率达91.1%,JOA 29分法评定结果优良率达88.9%。结论峡部截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术中显露充分、减压彻底,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值得临床应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0.
椎体后凸成形术棘突定位穿刺点与穿刺轨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经皮椎弓根穿刺轨道的三维影像学特点,探讨在影像监视下椎弓根穿刺的安全操作范围。方法过椎弓根腰部中心点做椎体前下1/3中心点连线为虚拟“标准穿刺轨道”,观察这一轨道各参照点在不同平面上的投影与椎弓根腰部投影及棘突的位置关系,测量进针点与棘突在水平面上的距离。结果穿刺轨道各参照点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椎弓根腰部投影无交叉,利于椎弓根穿刺时的安全监测;经皮穿刺点由侧位、水平位穿刺轨道与棘突的位置关系进行确定,在侧位X线片上应位于患椎的上一棘突。水平位的棘突旁开距从胸椎至腰椎逐渐递增,T4~T8经椎弓根外缘为(2.96±0.38)cm至(3.27±0.43)cm;T9~L1经椎弓根内缘为(3.04±0.37)cm至(3.85±0.48)cm,经椎弓根外缘为(3.66±0.47)cm至(4.78±0.56)cm;L2 ̄L5为(4.05±0.48)cm至(7.85±1.02)cm。(3)左右侧与男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穿刺轨道的研究便于对椎弓根穿刺的安全监视;经椎弓根“标准穿刺轨道”安全可靠;经皮椎弓根穿刺定位点可通过棘突的体表位置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