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95篇
神经病学   134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3篇
  2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291.
缺血性脑损伤程度与卒中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密切相关,如何最大程度地限制缺血性脑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是当今神经科学领域十分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其中,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章主要综述了T细胞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2.
目的:探讨脑损害患者数字工作记忆脑区的激活特点.方法:采用1.5T磁共振扫描仪对9例脑损害患者在进行数字工作记忆时进行扫描,结果与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脑损害组大脑皮质对数字工作记忆的激活区域和强度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激活广泛而散在,左右半球脑区激活的差距减小.同时,不同脑损害患者也有各自激活特点....  相似文献   
293.
目的观察唑尼沙胺分散片添加治疗部分性发作或继发全面性发作、全面性强直一阵挛发作及失神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40例诊断明确的部分性发作患者,被随机分为唑尼沙胺组(120例)或对照组(120例)。回顾性基线期(12周)后,予初始剂量唑尼沙胺或安慰剂100mg/次,1次,d,3周内递增至100mg/次,3次/d;分别在治疗第0、2、4、8和16周时进行随访,评价治疗第5~16周时临床综合疗效的完全控制率和总有效率,以及药物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5~16周时,唑尼沙胺组患者癫痼完全控制率为34.04%(32/94)、总有效率74.47%(70/94),对照组分别为13.08%(14/107)和42.99%(46/107);两组临床综合疗效的完全控制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唑尼沙胺组患者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包括食欲不振、嗜睡、疲劳、头晕、肝功能异常等,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唑尼沙胺作为添加药物治疗部分性发作或继发全面性发作、全面性强直一阵挛发作的疗效优于安慰剂,而且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是临床可以选择的新型抗癫癎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294.
目的观察唑尼沙胺分散片添加治疗部分性发作或继发全面性发作、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及失神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40例诊断明确的部分性发作患者,被随机分为唑尼沙胺组(120例)或对照组(120例)。回顾性基线期(12周)后,予初始剂量唑尼沙胺或安慰剂100mg/次,1次/d,3周内递增至100 mg/次,3次/d;分别在治疗第0、2、4、8和16周时进行随访,评价治疗第5~16周时临床综合疗效的完全控制率和总有效率,以及药物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5~16周时,唑尼沙胺组患者癫癎完全控制率为34.04%(32/94)、总有效率74.47%(70/94),对照组分别为13.08%(14/107)和42.99%(46/107);两组临床综合疗效的完全控制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唑尼沙胺组患者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包括食欲不振、嗜睡、疲劳、头晕、肝功能异常等,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唑尼沙胺作为添加药物治疗部分性发作或继发全面性发作、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的疗效优于安慰剂,而且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是临床可以选择的新型抗癫癎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295.
卢正娟  李敬伟  黄嵘  王翀  徐运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1):2081-2083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11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脑血管造影发现均有重度锁骨下动脉狭窄,其中10例经股动脉双入路法完成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1例经桡动脉双入路法完成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结果]所有病例在放置Wallstent支架后脉搏搏动恢复,双上肢收缩压差小于20 ...  相似文献   
296.
为了研究纯种小公牛和杂交小公牛的生长、产肉性能和屠宰品质诸项指标,作者将春产的小公牛分为四组,第一组为21头高加索褐牛;第二组为16头亚伯丁·安格斯×高加索褐牛杂种一代;第三组为38头瘤牛×高加索褐牛杂种一代;第四组为21头瘤牛×哈萨克白头牛杂种一代。  相似文献   
297.
本文用免疫组化法对缺血性大白鼠脑皮层的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fos及bel-2表达及蝮蛇抗栓酶、尼膜地平、桂枝茯苓丸对其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桂枝茯苓丸对C-fos及bel-2均有作用,尼莫地平对两者均无影响,而蝮蛇抗栓酶只影响C-fos的表达。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98.
植物雌激素与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雌激素是一类具有类似动物雌激素生物活性的植物成分,它们对激素相关疾病有广泛作用,尤其对生殖系统癌症,心血管病和骨质疏松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机制也相对明确。近来对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99.
人尿激肽原酶对兔缺血后脑血管储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人尿激肽原酶(hK)对兔脑缺血后的脑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 健康新西兰白兔1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5)、安慰剂组(n=6)和治疗组(n=6),采用线栓法制作兔右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人尿激肽原酶(5×10-3 PNAU/kg)(治疗组)或生理盐水(安慰剂组)处理;术后3、7、14 d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采用18F-FDG PET/CT技术检测缺血脑组织局部葡萄糖代谢水平的变化,从而评价局部脑血流量的变化;14 d检查后取兔脑行荆豆凝集素免疫荧光染色并进行脑微血管计数。结果 (1)脑缺血后安慰剂组与治疗组可见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安慰剂组3、7、14 d时评分分别为3.90±0.31,3.32±0.23及2.84±0.28;治疗组3、7、14 d时评分分别为3.17±0.32,2.62±0.21及1.09±0.17;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明显(3 d和7 d时,P <0.05;14 d时P <0.01)。(2)PET/CT结果显示对照组兔两侧脑组织代谢水平对称。安慰剂组兔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代谢水平较左侧明显下降,3 d时只有对侧的30%左右,14 d时恢复至对侧的51%左右;治疗组早期(3 d)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代谢水平较左侧下降,为对侧的49%左右,14 d时右侧代谢水平明显改善,恢复至对侧的91%左右。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d时P <0.05;14 d时P <0.01)。(3)治疗组14 d微血管计数为(14.12±1.32)条,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4±0.82)条和安慰剂组的(5.45±0.67)条(P <0.01)。结论 人尿激肽原酶通过促进缺血脑组织的微血管再生,提高缺血侧局部的脑血管储备功能,可用于治疗兔缺血性脑损害。  相似文献   
300.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以进行性记忆和认知功能减退为特点的老年期痴呆。从神经病理学角度看,AD以β淀粉样蛋白(Aβ)在大脑实质和血管壁上聚集,形成淀粉样斑块和淀粉样血管病,并在大脑神经元中形成神经纤维缠结为特征。Aβ由APP(一种跨膜糖蛋白)经一些蛋白水解酶切割而产生[1]。脑血管储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