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39篇
药学   55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71.
目的探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Kazal 1型(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Kazal 1,SPINK1)和Vimentin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36例NSCLC和62例正常肺组织中SPINK1和Vimentin表达,进行单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SPINK1、Vimentin在136例NSCL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5.4%(89/136)、52.9%(72/136),在正常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3/62)、3.2%(2/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不同TNM分期、是否淋巴结转移病人的SPINK1和Vimentin表达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不同分化程度病人SPINK1表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NSCLC组织中SPINK1与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s=0.368,P < 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淋巴结转移、SPINK1及Vimentin表达水平均为NSCLC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P < 0.01)。结论SPINK1和Vimentin可能在NSCLC的进展、转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时SPINK1可能作为预测NSCLC预后的新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272.
目的 评价侧卧位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所致的百草枯肺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7-01~2008-10在我科住院的急性百草枯中毒出现肺损伤的42例患者根据就诊时间和体位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我们将就诊于2007年不强调体位的患者为对照组(17例);就诊于2008年强调侧卧位的患者为治疗组(25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洗胃、导泻、灌肠及血液净化等.对两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CT影像做辅助诊断.结果 对照组存活6例,死亡11例,生存率35%;治疗组存活16例,死亡9例,生存率64%.在两组存活的22例中,其中7例是"单肺生存",15例是曾经在治疗期出现过单肺或双肺损伤现象后又恢复的病例.结论 急性百草枯中毒后侧卧位能减少肺部损害的范围,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有利于肺代偿功能的恢复,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73.
原发性胆囊癌误诊1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4年1月至lop年12月共收治原发性胆囊癌29例,占同期行胆囊切除术的l.8%(对人op)。术前考虑本病者14例,15例术前被误诊为其它疾病,现将误诊病例情况报告如下。方法一般资料:本组15例中,男性4例,女性11例,男女之比为1:2.兀。年龄最大者万岁,最小者3o岁,西岁以上者为14例,占对.3%。临床症状:病史最短者对天,最长者四年(胆囊结石,胆囊炎症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痛11例(73.3%),右上腹肿块2例(13.3%),黄疽2例门33%),脐部肿块1例(6.7叽)。误诊情况:凡入院诊断末疑及胆囊癌者均列为误诊。误诊为胆…  相似文献   
274.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再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科学防控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监测系统获取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1月30日宁波市新冠病毒既往感染者的资料,对其再感染状况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距初次感染时间间隔、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剂次及基础疾病史对新冠病毒再感染的影响。结果 共调查897例既往感染者,其中115例再感染者,再感染率为12.82%。再感染者两次感染间隔时间MQ1Q3)为1 052(504,1 056)d。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剂次、初次感染变异株类型、距初次感染时间间隔、初次感染严重程度与再感染率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0~岁组再感染发生风险高于≥60岁组(OR=2.10,95%CI:1.11~3.97) 距初次感染<6个月组无再感染发生,≥12个月组再感染发生风险高于6~个月组(OR=6.68,95%CI:3.46~12.90);初次感染严重程度为普通型和轻型者再感染发生风险高于无症状感染者(OR=2.64,95%CI:1.18~5.88;OR=2.79,95%CI:1.27~6.11)。结论 距初次感染时间间隔是再感染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6个月内出现再感染的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