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对广东不同产地葛根中葛根素和大豆苷元的含量进行测定,为制定葛根药材质量标准和药材道地性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RP-HPLC法,色谱柱为Phenomenex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水(A)-甲醇(B)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27℃,检测波长250 nm。结果葛根素在0.992~39.68μg.mL-1,大豆苷元在0.198~7.936μg.mL-1范围内,色谱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葛根素回收率为101.3%,RSD为0.86%(n=6),大豆苷元回收率为98.0%,RSD为1.7%(n=6)。结论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作为葛根药材中葛根素和大豆苷元的质量控制标准和药材道地性选择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2.
目的介绍改良逆行小腿内侧皮瓣在修复同侧及对侧足踝及小腿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经验。方法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足踝及小腿下段皮肤软组织缺损17例,其中足跟溃疡缺损1例,足踝软组织缺损7例,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9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3.0cm×2.0cm~12.0cm×8.0cm。最远达第一跖趾关节。切取皮瓣面积3.5cm×5.0cm-28.0cm×12.0cm。修复同侧13例,交腿修复对侧4例。结果17例术后皮瓣全部存活,仅1例交腿皮瓣术后皮瓣远端少量坏死,换药后愈合。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皮瓣外形色泽及质地良好,3例略显臃肿,无溃疡复发,皮瓣均获得保护性感觉。足底溃疡修复后3个月开始负重,负重行走及耐磨正常,1年内未见溃疡复发。全部病例踝关节伸屈功能良好。结论含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大隐静脉及隐神经的改良逆行小腿内侧皮瓣由于综合了两种传统皮瓣血供,风险明显降低,存活率高。同时增大了切取范围,可修复较大的软组织缺损。既可修复同侧亦可交腿修复对侧。无需术前多普勒血管探查,静脉回流充分,不损伤下肢主要血管。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尤其适合基层。  相似文献   
23.
长三角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关联度较高,但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赖度有下降趋势,且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程度在不断加强,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服务中心,周边城市和地区为腹地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体系,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商务中心的地位已初步确立。  相似文献   
24.
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基因表达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涉及免疫系统、环境、以及尚未确定的慢性肠道炎症易感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尚未确切阐明发病机制。国外已有应用基因芯片研究UC的相关报道,本课题组从动物实验方面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相关基因表达谱进行了研究,以期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差异基因与其发病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四肢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急诊处理与手术方法。方法:本组患者共37例,门(急)诊根据外伤史及体征确诊26例,其中7例经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4例经血管造影确诊。接诊后行气囊止血带止血12例,肱动脉损伤压迫腋窝及上臂止血点2例,股动脉损伤压迫腹股沟处止血点4例。以无菌纱布块加压包扎止血3例。对闭合性损伤暂不行止血带止血。所有患者经手术探查均证实为大血管损伤。3例一期行截肢术,其余行血管修复手术。股动脉损伤或伴股静脉损伤5例均行股动静脉修复,腘动脉损伤或伴静脉损伤10例均行腘动脉修复,修复腘静脉4例,胫前后动静脉损伤仅修复动脉。肱动静脉损伤均行肱动脉修复,桡动静脉损伤8例均行桡动脉修复。结果:门诊确诊率70%。气囊止血带使用率在开放性损伤病例中达39%。动静脉损伤(受伤至通血)时间:〈6h15例,6~8h11例,9~12h4例,〉12h3例。未通血4例。术后72h内共5例患者出现血管危象,行局部烤灯照射,热敷后2例消除,3例探查改行静脉移植修复后血供恢复。7例术后2~3周复查超声多普勒探测均提示血流正常。随访6~12个月,均未见肢体缺血表现,远端动脉搏动良好。6例遗留缺血性肌挛缩,4例截肢,截肢率11%。结论:四肢血管损伤的救治原则是早期快速诊断,早期正确止血,早期修复血管,早期治疗并发症。  相似文献   
26.
32例气管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32例气管肿瘤患者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80~2005年收治的32例气管肿瘤患者外科治疗临床资料。结果:32例气管肿瘤患者中,23例行气管袖状切除端-端吻合术;8例行气管隆凸切除重建术;1例行气管开窗、肿瘤刮除术。术后2例死亡,另有8例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气管肿瘤最有效的方法。气管袖状切除端-端吻合术是治疗气管恶性肿瘤最主要的术式,良性肿瘤可以考虑保守的术式。手术治疗应该兼顾手术的根治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甘露醇并活血利水中药治疗创伤性足踝部肿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20例创伤性足踝部肿胀患者的临床资料。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甘露醇并活血利水中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甘露醇单独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足踝部肿胀情况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肿胀改善的总有效率为76.6%,明显高于对照组(56.6%,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甘露醇联合活血利水中药治疗创伤性足踝肿胀安全性高,且疗效确切,较单用甘露醇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28.
节拍器化疗对鼻咽癌CNE-1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顺铂节拍器化疗对人鼻咽癌细胞CNE-1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方法,检测顺铂对鼻咽癌细胞株CNE-1的半抑制浓度(IC50),相当于临床中采用6 mg/m^2顺铂小剂量连续化疗的血浆浓度。以低于此浓度的0.10μg/ml作为顺铂节拍器体外化疗参考剂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0.10μg/ml顺铂连续作用12 h和96 h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变化情况。结果MTT法检测顺铂半抑制浓度IC50为0.19μg/ml,0.10μg/ml顺铂作用12 h后检测细胞周期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变化;而作用96 h后与对照组相比进入G2/M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多,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作用12 h和96 h后均未检测到明显细胞凋亡现象。结论采用小剂量顺铂作用足够长时间,可以诱导鼻咽癌CNE-1细胞周期发生变化,但是并不能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同步化于G2/M期,为节拍器化疗与放疗的联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9.
  目的  研究2型糖尿患者与健康者血清和粪便的代谢组学差异,分析差异代谢物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53例,以及同期常规体检健康对照人群30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代谢物及30例糖尿病患者与对照组的粪便代谢物进行非靶向和靶向的代谢组学研究。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血清和粪便中的差异代谢物与2型糖尿病相关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在2型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样本中鉴定出15个差异代谢物,在粪便样本中鉴定出的差异代谢物则有6个。其中,糖尿患者血清中的谷氨酰胺、壬二酸、癸二酸及3-羟基癸二酸等二羧酸类羟基化衍生物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琥珀酰乙酰乙酸、缬氨酸、亮氨酸、葡萄糖、乳酸的含量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并且琥珀酰乙酰乙酸、乳酸与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及空腹血糖浓度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而壬二酸、癸二酸及二羧酸类羟基化衍生物与血糖浓度则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在粪便代谢物中,去氧胆酸和鹅去氧胆酸等胆汁酸与受检者的血糖浓度也有着一定的正相关性,并且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的去氧胆酸和鹅去氧胆酸均显著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2型糖尿患者的血清代谢组学与健康者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代谢物与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在粪便代谢组学中,糖尿患者的胆汁酸水平与血糖的浓度变化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0.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被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理论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周围神经组织工程。目的:用2种细胞因子联合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进一步探讨其在周围神经损伤方面的应用。方法:从Wistar大鼠胫骨和股骨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差速贴壁法进行培养和纯化,联合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对细胞进行诱导,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的表达;并研究终止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方面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后呈典型神经细胞样改变,有两个或多个突起,突起之间相互连接成网状,可见细胞核及核仁,免疫组化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及突触素蛋白表达阳性。撤除诱导条件后大部分细胞逐渐恢复原来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上述3种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下降。表明应用神经营养因子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但其形态及组织学变化仅能维持一段较短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