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甘氨酸的肝脏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马正伟  董家鸿 《消化外科》2003,2(3):214-220
  相似文献   
22.
复合膳食纤维对大鼠脂代谢的长期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合膳食纤维B(dietary fiber complex B,DFC-B)对大鼠脂代谢的长期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84只,诱导成高脂血症模型后按体质量及血胆固醇均衡的原则分为7组,以基础及高脂饲料作为对照组,其余5组给不同水平的DFC配方B,实验期3个月,观察DFC对大鼠血脂、肝脂水平以及粪胆汁酸排泄的长期影响。 结果:与高脂组相比,大鼠血TC在不同水平的DFC组均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DFC可以长期有效地降低大鼠肝胆固醇的水平(mmol/L)(0.42±0.12~2.20±1.02和3.26±0.16,P<0.05)。不同水平DFC均能增加大鼠粪胆汁酸的排泄,并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但长期食用较高剂量DFC会减少大鼠粪胆汁酸的排泄量。 结论:DFC确能长期有效地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减少肝胆固醇的沉 积,增加粪胆汁酸的排泄是DFC降低血胆固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3.
目的 了解在肠腔分流条件下正常巴马小型猪肝脏耐受缺血的安全时限,为临床上阻断肝脏血流的时间及设计合理手术方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18只正常小型猪随机分为A组(肝血流阻断90 min)、B组(肝血流阻断100 min),在肠腔分流的条件下,观察2组动物的术后存活情况、入肝血流阻断前后,再灌注0、1 h、1~5 d时肝功能及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①A组动物长期存活率显著高于B组(100%与44.4%, P<0.05).②2组动物ALT在术后2、3 d显著升高,术后4 d时与术前无显著差异,术后2、3 d时B组显著高于A组;复流1 h时2组AST水平达峰值,此后逐渐下降,术后3 d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复流1 h、术后1、2 d时B组AST显著高于A组;A组动物缺血时D-BIL、T-BIL显著升高,复流1 h后降至正常水平,B组动物至术后5 d才恢复正常水平,于复流前、复流1 h、术后1、2、3、4 d时B组动物D-BIL、T-BIL均显著高于A组.③2组动物缺血时肝组织损伤明显,复流1 h时损伤进一步加重,A组及B组长期存活动物肝组织结构于术后4 d恢复正常;与A组比较,B组肝组织损伤显著,坏死灶明显增多.结论 避免门静脉淤滞条件下正常巴马小型猪常温耐受入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可达90 min.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rhALR)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细胞线粒体功能及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144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BDO-RBF组、BDO-RBF-rhALR组,分别检测其线粒体功能及肝功能的变化情况,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的形态学改变。结果胆道梗阻后,大鼠线粒体功能及肝功能均出现明显损伤(P<0.05或P<0.01),BDO-RBF-rhALR组肝细胞线粒体功能及肝功能的损害程度明显轻于BDO-RBF组(P<0.05),并且当胆管再通后,其恢复更快。电镜观察梗阻性黄疸后,肝细胞线粒体出现明显损伤,BDO-RBF-rhALR组病理改变明显轻于BDO-RBF组。结论rhALR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细胞线粒体功能及肝功能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胃饲乙醇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组 ,动物乙醇预处理后制作缺血再灌注模型 ,于术后 0到 72h内不同时相活杀大鼠 ,留取血及肝脏标本保存待检。结果 实验组和实验对照组较正常组ALT值明显升高 ,72h后基本恢复 ,实验组恢复较快 ,但实验组和对照间统计学差异不明显 ;病理观察见实验组较对照组表现为较轻的病理损害 ;免疫组化结果 :正常肝脏仅见弱阳性 ,散在分布于胞浆 ;术后随再灌注时相的延长 ,HSP70表达逐渐增强 ,实验组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和正常组 (P <0 .0 5 ) ;WesternBlotting显示HSP70阳性条带于再灌注 3h开始增强 ,6h明显增强 ,持续至 72h达到最强 ,实验组和对照组相差显著。结论 胃饲乙醇预处理能够明显增强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脏HSP70的表达 ,从而提示与较好肝脏保护相关  相似文献   
26.
不同脂肪乳剂对肝移植大鼠脂代谢及氮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含不同脂肪乳剂(fatemulsion,FE)的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对肝移植大鼠脂代谢及氮平衡影响。方法建立肝移植大鼠模型,随机分为葡萄糖组(GLU组,不使用FE)、结构脂肪乳剂组(STG组)、长链脂肪乳剂组(LCT组)、中长链脂肪乳剂组(MCT/LCT组)4组,于术后6h开始给予单糖或单糖与不同类型FE联合供能的PN,同时设立假手术对照组(SO组)。于PN后1、4、7d收集标本,检测氮平衡、血脂、肝组织脂类的变化。结果与3种脂肪乳剂组相比,GLU组7d内TG和LDL-C逐渐升高,HDL-C持续降低,7d时呈负氮平衡,7d动物死亡率为50%。7d内3种脂肪乳剂组血清TG、TC、LDL-C恢复正常水平,与SO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DL-C水平持续升高,7d内均达到正氮平衡;3种脂肪乳剂组均无PN所致死亡。4d时STG组先于LCT、MCT/LCT两组转为正氮平衡,7d内STG组氮平衡显著高于LCT、MCT/LCT两组,MCT/LCT组氮平衡高于LCT组。结论单糖PN显著影响受体脂代谢,导致大鼠死亡率增高;单糖不宜作为PN的惟一能源;而含FE的PN不会导致肝脏的脂肪沉积,对受体脂代谢没有明显影响。相反,能改善肝移植受体的氮平衡,有利于动物的长期存活,可用于肝移植后的营养支持。STG的作用优于MCT/LCT和LCT。  相似文献   
27.
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细胞线粒体DNA损伤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细胞线粒体DNA损伤进行定量研究,探讨其与线粒体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48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梗阻性黄疸组,梗阻性黄疸组用胆总管双重结扎并切断制成胆道梗阻模型.Estabrook氧电极法测定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和磷氧比值、Kimmich法测定肝组织内ATP含量以评价肝细胞线粒体功能,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各组大鼠肝细胞总mtDNA、缺失型mtDNA进行相对定量检测.结果:相对于假手术组,梗阻性黄疸组RCR、磷氧比值及肝组织ATP含量明显减少(P<0.01),细胞内总mtDNA拷贝数减少(P<0.01);假手术组内未检测出缺失型mtDNA,梗阻性黄疸组存在着缺失型mtDNA;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梗阻性黄疸组RCR、磷氧比值及肝组织ATP含量逐步降低,总mtDAN拷贝数逐步减少(P<0.01),缺失型mtDNA在总mtDNA中的百分比逐步增加(P<0.01),其变化与线粒体功能损害相一致.结论:大鼠梗阻性黄疸肝细胞mtDNA损伤是导致线粒体功能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8.
小型猪原位肝移植的外科技巧及术中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小型猪原位肝移植的外科技术要点及术中监护管理经验.方法在非体外静脉转流条件下行小型猪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观察外科技术及术中监护处理对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20次原位肝移植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81±25.8) min,平均无肝期(28.4±3.2) min;无肝期血流动力学及生化代谢虽发生急剧改变,但在严密监护处理条件下可逐渐恢复正常;动物1周存活率90%,15例动物长期存活,长期存活动物的血管和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精细而熟练的外科技术及严密的术中监护处理是确保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9.
复合纤维素与烟酸肌醇酯降脂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和比较以燕麦麸、沙棘皮为主要原料的复合纤维素和烟酸肌醇酯对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SD雌性断乳大鼠经高脂饲料诱导高脂模型后随机分为三组:A复合纤维素,B高脂饲料+1.2%烟酸肌醇酯,C高脂饲料(对照组)。大鼠均单笼饲料,自由进食饮水。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复合纤维素可显著降低高脂大鼠血TC、TG和LDL-c水平(P<0.05),并可显著升高大鼠血HDL-c水平和HDL-c/LDL-c(P<0.05),大鼠的肝TC水平也明显下降(P<0.05)。烟酸肌醇酯也有明显升高大鼠血HDL-c、HDL-c/LDL-c(P<0.05)和降低大鼠肝TC作用(P<0.05)。但对大鼠血TC、TG、LDL-c水平的影响,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结论 复合纤维素是较理想的降低人群血脂水平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膳食成分。  相似文献   
30.
肝缺血再灌注中微循环障碍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肝脏微循环障碍被认为是肝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后组织损伤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研究认为在肝组织复流早期一氧化氮(NO)与内皮素(ET)比例失衡,白细胞与内皮细胞及kupffer细胞之间频繁作用,以及被激活的中性粒细胞、kupffer细胞合成分泌大量的黏附分子、细胞因子及氧自由基最终导致肝脏微循环障碍.本文就目前研究相关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