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探讨高糖诱导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株MS-1凋亡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MS-1细胞,用含有不同浓度葡萄糖(5.6?25.0和33.6 mmol/L)的培养液分组培养12?24 h?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细胞凋亡率变化;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变化;RT-PCR分析GRP78?CHOP?caspase-3?caspase-12 mRNA表达变化情况;Western blot分析GRP78?CHOP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与5.6 mmol/L组相比,培养12 h及24 h后,25.0和33.6 mmol/L组MS-1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 < 0.05);而细胞增殖率显著下降(P < 0.05),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进一步研究表明,在高糖刺激12 h及24 h后,caspase-3?caspase-12 mRNA表达显著上调(P < 0.05),CHOP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 < 0.05);而GRP78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刺激12 h后显著上调,24 h后却显著下降(P < 0.05)?结论:高糖可以促进胰岛内皮细胞凋亡增加,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升高,其机制可能与启动胰岛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滤泡细胞毒性T细胞(follicular cytotoxic T cells,TFC)的特点及其在非肥胖糖尿病(non?obese diabetic,NOD)小鼠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病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分离4、10、15、20、25周龄及高血糖(hyperglycemia,Hi)组NOD小鼠的脾脏、淋巴结及胸腺淋巴细胞并进行流式染色,通过流式检测观察并比较TFC和CXCR5-CD8+T细胞在不同免疫器官中的分布情况、在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自然病程中的细胞比例变化、脱颗粒标记物白细胞分化抗原(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07a,CD107a)、重组人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 G亚族成员1(recombinant human killer cell lectin?like receptor subfamily G,member 1,KLRG1)、抑制性分子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和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结构分子3(T cell immunoglobulin mucin 3,TIM?3)的表达水平以及2种细胞释放干扰素γ(interferon γ,IFN?γ)、颗粒酶B(granzyme B,GzmB)的能力。结果:TFC在NOD鼠不同免疫器官间表达存在差异,在脾脏和淋巴结中表达量相当,而在胸腺几乎无表达。在NOD小鼠血糖升高前,随着周龄的增加TFC细胞比例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发病后比例下降。与CXCR5-CD8+T细胞相比,TFC细胞比例明显较低,但抑制性分子PD?1、TIM?3和脱颗粒标记物CD107a却呈显著性高表达。与此同时,TFC较CXCR5-CD8+T细胞具有更强地释放GzmB[TFC(3.56±2.1)%,CXCR5-CD8+T细胞(0.78±0.39)%,P < 0.05]和IFN?γ[TFC(43.65±12.25)%,CXCR5-CD8+T细胞(21.92±3.72)%,P < 0.05]的能力。结论:TFC存在并参与NOD小鼠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并通过细胞毒性作用促进NOD小鼠的免疫损伤。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T1DM患者HLA-DRB1,DQB1基因型与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锌转运体8自身抗体(ZnT8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和胰岛素自身抗体(IAA),以及胰岛功能等临床特征间的相互关系。方法进行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采用PCR-SSO技术进行HLA基因分型、放射免疫配体法检测胰岛自身抗体(GADAb、ZnT8A、IA-2A和IAA)。结果 (1)T1DM患者DRB1*0301-DQB1*0201、DRB1*0405-DQB1*0302、DRB1*0901-DQB1*0303单倍型频率增高(P<0.01);(2)携带DRB1*0901者ZnT8A和GADAb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非携带该等位基因者(P<0.05);携带DRB1*0405者的IA-2A阳性率显著增高(P<0.05);(3)HLA-DRB1*0901基因型和HLA-DRB1*0901-DQB1*0303单倍型是T1DM患者自身抗体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高BMI、携带HLA易感单倍型及ZnT8A阳性者FC-P水平较低(P<0.05)。结论影响胰岛自身抗体阳性率的HLA高危基因各自不同,提示调节这些自身抗体产生的免疫机制存在着差异;BMI、HLA易感基因携带情况及ZnT8A阳性率可能影响T1DM患者随病程进展的胰岛功能衰竭速度。  相似文献   
24.
目的构建针对大鼠neuritin基因的短发夹状小干扰RNA(shRNA)表达载体,并研究该载体对neuritin基因表达的沉默效应及雪旺细胞生存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neuritin靶向siRNA序列,连接pGCSIL-GFP慢病毒表达载体后,将neuritin基因干扰质粒和重组表达质粒共转染入293T细胞,包装成慢病毒,以此感染大鼠雪旺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无意义干扰组(B组)和干扰组(C组)。RT-qPCR、Western blot及Annexin V/PI方法分别检测细胞neuritinmRNA、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A、B组相比,C组雪旺细胞neurit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而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1或P<0.05)。结论成功构建neuritin基因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其转染的雪旺细胞neuritin基因表达受抑制,并导致细胞凋亡增加。  相似文献   
25.
<正>许公平主任医师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是国家级糖尿病重点专科——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的学科带头人,是乌鲁木齐市有名的中医,从医三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中医临证经验,作为师承继承人,深感许老门诊治疗不寐效尤显著,故将跟师临证中不寐  相似文献   
26.
目的构建neuritin基因的高表达系统,观察其转染雪旺细胞后neuritin的表达。方法根据大鼠neuritin mRNA序列体外合成编码序列(CDS区),构建到pGH载体,与酶切后的GV208-绿色荧光蛋白(GFP)慢病毒载体片段进行连接、转化、酶切及测序鉴定重组克隆。提取阳性克隆,转染入293T细胞,包装成慢病毒,以此感染大鼠雪旺细胞。将雪旺细胞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A组)、无意义干扰组(B组)、高表达组(C组)。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细胞neuritin的表达。结果大鼠neuritin正确插入慢病毒载体,C组neuritin mRNA水平显著高于A组、B组(P<0.01)。检测到neuritin蛋白与GFP的融合蛋白。结论成功构建neuritin慢病毒高表达系统;其转染的雪旺细胞neuritin表达升高。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阴阳两虚证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分布规律,为中医证型客观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52例西医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为阴阳两虚型患者,再按照是否兼湿证和兼瘀证而分为单纯型、兼湿型、兼瘀型、兼湿兼瘀型4组,检测血尿酸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单纯阴阳两虚组,血尿酸水平高于阴阳两虚兼湿、阴阳两虚兼瘀、阴阳两虚兼湿兼瘀证型组。阴阳两虚兼瘀组,血尿酸水平高于兼湿、兼湿兼瘀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兼湿与兼湿兼瘀两组比较,尿酸检测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单纯阴阳两虚(既不兼湿证、又不兼瘀证)证,可能是阴阳两虚证血尿酸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瘀有可能成为2型糖尿病阴阳两虚证型中,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的一个因素。湿有可能不是导致血尿酸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观察腹腔注射胰岛新生相关蛋白(INGAP)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DM)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C57BL/6小鼠腹腔注射STZ建立DM模型,将成模后小鼠随机分为INGAP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INGAP组每日给予腹腔注射INGAP 500 μg;对照组注射等体积PBS.两组均隔日监测血糖至第34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胰腺中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和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1(PDX-1)mRNA的表达.结果 INGAP组血糖未见明显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INGAP可以使DM小鼠胰腺中PDX-1、Glut-2 mRNA的表达增加(P<0.05).结论 腹腔注射INGAP不能使STZ诱导的DM小鼠血糖下降,但能够使胰腺中的PDX-1、Glut-2表达最提高.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中医中药治疗胃脘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胃脘痛患者,对比分析中医中药治疗组40例与西医西药治疗对照组40例二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40例胃脘痛患者采用中医中药降逆和胃、理气通腑法治疗,总有效率90%(36/40);对照组40例胃脘痛患者用西药治疗总有效率80%(32/40),两组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中医中药降逆和胃、理气通腑法治疗胃脘痛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同时可以标本兼治,优于西药治疗,值得在临床上合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