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1篇
特种医学   1篇
药学   28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雷公藤次碱抗炎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细胞计数盒-8 (CCK-8)法考察雷公藤次碱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 264.7 增殖活性的影响,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雷公藤次碱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1β(IL-1β)、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用免疫印迹法考察雷公藤次碱对白介素受体相关激酶(IRAK)、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6(TRAF6)、核因子κB抑制因子α(IκBα)、核因子κB(NF-κB p65)、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38(p38)、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在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中的表达及其磷酸化的影响。结果 雷公藤次碱在25、50、100 μmol/L浓度下对RAW264.7细胞无显著毒性,并可显著抑制细胞因子NO、IL-1β、TNF-α和IL-6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雷公藤次碱可显著抑制IRAK及TRAF6的表达;显著抑制ERK、P38和JNK的磷酸化;抑制IκBα的降解,降低NF-κB p65的核转运水平。结论 雷公藤次碱具有体外抗炎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介导TLR4/MyD88/TRAF6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22.
《中南药学》2020,(2):306-310
目的分析本院新型抗肿瘤药物的超说明书用药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规范本院新型抗肿瘤药物超说明书用药行为。方法提取2018年5月~2019年4月本院所有使用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用药信息7521例,整理出所有超说明书用药信息包括药品名称、说明书用法、临床超说明书用法、超说明书用药例数及占比。结果本院新型抗肿瘤药物共计26个药品,4个药品(1590例)出现超说明书用药。临床使用中有2个药品(6种超说明内容,1541例,占97.16%)未通过药事管理委员会及伦理委员会审议,未收录在本院《超说明书用药目录(2018版)》。超目录使用的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的2种超说明书内容(7例,占0.44%)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的3种超说明书内容(1533例,占96.66%),均有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视为合理用药;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超说明书应用于复合型肺小细胞癌(1例,占0.06%),证据不足,视为不合理用药。结论超说明书用药在法律层面是不受保护的,临床使用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医师应规范超说明书用药行为,在医院的监管力度和药师实时干预下,三者通力合作,共同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规避超说明书用药的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分析某三甲妇儿医院抽动障碍超说明书用药现状,以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抽取该院2019年7月—2020年8月诊断为抽动障碍的儿科门诊处方,以2020年超说明书用药管理规定为标准,评定处方的超说明书用药情况。结果 共收集到诊断为抽动障碍的儿科处方1251张,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率为29.58%;超说明书用药的主要类型为超适应证和超年龄;超说明书用药的主要品种是利培酮片(47.84%)、阿立哌唑片(43.78%)。结论 该院儿科门诊抽动障碍超说明书用药比较普遍,需对超说明书用药进行规范化管理,保障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4.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奥卡西平活性代谢产物单羟基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方法血浆样品经甲醇处理后,以奥硝唑为内标,采用HPLC法测定,其中,色谱柱为ZORBAX Eclipse XDB-C18(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水-乙腈(80∶20,V/V),流速1.0 ml/min,柱温35℃,双波长检测:192 nm检测单羟基卡马西平,318 nm检测奥硝唑。结果单羟基卡马西平血药浓度在2~50μg/ml(r=0.9986)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浓度为2μg/ml;准确度在95.57%~100.59%之间,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5%;单羟基卡马西平及内标的平均提取回收率在89.62%~98.76%之间;稳定性的RSD均小于6%。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且操作简便,可用于单羟基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的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25.
目的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为临床药师参与合理用药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结合患者自身特点、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药品不良反应等,参与治疗方案的优化并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结果 临床药师在神经内科开展药学服务,主要涉及脑血管、帕金森、脑炎等疾病的患者,运用药学专业知识,检索文献循证支持,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实现药物治疗个体化,提高患者依从性,减少不合理的用法用量、不适宜的联合用药以及药品遴选不当的发生,参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置,保障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结论 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需要运用自身扎实的业务知识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协助医生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保障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26.
目的 为了明确癌症患者应用安罗替尼后高血压发生率和发生风险,同时比较安罗替尼与其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抑制剂之间高血压发生率的差异。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ASCO、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数据库,收集与安罗替尼相关的前瞻性Ⅱ期和Ⅲ期且有准确记录高血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临床试验,采用R软件(3.6.0版本)对安罗替尼高血压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发生风险进行Meta分析,使用SPSS软件(26.0版本)比较安罗替尼与其他VEGFR抑制剂之间高血压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来自13项研究的1387名癌症患者被纳入Meta分析。使用安罗替尼的高血压总发生率约为47.1%(95% CI: 37.7%~56.6%),高等级高血压发生率约为10.6%(95% CI: 7.4%~14.2%),与安慰剂相比,安罗替尼可显著增加高血压发生风险(RR=5.58, 95% CI: 2.29~13.60, P<0.01)以及高等级高血压发生风险(RR=27.78, 95% CI: 3.56~216.86, P<0.01)。另外,安罗替尼高等级高血压发生率与阿昔替尼(RR=0.79, 95% CI: 0.61~1.02, P=0.066)和卡赞替尼(RR=0.87, 95% CI: 0.67~1.13, P=0.290)相似,其余均高于其他VEGFR抑制剂。结论 在使用安罗替尼的癌症患者中,高血压发生率较高,且显著增加发生高血压风险,建议临床对血压进行密切监测并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7.
目的 通过分析安罗替尼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发生特点、处置及转归情况,以期为临床安全合理应用安罗替尼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Wiley Onli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有关安罗替尼上市后不良反应的病例报道,筛选后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的基本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特点、处理、转归以及累及的器官/系统等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共收集20例病例,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中位数为63.5岁(36~76岁)。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用药后2个月内,共发生52例次,累及9个系统/器官,其中以血管与淋巴管类疾病最为常见(21.2%)。结论 在安罗替尼临床推广应用后,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用药过程应密切监测,同时注意监测说明书中提及的和潜在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观察普通外科中度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 将普通外科中度低钠血症患者按队列法分为对照组(不补充浓氯化钠注射液)和试验组(补充浓氯化钠注射液)。分析中度低钠血症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分布、营养状况、原发疾病等临床特点,对2组患者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平衡混杂因素,使2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可比,比较2组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227例患者,其中对照组82例,试验组145例。普通外科患者发生中度低钠血症的易患因素有男性、老年人、营养不良、肠外营养、恶性肿瘤。中度低钠血症患者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73例患者。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63%(72例/73例)和80.82%(59例/73例),纠正低钠血症需要时间分别为(3.54±1.90)和(3.97±2.54)d,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应加强对普通外科中度低钠血症患者的关注,警惕发生重度低钠血症的风险。对于发生中度低钠血症患者,应给予浓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以避免血钠水平进行性下降,从而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本研究应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法(NONMEM)建立中国老年患者替考拉宁PPK模型.方法 收集102名老年患者共150个替考拉宁的血药浓度,采用一室模型建立替考拉宁的基础模型,分别考察SEX、AGE、WT、SCr、BUN、CCr等协变量对固定效应参数V、CL的影响,建立群体药动学最终模型.对最终模型拟合优度及稳定性进行...  相似文献   
30.
目的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开展替格瑞洛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以期发现能预测替格瑞洛出血不良反应个体差异的遗传学因素。方法 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2018年收治的75例本地区汉族符合入排标准的 ACS患者,进行 SLCO1B1UGT2B7P2Y12PEAR1ITGA2BITGB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同时收集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合并症、患病类型、吸烟状况、饮酒状况、生化指标以及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及出血事件。通过二元 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替格瑞洛出血不良反应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结果 二元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SLCO1B1 rs4149056、PEAR1 rs12407843、PEAR1 rs77235035与替格瑞洛出血风险显著相关,而调整混杂因素后的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基因型与替格瑞洛出血不良反应没有显著相关性,均不能作为预测替格瑞洛出血不良反应的独立遗传因素(P>0.05)。结论 未发现替格瑞洛转运受体、作用靶点以及血小板膜受体相关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替格瑞洛导致的出血不良反应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