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异丙酚静脉麻醉期间利多卡因临床药动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异丙酚靶控输注静脉全麻下恒速输注不同速率利多卡因时机体吸收、分布、代谢情况。方法选择18例异丙酚静脉全麻手术患者,麻醉稳定后随机输注利多卡因0.15 mg·kg~(-1)·min~(-1)(组Ⅰ,n=9)或0.20 mg·kg~(-1)·min~(-1)(组Ⅱ,n=9)。利多卡因注药后和停药后不同时间分别抽取桡动脉血,应用HPLC-UV法检测利多卡因血浆浓度,DAS软件包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利多卡因注射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可用开放性二室模型描述,2组患者利多卡因药动学参数除AUC_((0-65))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2α)为(2.701±2.346)min,t_(1/2β)为(53.508±25.111)min,V_1/F为(0.251±0.151)L·kg~(-1),EL为(6.704±5.098)mL·min~(-1)·kg~(-1),k_(10)为(0.019±0.005)·min~(-1),k_(12)为(0.038±0.023)·min~(-1),k_(21)为(0.195±0.158)·min~(-1)。t_(1/2α)、t_(1/2β)、V_1、CL、k_(10)、k_(12)、k_(21)的RSD分别为86.85%、46.93%、60.10%、76.04%、26.07%、60.55%和80.80%。结论临床应用利多卡因不同输注速率对药动学无明显影响。与异丙酚联合用于全麻患者时利多卡因参数个体差异较大,静脉麻醉靶控输注时应注意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22.
舒芬太尼临床药动学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介绍舒芬太尼临床药动学及其在靶控输注中的应用.方法 阐述舒芬太尼血药浓度测定方法,总结近年来舒芬太尼临床药动学研究及其在靶控输注中的应用.结果 舒芬太尼给药后在体内呈一级动力学,常用三室模型描述人体内分布过程.年龄、体重、性别和肝、肾功能对舒芬太尼靶控输注的准确度影响较小.结论 靶控输注系统能精确预测舒芬太尼的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23.
目的:评价卡介苗灌注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疗效,探讨其药理机理。方法:回顾性总结1996年8月-1999年12月共9例开放式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卡介苗灌注的随访资料,结果:本组随访8月-4年,平均31.6月,卡介苗灌注后均做膀胱镜检及病理活检,无1例肿瘤复发,结论:卡介苗灌注对膀胱肿瘤切除术后预防后预防复发近中期疗效是肯定的,个别临床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可完全治毹。  相似文献   
24.
慢性、持续的疼痛可能是患者就医最常见的原因,因此,临床上对慢性疼痛的治疗日益重视.然而,目前常用治疗疼痛的药物或手段由于存在各种缺陷,其治疗慢性疼痛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为了寻找到新的更为有效的治疗疼痛的药物,人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深入研究疼痛的细胞和分子机制,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 NMDA)受体在疼痛发生机制中作用的明确为疼痛新药的开发带来了希望.目前,不同类型的新镇痛药正在开发之中, 以NMDA受体为靶点,设法抑制NMDA受体的激活来治疗疼痛无疑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简要介绍NMDA受体的结构及NMDA受体在疼痛发生机制中的作用,重点综述了抑制NMDA受体的激活来治疗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5.
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全静脉麻醉   总被引:61,自引:1,他引:60  
目的 比较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对异丙酚静脉麻醉作用的影响。方法 选择 110例择期手术患者 ,分别采用异丙酚 (P组 ,n =30 )、异丙酚芬太尼 (PF组 ,n =5 2 )靶控输注或者异丙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 (PR组 ,n=2 8)持续输注全静脉麻醉。芬太尼靶浓度 2 μg/L ,瑞芬太尼麻醉诱导和维持分别为 0 2 5~ 0 5及 0 12 5~ 0 2 5μg/ (kg·min) ,异丙酚初始靶浓度为 1mg/L ,逐渐增加靶浓度值直至意识消失。术中调整异丙酚、芬太尼靶浓度值或瑞芬太尼输注速度维持麻醉深度。观察血流动力学、脑电双频指数改变以及麻醉药用量、麻醉后恢复情况。结果  3组患者诱导后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明显降低 (P <0 0 5 ) ,PR组心率明显减慢 (P <0 0 5 ) ,PF ,PR组气管插管、切皮后SBP及DBP无明显改变 ,P组则明显升高 (P <0 0 5 )。PR ,PF组异丙酚麻醉维持用量分别较P组降低 32 8%和 2 4 0 % (P <0 0 5 )。结论 瑞芬太尼、芬太尼能明显减少异丙酚用量 ,抑制气管插管及切皮时的反应 ,以瑞芬太尼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中超前应用时时麻醉诱导、苏醒期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0例ASA Ⅰ~Ⅱ级择期开胸的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时照组(F组)和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组(P组),两组各20例.两组均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静脉全麻,其中P组于麻醉诱导前20min和术毕前20 min静注帕瑞昔布钠40mg,F组麻醉诱导前20 min静注生理盐水10 mL,术毕前20 min静注芬太尼0.1μg/kg.观察诱导前1 min(T0)、插管后1 min(T1)、插管后3 min(T2)、插管后5 min(T3)和拔管前1 min(TT0)、拔管后1 min(TT1)、拔管后3 min(TT2)、拔管后5 min(TT3)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记录手术时长、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停药时开始计时)、呼之睁眼的时间及对应的异丙酚血浆效应室浓度.记录术后4、6、8、12、24 h的镇痛效果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P组患者的呼之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卒明显低于F组,P组患者的诱导入睡、睁眼及自主呼吸恢复时的血浆效应室浓度高于F组(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于术前用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可产生明显超前镇痛作用,诱导期及苏醒期平稳迅速,术后安全无呼吸抑制有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27.
本文介绍了利用单片机实现的靶控输注(TCI)系统,详细论述了其药代动力学原理、控制算法及系统的软、硬件组成,并探讨了未来TCI系统闭环自动控制的实现.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在ERCP中的镇静作用。方法将100例拟行ERCP检查和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术前均常规口服利多卡因止痛胶,给予氢溴酸山莨菪碱10mg静脉注射。试验组同时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6mg/kg体重)。监测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BP、HR、SPO2。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镇静程度、手术依从性和耐受性及术后次日对操作的遗忘程度和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围术期BP、HR平稳;镇静程度适中,依从性和耐受性良好;术后患者对操作遗忘程度及满意度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ERCP术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可提高麻醉效果,有利于患者配合手术。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简称全麻)诱导时不同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对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影响.方法 60例ASA1、2级需气管插管全麻患者.随机分为Ⅰ~Ⅵ组,每组10例,对应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0、1、2、3、4和5 ng/mL,所有患者常规监测MAP、HR.、Narcotrend分级(NT)及指数(NI),当NI≤46时认为进入合适麻醉状态,给予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记录此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并以此浓度维持麻醉诱导结束,记录插管前、即刻、插管后3、10 min时MAP及HR,比较各组间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及组内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Ⅳ~Ⅵ组达到足够麻醉深度时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明显低于Ⅰ~Ⅲ组,Ⅴ、Ⅵ组插管前后的MAP、FIR无明显变化.结论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时,增加其效应室浓度可以降低麻醉诱导所需丙泊酚的靶控浓度.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