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01.
髌骨倾斜导致髌股关节接触压力与面积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采用压敏片测量技术对髌骨倾斜状态下髌股关节的生物力学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7例新鲜人尸体标本采用手术方法将髌外侧支持带紧缩造成髌骨外侧倾斜状态,超低压型压敏片置于髌股关节之间,等长加载200N,分别在正常状态及髌骨倾斜状态下于屈膝30°、60°、90°、120°时测量髌股关节接触压力与面积。结果表明:髌骨倾斜后使髌股关节原正常的“哑铃型”接触压迹转变为“彗星尾状”,外侧面孤立接触,内侧面接触区减少或失接触,接触压力改变表现为髌内侧软骨面接触压力减少或消失,外侧面接触压力集中且明显增高上述改变均以屈膝30°时最明显。实验结果提示:各种纠正髌骨倾斜状态及治疗髌骨软骨软化症的手术方法,必须以恢复髌骨内外侧关节面压力平衡为标准,特别是屈膝30°时病理力学的改善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2.
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张鹏翼  黄煌渊  陈文钧 《上海医学》2004,27(12):946-948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较常见的骨折类型,国内文献报道其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2.5%,国外文献报道为4%~5%,甚至更高。年轻患者通常由高能量创伤所致;而对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不太严重的创伤即可引起明显损伤。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这种骨折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近年来,  相似文献   
103.
重建钢板固定和尺神经前置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39  
目的评价AO重建钢板固定及常规尺神经前置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1996年3月~2001年9月,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68例,随访资料完整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18~65岁,平均41岁。开放性骨折7例,闭合性骨折36例。43例肱骨髁间骨折按AO/ASIF分型:C1型14例,C2型18例,C3型11例。行切开复位AO重建钢板内固定,并常规行尺神经前置。取肘后正中切口,经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32例,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6例,合并鹰嘴骨折经骨折端进入5例。术后早期行肘关节CPM功能锻炼。结果随访12~37个月,平均17.7个月。术后12~18周,骨折全部愈合。采用Aitken-Rorabeck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33例,良4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6.1%。6例尺神经损伤均完全恢复,无一例发生迟发性神经麻痹。伤后4周出现异位骨化2例;肘内翻3°1例,但不影响肘关节的功能;切口感染3例。肘关节功能受限2例,其中1例伸屈为43°,另1例为62°。结论肱骨髁间骨折应及早解剖复位,尺神经前置能减少尺神经麻痹的发生,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4.
手术治疗122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平均3.4年随访,其中22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0例骨折不愈合,功能优良率78.7%。  相似文献   
105.
106.
退行性颈椎不稳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应用手术治疗退行性颈椎不稳.观察其疗效,并探讨手术适应证。方法 自1998年4月~2001年4月,对15例影像学上有颈椎不稳、伴体位性症状、经1年以上严格保守治疗无效的非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手术治疗,男6例,女9例;年龄44~65岁.平均55.2岁。病程1.5~4年.平均28个月,体位性症状主要包括:随颈椎屈伸或旋转出现的神经根型、交感型以及椎动脉型颈椎病样症状,所有病例均采取前路颈椎不稳节段融合加铁板内固定术。自体髂骨植骨7例,其中单节段3例;双节段4例,双节段者行开槽植骨。应用椎间融合器(钛网)8例.其中单节段2例,植骨取自异体骨;双节段6例,行开槽植骨.植骨取自椎体切除部分,结果 随访时间8个月~4年,平均25个月。15例患者症状均获明显改善.12例症状完全消失,3例偶有颈背部酸胀感。融合节段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 影像学上出现退行性颈椎不稳同时伴有颈椎体位性症状,且两者可相互解释者.通过行不稳节段的融合术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退行性颈椎不稳有良性转归的可能,因此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7.
骨质疏松曾被认为是人衰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正日益成为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据调查,60岁以上的上海市民中,24.9%的男性和75.7%的女性均罹患骨质疏松,国外至少30%的绝经后妇女及20%老年男性受到影响[1]。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多发性骨痛及易发...  相似文献   
108.
大量尸解分析提示。膝关节退变的发生率远高于踝关节。Heine对1000余例尸体进行研究发现,70岁以上老年人90%以上的膝关节存在骨关节炎(OA),髌骨达到92%,股骨髁间达到78%,胫骨外侧为75%,股骨内侧髁为63%。Meachim等分两组对踝关节和膝关节的软骨损害进行研究,认为软骨纤维化在膝、踝关节中十分常见,因而认为这可能是成人关节组织中的一个正常特征。大量肉眼观察、显微镜及影像学分析检查软骨后发现,年龄大于15岁者存在软骨全层缺损的高达40%,因而在膝关节中不能被作为OA的主要依据。Muchleman等研究50具尸体标本(平均年龄76岁),根据Collins分级,3级和4级为骨关节炎,2级为早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总结足中部截肢技术,分析疗效,探讨肌腱平衡在足中部截肢的重要性。方法自1990年4月~1999年4月,本组行创伤性足中部截肢,包括经跖骨基底和Lisfranc截肢共26例。手术强调骨残端无须经过关节,断端需修整圆滑并形成一定的弧形。四根趾长伸肌腱留取足够长度,相互编织形成两股,分别在骨残端原肌腱方向上钻骨洞,并适当外移,肌腱残端穿越骨洞固定,重建肌腱止点。胫前肌腱骨止点如不能保留,也应保留足够长度,于骨残端前方重建肌腱止点。如果舟状骨不能保留则放弃足中部截肢。结果术后随访2~10年,平均4.5年,共15例,均无足下垂现象,踝背伸能达到或超过0°,其中4例残端有痛性胼胝,1例残端有皮肤轻度溃疡,其余效果满意。结论足中部截肢时,应考虑到不同截肢水平导致的肌力失衡,若能针对性地重建足踝的肌力平衡和良好的残端处理带来的足底生物力学平衡,将能明显减少足中部截肢的不良后果,获得较好的残肢功能。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研究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对相邻节段椎体、椎间盘和关节突等结构的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方法 采用5具新鲜人体颈椎标本先作为正常空白的对照组,测试其生物力学特性后再依次进行前路单节段钢板内固定和双节段钢板内固定,测试相邻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上应变和位移变化。结果 前路钢板内固定后,在固定节段上方相邻节段测试应变、位移除前屈位外均明显增加(P<0.05),最大变化发生在后伸位。而单节段和双节段钢板固定相比,仅有数值上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路Orion钢板内固定后,固定节段的活动度转移到邻近节段,其上方相邻节段活动度增加,应力集中,负荷增加,当处于后伸位时有明显的提高。固定节段选择统计学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