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1 毫秒
101.
目的观察进展期胃癌根治术(毕Ⅱ式)对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影响及药物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103例可行根治性远端胃癌切除术的胃癌患者,采用胃镜活组织病理、13C尿素呼气试验(UBT)检测Hp感染,在进行胃癌根治手术(毕Ⅱ式)术后继续监测Hp感染状态,同时胃镜观察吻合口、残余胃组织,诊断是否存在吻合口炎、吻合口糜烂、吻合口溃疡、慢性胃炎及糜烂、胃黏膜肠化等病理改变,随访患者消化道症状。对术后4周仍存在Hp感染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临床观察,实验组30例给予根除Hp治疗;术后随访观察3年,术后每6个月随访胃镜、CT,记录消化道症状和胃镜结果,检查肿瘤是否复发转移。结果该组胃癌患者术前Hp感染率为73.8%(76/103),术后4周残胃Hp感染率58.3%(60/103),术后6个月Hp持续感染率为41.7%(43/103),术后6个月内残胃吻合口溃疡发生率为11.7%(12/103),吻合口炎发生率为80.0%(82/103)。其中,实验组(抗Hp治疗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残胃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残胃癌复发率、吻合口溃疡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术后Hp持续阳性患者残胃癌发生率与Hp阴性患者相比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残胃Hp感染率下降,对于术后残胃Hp感染持续阳性者,抗Hp治疗可改善其症状,是否降低残胃复发率及残胃癌发生率,仍需扩大病例进行观察总结。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研究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在骨肉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骨肉瘤患者肿瘤组织及骨肉瘤细胞中GSK3β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使用两种GSK3β小分子抑制剂处理骨肉瘤细胞,通过细胞迁移及侵袭实验检测GSK3β活性受抑制对骨肉瘤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结果 GSK3在骨肉瘤细胞中过表达且存在活性调节异常;在转移及非转移骨肉瘤患者肿瘤组织中均可检测到GSK3表达及活性异常,尤其在转移的骨肉瘤患者肿瘤组织中;抑制内源性GSK3活性,明显降低肿瘤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结论 GSK3β促进骨肉瘤细胞的侵袭、迁移,可能为骨肉瘤的临床治疗开辟潜在的靶点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电外科(主要为超声刀、ligasure)在胃肠外科开腹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随机取该院2003年与2009年远端胃癌、右半结肠癌手术患者各20例,分别行远端胃癌D2根治术和右半结肠癌D3切除术;根据器械使用情况分为电外科组和传统手术组,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电外科组与传统手术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住院时间等其他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电外科技术较传统手术在开腹手术中具有操作方便、术野清晰、止血可靠、缩短手术时间及提高手术安全性等优势.  相似文献   
104.
麦威 《应用预防医学》1998,4(4):253-253
前来医院就诊的小儿原发性肝癌患者多属晚期,预后很差。如何才能早发现、早治疗以提高本病的存活率,是目前临床医生面临的新课题,我院从1980年1月至1993年8月共收治经病理确诊的小儿原发性肝癌11例,现通过分析这些病例,探讨本病早期防治策略。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05.
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广基息肉是临床常见病,内镜切除困难,腹腔镜切除术中难以判断病变位置。我们于2003年3月至2006年5月采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对16例大肠息肉患者实施手术,旨在探讨电子结肠镜在腹腔镜大肠息肉术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无结扎外科技术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和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病例60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无结扎组和传统组,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疗效和外周血免疫功能变化。结果全部两组病例手术顺利,无术中、术后大出血。无结扎组与传统组手术时间分别为(82.67±17.05)、(93.80±14.55)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5.50±24.05)、(93.50±35.51)mL,术后平均引流量分别为(136.17±66.13)、(228.77±101.63)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结扎组与传统组清扫淋巴结个数分别为(19.16±9.12)、(20.13±7.43)个,平均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3.90±0.68)、(4.00±0.73)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0.87±1.33)、(11.40±1.87)d,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无结扎组患者血球蛋白水平[(23.88±3.63)、(28.82±4.44)g/L]较传统组[(21.84±3.96)、(25.44±4.23)g/L]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两组外周血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淋巴细胞计数、总蛋白、白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结扎外科技术实施胃癌根治术可避免血管夹、缝线等异物体内存留,与传统胃癌根治术比较可达到相同的肿瘤根治效果,但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量少、手术创伤小、免疫功能损伤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观察脊髓伤方促进脊髓型颈椎病(CSM)气虚血瘀证术后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符合要求的CSM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以术后常规以及术后常规西药综合基础处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脊髓伤方水煎剂,早晚2次分服用,1剂/d, 1周/疗程,共服用8个疗程。评价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气虚血瘀证评分;记录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检测治疗前、治疗后7 d时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D-二聚体(DD)水平。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N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气虚血瘀证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7 d时血清ALB、CRP、PCT、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累计发生率为8...  相似文献   
108.
背景:正常健康人向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转化的具体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目的:探讨正常健康人群与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血清蛋白组学差异表达,并寻找及鉴定两者之间的潜在特异性血清标志物。方法:收集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正常健康人群血清各8例,应用绝对定量技术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进行蛋白组学筛选与分析,以期探寻与鉴定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差异表达的血清蛋白质。结果与结论:(1)绝对定量技术筛查出有意义差异蛋白183种,鉴定出11种显著性差异蛋白质(P <0.05),其中与正常健康人组相比,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组中人类白细胞抗原A、分泌珠蛋白家族1a成员1、蛋白4-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等3种差异蛋白显著上调,免疫球蛋白IgG3恒定区、皮肤因子、肌球蛋白轻链3等7种差异蛋白显著下调;(2)基因本体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差异蛋白参与了抗原结合、免疫球蛋白受体结合等分子功能;(3)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表明,正常健康人群与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之间的共同差异蛋白中HLA-A、HPD、PSMA3、DMKN、SCGB1A1、MYL3等6种位于功能网络节点,且与机体免疫...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朱琏抑制Ⅱ型针法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伴胰岛素抵抗(IR)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将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每组10只,采用来曲唑联合高脂饲料喂养建立PCOS-IR模型。针刺组予朱琏抑制Ⅱ型针法针刺关元及双侧归来、足三里、三阴交、丰隆穴,留针30 min;西药组给予炔雌醇环丙孕酮0.18 mg/(kg·d)、二甲双胍135 mg/(kg·d)灌胃。每组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28 d。经断尾采血法测定空腹血糖(FBG),ELISA法检测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免疫组化法检测卵巢组织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和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蛋白定位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卵巢组织IRS-1和IRS-2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IRS-1、IRS-2蛋白在卵巢组织间质细胞、颗粒细胞、初级卵母细胞中均有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FINS水平和HOMA-IR值显著升高(P < 0.05),卵巢组织IRS-1和IRS-2表达明显降低(P < 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西药组血清FINS水平及HOMA-IR值显著降低(P < 0.05),卵巢组织IRS-1和IRS-2表达明显升高(P < 0.05)。针刺组和西药组各指标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朱琏抑制Ⅱ型针法针刺治疗可以改善PCOS大鼠IR情况,这可能与良性调控卵巢组织IRS-1和IRS-2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总结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伴胰岛素抵抗(IR)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及PubMed数据库,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针灸治疗PCOS伴IR的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4.1、SPSS Statistics 20.0对使用频次≥10次的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经筛选共纳入101篇文献,涉及腧穴81个。针灸治疗PCOS伴IR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关元、三阴交、中脘、天枢、足三里等;常用腧穴分布于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特定穴以交会穴、募穴、五输穴为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24组穴位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其中肝俞-膈俞-脾俞-肾俞-卵巢-水分、天枢-带脉-丰隆-阴陵泉-水分、下脘-中脘-气海-水道组合的关联度较高。聚类分析得到3类腧穴组合:(1)气海、中脘、天枢;(2)归来、太溪、大横、水道、下脘、太冲、血海、带脉、阴陵泉、卵巢、水分、膈俞、肝俞、脾俞、肾俞、中极;(3)子宫、关元、三阴交、丰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