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515篇
  免费   8224篇
  国内免费   7630篇
耳鼻咽喉   348篇
儿科学   1671篇
妇产科学   1699篇
基础医学   10220篇
口腔科学   660篇
临床医学   25346篇
内科学   26265篇
皮肤病学   155篇
神经病学   6064篇
特种医学   411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83篇
外科学   7875篇
综合类   68977篇
预防医学   19685篇
眼科学   958篇
药学   30844篇
  265篇
中国医学   23370篇
肿瘤学   668篇
  2024年   502篇
  2023年   1803篇
  2022年   2176篇
  2021年   3297篇
  2020年   4080篇
  2019年   4627篇
  2018年   2211篇
  2017年   4779篇
  2016年   5328篇
  2015年   6448篇
  2014年   11666篇
  2013年   11455篇
  2012年   14608篇
  2011年   15374篇
  2010年   13889篇
  2009年   12830篇
  2008年   14749篇
  2007年   12392篇
  2006年   11201篇
  2005年   11715篇
  2004年   10608篇
  2003年   10093篇
  2002年   7420篇
  2001年   6587篇
  2000年   5498篇
  1999年   4297篇
  1998年   3606篇
  1997年   2999篇
  1996年   2708篇
  1995年   2583篇
  1994年   1971篇
  1993年   1469篇
  1992年   1096篇
  1991年   956篇
  1990年   783篇
  1989年   769篇
  1988年   273篇
  1987年   214篇
  1986年   142篇
  1985年   89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01.
目的探究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妊高症对患者血清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108例妊高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尼卡地平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2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血清ET、NO水平,并统计两组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SBP、DBP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BP、DBP水平明显下降,且观察组SBP、DBP水平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ET、NO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E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11.1%(6/5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9%(14/54),差异显著(P0.05)。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能够显著改善妊高症患者血压水平,有效调节患者血清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水平,减少了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02.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0,(4):307-310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高血压的中枢神经系统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180~200 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应激性高血压模型组,通过给予模型组大鼠噪声和足底电击刺激制作应激性高血压大鼠模型,采用尾部套管法检测血压,运用碳纤维电极检测技术测定大鼠电刺激蓝斑核,下丘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的释放量,进一步观察麻醉状态下tDCS(正极置于左侧前额叶皮质,负极置于右侧前肢)对NE释放量的影响。结果:高血压模型组大鼠造模后血压升高(P<0.05)。tDCS(tDCS 2 mA/20 min,每天2次,连续5 d)使模型组1大鼠血压下降(P<0.05),而接受假tDCS(tDCS 0 mA/20 min,每天2次,连续5 d)的模型组2大鼠血压没有下降(P>0.05)。长时程tDCS(2 mA/20 min,每天2次,连续5 d),或者在体tDCS(2 mA/20 min)都可使高血压模型组大鼠下丘脑NE的释放信号幅度减小(P<0.05)。结论:tDCS可缓解应激性高血压模型大鼠的血压升高,这种作用与tDCS减少蓝斑到下丘脑投射系统NE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03.
104.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锦州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H型高血压患者349例,分为对照组(单纯H型高血压)186例和观察组(H型高血压+冠心病)16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日间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及SCV;比较两组患者的日间舒张压(dSBP)、夜间舒张压(nSBP)及DCV,并对血压变异性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两组dSBP.nSBP.SCV和dDBP.nDBP.DC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ensini评分=2.231+3.414×SCV+2.917×SCV。结论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SCV和DCV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合并IFG或LDL-C边缘性升高患者CCA-IMT及心脏左室重构情况以及危险因素。方法:398名高血压前期患者分为空腹血糖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对照组94例、空腹血糖受损组108例、LDL-C边缘升高组100例、空腹血糖受损合并LDL-C边缘升高组96例,测定CCA-IMT、LVMI、mFS、E/A。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DL-C边缘性升高组与IFG合并LDL-C边缘性升高组LDL-C显著升高((均P<0.05)。与IFG组相比LDL-C边缘性升高组与IFG合并LDL-C边缘性升高组LDL-C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高血压前期患者合并有IFG和(或)LDL-C边缘性升高时存在血管重构及心脏重构和功能减退,二者在血管重构方面有交互作用,IFG的影响可能更大。在左室重构方面,二者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分析硫酸镁滴速控制护理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护理效果产生的影响。方法抽选2015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予硫酸镁治疗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60例,以其采取的不同硫酸镁滴速控制措施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采用传统标准控制滴速的对照组、根据患者临床治疗反应控制滴速的研究组,每组30例。比较组间完成治疗率。结果研究组的完成治疗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患者临床治疗反应控制硫酸镁滴速可以确保患者的治疗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研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肿瘤坏死因子-α(t TNF-α)基因多态性与青海地区藏族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接受产前检查并分娩的60例藏族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分娩的60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提取孕妇外周血液DNA,测量两组孕妇DNA浓度,使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观察DNA电泳图,合成TNF-α基因G308A、EPO基因T3541G和e NOS基因G894T上下游引物,使用琼脂糖凝胶DNA回收试剂盒对PCR产物进行切胶纯化,并进行酶切PCR产物、PCR纯化产物,对不同基因进行测序,并将结果输入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数据库,判断PCR产物是否为目的基因片段,验证基因型分型结果。结果 e NOS基因G894T多态性分布结果:研究组TT、GT型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GG型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 05);研究组T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 05); G等位基因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易感基因。EPO基因T3541G多态性分布结果:研究组TG型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TT型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P<0. 05);研究组T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 05); G等位基因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易感基因。TNF-α基因G308A多态性分布结果:研究组GG型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GA型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 05);研究组G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 05); A等位基因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易感基因。结论 TNF-α基因G308A、EPO基因T3541G、e NOS基因G894T多态性与青海地区藏族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EPO基因T3541G和e NOS基因G894T的G等位基因、TNF-α基因G308A的A等位基因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08.
109.
110.
肠道菌群在人体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参与人体的能量代谢、免疫调节等,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人群50年来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我国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每10个成年人中有2人患高血压[1]。而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高血压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的相关性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