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2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24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4篇
预防医学   138篇
药学   2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目的:研究中国HIV-1 E亚型代表株的主要结构基因及其功能。方法:选择3份根据HIV-1 的外膜基因(C2-V3)的序列分析判定为E亚型的阳性血样,采用克隆和系统树分析,通过套式PCR得到全长的gp120 基因片段,并插入到pFastBacl载体中,以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全部的DNA 序列。结果:来自广东和广西的样品的gp120 基因归于E亚型,E亚型中国株内的遗传距离为2.56% ~5.87% ,与16 株国际标准株比较,遗传距离为3.60% ~27.98% 。所有克隆到的gp120 基因都具有完整的阅读框架,无大的缺失和插入。结论:HIV-1 E亚型进入中国的时间不长;克隆到的E亚型代表株的gp120 基因具有完整的结构和功能,适合用来构建E亚型的亚单位疫苗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102.
目的了解早期分离毒株一过性感染T细胞的分子机制。方法将毒株在T细胞系培养后,在观察其生物学性状的同时,对外膜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确定毒株的基因变异,并结合异源双链泳动分析,了解病毒群的复杂度。结果序列分析显示这些病毒都是M嗜性、非介导融合型(NSI),与其生物学性状一致;在T细胞系传代过程中发生较大变异,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偏离M嗜性、NSI的序列特征;尽管有一毒株(编号:CN97001)在末代序列中已有介导融合型(SI)的特征,但却未能显示SI的表型。异源双链泳动分析显示,病毒群复杂度在传代刚开始时低,以后一直较高。结论结果提示,M嗜性、NSI毒株为适应T细胞系,向不同变异方向作了尝试,但都未成功。虽然HIV外膜基因与毒株的细胞嗜性、受体使用,与介导融合等特性有关,但这些表型的体现与否,还与毒株的整个基因组背景有关。在早期感染的M嗜性、NSI毒株群中并没有T嗜性/SI毒株存在,是后来在体内随感染延续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3.
HIV-1的外膜糖蛋白能与T细胞或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CD4受体分子结合,从而起始HIV感染靶细胞的生物学过程。由于HIV-1膜蛋白是中和抗体的主要作用靶位,因此成为HIV疫苗中不可缺少的组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天然HIV-1膜蛋白不能激发有效的中和抗体,所以需要对膜蛋白进行优化改造,以提高中和表位的免疫原性。本文就近年来HIV-1膜蛋白抗原优化改造研究做一简要回顾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单平台TruCount和PLG-CD4测定CD4T细胞绝对计数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单平台TruCount和PLG-CD4两种不同流式设门方法,对同一样品测定CD4T细胞绝对计数的影响。方法采集408份样品,包括同批次114份,不同时间15批次294份,比较两种不同设门方法检测同一样品CD4T细胞的绝对计数。结果对TruCount和PLG-CD4两种流式设门方法所获取的408份样品的CD4T细胞绝对计数进行分层后显示:只有4例在分层时落入不同范围,判定差异率<1%;在≤200个细胞/μl的范围内,PLG-CD4判定90例,比TruCount少判1例。两种不同方法所得CD4T细胞绝对计数差异均<10%,相关系数r=0.99。结论单平台TruCount和PLG-CD4两种不同流式设门方法测定的CD4T细胞绝对计数是一致的,实际应用中所采用的方法将决定于不同试剂的价格与操作的简易性。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了解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对HIV感染者治疗3年后的病毒学应答的影响。方法 2018年对HIV感染者开展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基线调查,进行抗病毒治疗3年后随访。通过临床数据和病毒学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 433例研究对象中,18~34岁占41.6%(1 012/2 433),男性占82.8%(2 015/2 433),高中及以上占46.9%(1 142/2 433),务农占22.4%(544/2 433),未婚占33.8%(823/2 433),异性性传播占48.1%(1 169/2 433),CRF07_BC亚型占41.3%(1 004/2 433)。抗病毒治疗前耐药率为4.5%(109/2 433)。抗病毒治疗3年后病毒学抑制失败率(病毒载量≥50拷贝数/ml)和耐药率分别为8.1%(196/2 433)和2.5%(60/2 433),其中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和不耐药的病毒学抑制失败率分别为18.3%(20/109)和7.6%(176/2 324)、耐药率分别为4.6%(5/109)和2.4%(55/2 3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对HIV感染者治疗3年后的病毒学抑制失败的影响因素包括文盲(aOR=3.26,95%CI:1.82~5.86)、小学/初中(aOR=1.54,95%CI:1.09~2.18)、抗病毒治疗3年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和200~499个/μl(aOR=2.77,95%CI:1.75~4.37;aOR=1.55,95%CI:1.10~2.18)、最近1个月漏服抗病毒治疗药物(aOR=4.24,95%CI:2.92~6.17)和抗病毒治疗前耐药(aOR=2.84,95%CI:1.67~4.85)。结论 我国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处于低流行水平,抗病毒治疗3年后病毒学抑制失败率较高。建议加强HIV感染者的耐药监测,重视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分析HIV-1广谱中和活性感染者基于膜蛋白基因(env)的假病毒对自体血浆和代表性广谱单克隆中和抗体(bm NAbs)的中和表型。方法单基因组扩增(SGA)广谱中和活性感染者第0月血浆的env基因并克隆至pc D-NA~(TM)3.1 Directional TOPO表达载体,将env表达质粒与HIV-1骨架质粒p SG3△env共转染293T/17细胞制备假病毒,用假病毒分别与自体连续时间点血浆和代表性bm NAbs进行中和实验分析中和表型。结果共获得11株功能性假病毒,假病毒对8个连续时间点自体血浆的中和敏感性呈现先升高(第0~15月),后下降(第16~32月),之后再上升(第33~45月)的波动。所有假病毒对10E8、PGT121和VRC01中和敏感(IC_(50)6μg/m L);各有18.2%(2株)的假病毒对12A21和2G12高度敏感(IC_(50)1μg/m L);所有病毒均对PGT135呈中和抗性。结论假病毒对当前时间点血浆的中和敏感性低,对之后时间点血浆中和敏感性增强,提示感染者体内病毒与中和抗体的动态进化过程。同一时间点假病毒对特定bm-NAbs的敏感性差异明显,提示感染者准种毒株间中和表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揭示贵州省 HIV- 1感染毒株的亚型分布及其流行态势。方法 用巢式 PCR法扩增 HIV- 1膜蛋白基因 (env),并经序列分析。结果 核酸分离成功的 11份全血标本中, B亚型 7例, C、 E亚型各 2例; B亚型基因离散率为 3.21%± 1.4%,流行时间约 3年, E和 C亚型基因离散率为 1.65%和 0.98%,流行时间约 1年。结论 贵州省 HIV- 1感染毒株亚型分布广泛,来源复杂,预示今后将以性传播途径为主,防治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了解初始抗病毒治疗儿童HIV感染者的生长发育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下载广西2004—2019年初始抗病毒治疗儿童HIV感染者数据库。根据中国儿童生长发育标准计算Z评分,趋势性分析采用Cox-Stuart检验,广义估计方程用于分析HAZ(height-for-age Z-score)≥-2和WAZ(weight-for-age Z-score)≥-2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计943例儿童HIV感染者进入队列。基线和治疗后第1、2、5、10年的HAZ中位数分别为-2.47、-2.14、-1.94、-1.55、-1.23,WAZ中位数分别为-1.85、-1.40、-1.30、-1.21、-1.09。经Cox-Stuart趋势检验,HAZ和WAZ随治疗时间均呈上升趋势(P<0.05)。基线和治疗后第1、2、5、10年HAZ≥-2的比例分别为38.1%、46.5%、51.6%、66.8%和74.6%,WAZ≥-2的比例分别为57.1%、76.9%、81.1%、85.8%和89.2%。经Cox-Stuart趋势检验,HAZ≥-2和WAZ≥-2的比例随治疗时间均呈上升趋势(P<0.05)。多因素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与HAZ≥-2的关联性因素有初始抗病毒治疗年龄为3~7岁(aOR=0.71,95%CI:0.53~0.94)、初始抗病毒治疗年龄为>7岁(aOR=0.66,95%CI:0.47~0.93)、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aOR=0.64,95%CI:0.47~0.87)、治疗前WHO临床分期为Ⅲ/Ⅳ期(aOR=0.74,95%CI:0.56~0.97)以及治疗时间(aOR=1.01,95%CI:1.01~1.01);与WAZ≥-2的关联性因素有男性(aOR=0.72,95%CI:0.53~0.97)、治疗前WHO临床分期为Ⅲ/Ⅳ期(aOR=0.63,95%CI:0.45~0.86)以及治疗时间(aOR=1.01,95%CI:1.01~1.01)。结论 抗病毒治疗有效改善了儿童HIV感染者的生长发育状况,但治疗后第10年仍有较大比例的儿童生长发育迟缓,需加强抗病毒治疗工作人员培训和儿童HIV感染者父母宣传教育以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并合理指导儿童营养。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是否受损及其潜在机制。方法:按WHO诊断标准,招募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健康同龄志愿者各45例,受检测的中性粒细胞均取自受试者肘静脉外周血。使用改良的琼脂糖下趋化模型检测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法检测中性粒细胞膜表面P2X1受体表达水平。在干预实验中,分别使用稀释的2型糖尿病患者或健康对照的血浆(90%、20%),不同葡萄糖含量(5、12和25 mmol/L)的培养基,糖基化终产物(0.5、1、2和4 mmol/L)以及棕榈酸(50、100和200 μmol/L)刺激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后检测趋化功能。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显著降低(P<0.001),膜表面P2X1受体表达明显增加(P<0.001),二者呈负相关(r=-0.60,P<0.001)。相较于对照组,高浓度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显著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P<0.001);不同浓度的糖基化终产物及葡萄糖对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没有明显抑制(P>0.05);高浓度棕榈酸(200 μmol/L)明显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P<0.05),同时促进细胞膜表面P2X1受体表达(P<0.05),二者呈负相关(r=-0.67,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受损,高浓度棕榈酸通过P2X1受体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  相似文献   
110.
该文总结了按照ICH GCP准则,在中国农村社区进行国际标准艾滋病(AIDS)临床研究的运行模式,对当地卫生资源的影响及今后开展类似研究所面临的挑战。通过该研究项目的执行显示,在中国经济不发达的农村社区进行国际水平的临床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