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74篇
  免费   1138篇
  国内免费   973篇
耳鼻咽喉   124篇
儿科学   277篇
妇产科学   97篇
基础医学   711篇
口腔科学   255篇
临床医学   2398篇
内科学   1169篇
皮肤病学   76篇
神经病学   337篇
特种医学   554篇
外国民族医学   9篇
外科学   889篇
综合类   4662篇
预防医学   1764篇
眼科学   255篇
药学   2143篇
  13篇
中国医学   3053篇
肿瘤学   399篇
  2024年   99篇
  2023年   295篇
  2022年   337篇
  2021年   337篇
  2020年   420篇
  2019年   463篇
  2018年   512篇
  2017年   314篇
  2016年   422篇
  2015年   430篇
  2014年   940篇
  2013年   880篇
  2012年   927篇
  2011年   1095篇
  2010年   945篇
  2009年   886篇
  2008年   911篇
  2007年   888篇
  2006年   808篇
  2005年   791篇
  2004年   810篇
  2003年   650篇
  2002年   542篇
  2001年   602篇
  2000年   475篇
  1999年   382篇
  1998年   305篇
  1997年   308篇
  1996年   328篇
  1995年   255篇
  1994年   279篇
  1993年   168篇
  1992年   171篇
  1991年   169篇
  1990年   140篇
  1989年   103篇
  1988年   108篇
  1987年   99篇
  1986年   93篇
  1985年   84篇
  1984年   71篇
  1983年   53篇
  1982年   83篇
  1981年   64篇
  1980年   32篇
  1978年   14篇
  1965年   9篇
  1960年   8篇
  1959年   10篇
  1956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目的系统评价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符合适应症的心血管疾病的安全性。方法 2015年10月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linical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库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数据库,收集关于应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心血管疾病用药安全性的所有研究类型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并提取资料。所纳入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病例对照、队列研究、病例系列、病例报告等),分别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偏倚风险评估工具、TREND非随机对照研究报告规范、SUMARI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185篇文献,其中随机对照试验155篇,非随机对照试验6篇,病例系列11篇,病例报告13篇。纳入13篇病例报告中,出现不良反应15例。在155篇RCT研究中,使用舒血宁注射液患者共8 553例,出现不良反应162例,4例发生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结局主要是对胃肠系统、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等,损害程度多为轻度;不能明确舒血宁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与用药剂量、方式、溶媒、联合用药的关系。结论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心血管疾病总体安全性可接受,现虽系统分析了关于舒血宁注射液安全性病例报告的直接证据,但缺少针对该药安全性的机理研究或临床观察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分析真实世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用药规律。方法基于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真实世界数据,提取2006年1月—2011年12月全国17家三甲医院HIV感染者病历资料,包括患者一般信息、疾病特征及入院期间中西药临床应用情况。结果共收集451例HIV感染者资料,有年龄记录者261例,平均36岁,其中以18~65岁居多[90.4%(236/261)];男女比例为2.8∶1;HIV患者最常入住的科室为传染病科[66.96%(302/451)],其次为呼吸科[8.2%(37/451)]。患者入院方式以门诊为主[79.6%(359/451)],其中以急诊方式入院占20.18%(91/451)。患者多因感染性疾病住院,其中以结核病最多(8.29%),其次为细菌性肺炎(6.44%)。349例有完整用药记录,共使用西药399种,中成药80种。抗微生物药使用频率最高(11.86%),以复方磺胺甲噁唑最多(2.81%)。80种中成药以清热解毒剂最常用(19.27%),其次为解表剂(10.30%)、补益剂(8.97%)、祛痰剂(7.31%)。抗微生物药联合清热解毒剂是最常见的中西药组合。451例HIV感染者经中西药治疗,病情稳定,好转率达51.2%。结论 HIV感染患者中使用频率最高西药是抗微生物类药,使用频率最高中成药为清热类药物。抗微生物药与清热解毒类中成药联合应用在临床上也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川芎嗪与黄芪甲苷配伍对缺氧诱导损伤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建立HUVECs缺氧损伤模型,将细胞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川芎嗪(80μg/mL)组、黄芪甲苷(40μg/mL)组及川芎嗪(80μg/mL)+黄芪甲苷(40μg/mL)组,MTT法检测川芎嗪、黄芪甲苷及其配伍对缺氧损伤HUVECs增殖的影响;免疫组化法检测缺氧损伤HUVECs细胞VEGF、Ang-II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VEGF和Ang-II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VEGF和Ang-II mR 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川芎嗪与黄芪甲苷均能提高细胞存活率,川芎嗪与黄芪甲苷配伍组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川芎嗪与黄芪甲苷配伍提高VEGF、Ang-II蛋白表达。同时,川芎嗪与黄芪甲苷配伍组能上调VEGF和Ang-II mR NA的表达(P0.001)。结论川芎嗪与黄芪甲苷配伍可能通过增加血管生成靶向因子VEGF和Ang-II的表达发挥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建立以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为指标的生物检定法,评价川芎药材、饮片及含川芎中成药的质量。方法川芎加水回流定量提取,以提取物为供试品体外测定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家兔心脏取血,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用腺苷-5′-二磷酸钠盐诱导血小板聚集,以血小板抑制率为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指标,用阿魏酸钠标定川芎提取物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根据量反应平行线法(2.2)法计算川芎提取物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结合川芎水提物的提取率,计算川芎样品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并测定了8份川芎药材、饮片及中成药样品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验证方法的可行性。结果阿魏酸钠和川芎提取物均具有显著抗血小板聚集活性(P0.01),并且可靠性检验结果成立。阿魏酸钠在给药质量浓度15~60 mg/m L内与其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3 4,n=4)。供试品重复测定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RSD值为3.43%(n=6),可信限率为23.90%(n=6)。不同川芎样品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不同,4份川芎药材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生物效价分别为3.183、2.068、1.957和1.931 U/g,川芎饮片及川芎酒炙饮片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生物效价分别为1.304、1.021 U/g,速效救心丸和乐脉颗粒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生物效价分别为0.506、0.919 U/g。结论建立的方法可准确测定川芎药材、饮片及含川芎中成药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可用来评价川芎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观察小儿推拿配合泻火乳蛾汤治疗胃火炽盛型急乳蛾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6例胃火炽盛型急乳蛾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51例。对照组予泻火乳蛾汤内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小儿推拿。观察2组退热时间及脓点消失时间,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退热时间及脓点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泻火乳蛾汤内服的基础上加小儿推拿治疗胃火炽盛型急乳蛾,能提高总体疗效,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常规短时受精联合早期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R-ICSI)在常规体外受精(IVF)失败和低受精率周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河北省生殖医学中心接受IVF/ICSI-ET助孕治疗的2811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受精方式不同分为3组:R-ICSI组(210个周期):实施早期R-ICSI;IVF组(2062个周期):行常规IVF助孕;ICSI组(539个周期):直接行ICSI助孕。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和妊娠结局。结果R-ICSI组的原发不育比例显著高于IVF组(P<0.05),但与ICSI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患者的平均获卵数、移植胚胎数及MⅡ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R-ICSI组患者的受精率显著高于IVF组和ICSI组(P<0.05);R-ICSI组患者的2PN率显著低于ICSI组(P<0.05),但与IVF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R-ICSI组的多PN率显著高于ICSI组,但显著低于IVF组(P<0.05);R-ICSI组患者的优胚率、可利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均显著低于IVF组和ICSI组(P<0.05);R-ICSI组患者的着床率显著低于IVF组(P<0.05),但与ICSI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常规IVF受精失败及低受精的患者行早期R-ICSI可有效克服受精障碍,提高受精率,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8.
正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意义重大,要想准确地进行病理诊断及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信息,前提是必须有稳定和高质量的染色结果[1]。免疫组化染色过程的影响因素很多[2],不论是手工染色还是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染色,任何不当的操作步骤均会影响染色结果,从而影响病理诊断,因此免疫组化染色中设立阳性对照至关重要。随着各个单位对免疫组化质量控制的日益重视,2015年国际特设专家委员推荐了18种病理诊断常用抗体对照组织及其染色结果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血清维生素水平的关系.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选取四川省三台县人民医院定期产检的妊周28~ 30周单胎GDM孕妇197例为研究对象,选取空腹血糖(FPG)、HbA1c均正常的40例孕妇作为对照组.①检测两组FPG、HbA1c、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维生素A(Vit A)、维生素E(Vit E)、维生素D(25-OH-D)水平及维生素D分型(25-OH-D2,25-OH-D3);比较两组稳态模式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性指数(HOMA-IS)、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早相胰岛素分泌指数(△I30/△G30)等指标.②根据GDM孕妇HbA1c水平不同分为正常HbA1c组(HbA1c为0%~6%,126例)和高HbA1c组(HbA1c≥6%,71例),比较两组Vit A、Vit E、25-OH-D水平与维生素D缺乏率.③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评价HbA1c与FPG、FPG、VitA、Vit E、25-OH-D、HOMA-IR、HOMA-IS、HOMA-β、△I30/△G30指标相关性.结果 ①GDM组孕妇HbA1c、FINS、FPG、HOMA-IR高于对照组(=0.037、0.629、0.064、0.141,均P<0.05),25-OH-D低于对照组(t=0.095,P<0.01).②GDM孕妇正常HbA1c组25-OH-D水平高于高HbA1c组(t=-0.107,P<0.01);25-OH-D分型比较,正常HbA1c组25-OH-D2,25-OH-D水平均高于高HbA1c组,且两组25-OH-D2,25-OH-D水平缺乏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286、1.390,均P<0.01).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1c与HOMA-IR、FINS、FPG、25-OH-D独立相关(β=-0.297、0.084、0.150、0.316,P<0.01).结论 GDM孕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能客观反映孕妇血糖状态,并且与25-OH-D水平相关;25-OH-D2缺乏可能导致其体内胰岛素抵抗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6年1月北京友谊医院诊断的349例M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光镜观察肿瘤形态,采用MaxVision^TM-2染色法检测免疫表型,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IgH/CCND1融合基因,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349例MCL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7∶1.0,中位年龄61岁(范围25~83岁),其中51~70岁者243例(69.6%)。有B症状者占22.4%(70/313)。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临床分期Ⅲ~Ⅳ期占76.1%(235/309)。结外侵犯者占47.9%(148/309),其中最多见的是胃肠,占31.8%(47/148)。脾脏受累占15.4%(47/305)。309例(85.5%)经典型和40例(11.5%)侵袭性变异型均由增生的淋巴样细胞构成。所有病例肿瘤细胞表达CD20和cyclin D1,98.6%(344/349)的病例弱阳性或阳性表达CD5。12例CD5阴性/弱阳性或cyclin D1部分细胞阳性的病例FISH检测结果均阳性。243例(69.6%)获得随访,随访中位时间26个月(3~108个月),患者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3.0%和34.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脾脏受累、侵袭性变异型、非全网型(依据滤泡树突细胞网与肿瘤细胞的吻合程度≥90%和〈90%将其分为全网型和非全网型)及Ki-67阳性指数〉40%的患者预后差(P〈0.05)。剔除侵袭性变异型后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脾脏受累、滤泡树突细胞网与肿瘤细胞吻合度及Ki-67阳性指数是影响MCL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MCL以中老年男性多见,患者年龄、脾脏受累、滤泡树突细胞网与肿瘤细胞吻合度及Ki-67阳性指数是MCL预后风险评估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