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25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46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46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3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ECT的治疗作用至少在抑郁症是与其抽搐发作有关,而与引起发作的电流无关。然而,ECT所引起的记忆障碍及其他器质性表现则与电刺激直接有关。ECT时以出现全身强直性痉挛发作疗效最好,阈下刺激引起的顿挫性发作或局灶性发作疗效比大发作差。但增加电量并不增加疗效,相反电量过大器质性遗忘会因而增加。因此治疗时应采用足以引起一次全面发作的最小电量。我们认为短促脉冲刺激比正弦波刺激为好。同时可使用非优势半球单侧电极,以减少言语记忆功能障碍。ECT的适应症最常是内源性抑郁和符合DSM-Ⅲ诊断标准的伴有忧郁的重性抑郁  相似文献   
102.
青春期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春期是指12~16岁的年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也是心理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了解青春期常见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并根据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制定缓解或改善青春期心理行为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对其青春期的正常发育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3.
青少年自我接纳意识与网络依赖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青少年自我接纳意识与网络依赖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2~9月对符合Young网络依赖诊断标准的学生(研究组)及无网络依赖的学生(对照组)各36名,采用自我接纳问卷(SAQ)测定自我接纳程度,观察自我接纳与网络依赖行为的关系。结果1.研究组网络依赖问卷得分(37.6±5.1)分,对照组为(17.1±5.0)分,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22.37P=0);研究组自我评价、自我接纳及问卷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77P=0.007;t=9.62P=0;t=9.63P=0)。2.研究组儿童自我评价、自我接纳及问卷总分与网络依赖程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r=-0.545P=0.001;r=-0.403P=0.015;r=-0.538P=0.001)。结论自我评价及自我接纳与网络依赖行为相关;关注青春期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帮助其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强化儿童对自我的正性评价,提高儿童的自我接纳程度,对网络依赖的治疗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104.
儿童焦虑障碍症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焦虑障碍症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329名4~6年级小学生(男生175名。女生154名)进行调查。以SCARED筛查阳性(SCARED总分≥23分)的学生为焦虑组,其余为非焦虑组。结果:在329名小学生中。SCARED筛查阳性的有59例。占总人数的17.9%,其中男23人,女36人;焦虑组双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非焦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情感温暖、理解”和”偏爱被试”因子得分两组间尤显著性差异(P〉0.05):父母“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因子均与焦虑症状评分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同归分析显示.“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三个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是儿童焦虑情绪的预测因素。结论:在儿童中焦虑情绪存在较普遍,儿童焦虑障碍症状与其父母养育方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5.
近年来研究表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和发展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密切相关 ,而大量家系研究、双生子及寄养子研究已表明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单胺类神经递质合成、释放、消除等过程有关的基因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6.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症状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据对行为症状的观察和检查。在询问病史时不仅要考虑儿童的年龄因素,还要考虑病史提供者由于文化因素及对孩子要求不同所导致的偏倚。行为评定量表和神经心理测验是辅助诊断手段,不能作为独立的诊断工具。详细、全面的收集病史及检查,以及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是正确诊断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索5-羟色胺2A(5-HT2A)受体基因启动子区-1438G/A多态性与情感性障碍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技术,检测情感性障碍和正常对照组的5-HT2A受体基因-1438G/A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并根据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法则,比较相互之间的区别.结果 1.抑郁症5-HT2A受体基因-1438G/A多态性基因型A1/A1频率(58.51%)较正常对照组(42.86%)高,差异有显著性(χ2=3.929,P<0.05);2.伴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的情感性障碍患者5-HT2A受体基因-1438G/A多态性基因型A1/A2的频率(25.45%)较正常对照组(38.46%)偏低,差异有显著性(χ2=4.74,P<0.05).结论 5-HT2A受体基因-1438G/A多态性与抑郁症特别是具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的患者关联,提示该受体基因多态性可能是抑郁症的易感因子.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儿童睡眠障碍与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在长沙市5个区随机抽取854名3~5岁儿童,对受试儿童的家长进行睡眠状况和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调查.结果:854名儿童中睡眠障碍和行为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33.4%、20.4%,筛查出多动症的发生率为3.6%.睡眠障碍组行为异常及多动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9.5%、7.7%,高于非睡眠障碍组的16.0%、1.6%(P<0.01);PSQ各因子得分大多高于非睡眠障碍组(P<0.01).睡眠障碍评分等级最高的五级组,其行为异常和多动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4.0%、9.0%,明显高于其它等级组的6.3%~20.4%、0.6%~2.8%(P<0.01或P<0.05).打鼾频繁组多动症的发生率为8.8%,高于偶然与从不打鼾组的2.7%~3.6%(P<0.01或P<0.05).结论:儿童睡眠障碍与行为问题及儿童多动症相关.对行为问题儿童,有必要关注其睡眠状况.  相似文献   
109.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因为工作原因生活在外地,致使儿童长期离开父母留在家中,由祖辈或其他亲友监护。比如,很多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或经商,他们的孩子留在家中,就成了“留守儿童”。据调查,我国留守儿童已经超过了2000万。  相似文献   
110.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又叫儿童多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期的行为和认知功能障碍,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为主要临床表现,表现在多个不同场合(例如学校、家里、公共场所等),造成儿童学习、伙伴关系等方面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