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5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CT对肾上腺乏脂性腺瘤(ALPA)与肾上腺转移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37例(共43个病灶)ALPA与转移瘤CT平扫及动态增强特点,观察病灶形态、大小、边界、密度和周围特征,分析病变CT值变化规律,描绘每个病例ROI的T-D曲线(TDC),并根据对比剂峰值出现时间(PT)和相对廓清率(Washr),界定腺瘤与转移瘤特征性TDC类型。结果 ALPA与转移瘤在形态、密度、周围结构、强化形态等CT征象上有差别,其TDC有明显差异,ALPA以快升快降型和缓升快降型为主,转移瘤以快升缓降型和缓升缓降型为主,两者鉴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7%、92.3%。结论 界定动态增强CT肿瘤ROI区域的TDC类型同时结合形态、边界、周围特征和强化形态,能明显提高对ALPA与转移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2.
鞍区肿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40例的MRI表现,其中垂体瘤23例,脑膜瘤7例,顷咽管瘤5例,胶质瘤2例,三叉神经瘤3例。全部经MRI平扫,其中32例进行了MRI增强扫描。结果:鞍区肿瘤以其种类不同有各自的好发部位、好发年龄;MRI图像上也有各自的形态特征、信号特点;各种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局部侵犯方向、范围也各有不同。结果表明:MRI的多参数、多方位成像能够显示鞍区各种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并能为该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ADC值在胆囊癌病理学分级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胆囊占位”行胆囊切除术的43例胆囊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Ⅰ级组14例,Ⅱ级组13例,Ⅲ级组16例,测量病灶ADC值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鉴别诊断的最佳诊断阈值(cut-off值)。结果:Ⅰ级(高分化)胆囊癌组的平均ADC值[(1.58±0.25)×10-3mm2/s]高于II级(中分化)组[(1.25±0.21)×10-3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当cut-off值取1.38×10-3mm2/s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5.7%、92.3%、88.9%。Ⅱ级(中分化)组的平均ADC值[(1.25±0.21)×10-3mm2/s]高于Ⅲ级(低分化)组[(1.00±0.17)×10-3mm2/s],...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评估正常体质量指数(BMI)患者在80 kV管电压条件下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图像质量,探讨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将60例在本院疑诊冠状动脉疾病且BMI在18.6~25 kg/m2的患者行CCTA检查,随机分为A、B组,2组均采用Flash spiral螺旋心脏模式扫描.A组(n=30)采用100 kV及滤波反投影重建(FBP)算法,B组(n=30)采用80 kV及自适应迭代重建(IR)算法.测量主动脉根部、右冠状动脉(RCA)、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及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CT值及噪声,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采用3分法对所有图像进行主观质量评分.记录CT剂量指数CTDIovl,并进行有效辐射剂量(ED)计算.结果 A组平均ED为0.8 mSv,B组平均ED为0.41 mSv,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图像噪声A组(28±6) HU,B组(46±9)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升主动脉根部、RCA、LAD、LCX的CT值80 kV下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CA-SNR、LAD-SNR、RCA-CNR 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LCX-SNR、LAD-CNR、LCX-CNR 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2组之间可用于诊断的冠状动脉节段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于正常BMI的患者,采用80 kV管电压行双源Flash spiral CCTA可满足冠状动脉疾病诊断要求,并能够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64层CT灌注(64-SCTP)成像对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0例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行64-SCTP检查及头颈部64层CT血管造影(64-SCTA)检查,其中,前循环TIA 11例,后循环TIA 9例,测定兴趣区及对侧相应区域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评价TIA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20例患者头颅CT平扫均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病灶,CTP有13例CT脑灌注成像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异常灌注区,其中10例前循环TIA患者发现灌注异常区,TTP、rCBF、MTT值与健侧对照区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rCBV与健侧对照区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3例后循环TIA患者发现枕叶有灌注异常;CTA发现10例前循环血管狭窄,6例后循环血管狭窄;结论:脑64-SCTP成像可以用于评价TIA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脑64-SCTP结合头颈部CTA对TIA病因诊断及病情评估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CD4~+CD25~+Treg细胞比例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方法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48例作为观察组,并将其根据颈动脉硬化程度分为轻度组(颈动脉内膜增厚),中度组(颈动脉斑块),重度组(颈动脉狭窄)三个亚组各16例。另取同期参加体检的健康老年志愿者48例作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梗死7 d内观察组与对照组以及脑梗死不同亚组之间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比例,探究外周血CD4~+CD25~+Treg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后第1天和第2天观察组CD4~+CD25~+Treg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第5天至第7天高于对照组(均P<0.05),其余2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后第1~7天,三个亚组间CD4~+CD25~+Treg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百分比与IMT呈显著负相关(r=-0.543,P<0.05)。结论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百分比可作为评估脑缺血及血管内皮功能的非侵入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分析颅内原发淋巴瘤的MRI征像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正确率,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2013年~2017年期间收治并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2例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患者的MRI资料,并对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患者的病变发生部位、大小、信号等MRI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组共检出病灶60个,病灶单发20例,多发12例,以单发为主。病灶分布具有幕上为主,幕下相对少见的特征,其中额顶叶18例,颞叶11例,枕叶2例,小脑半球1例,基底节区4例,丘脑1例,胼胝体5例。多发病灶具有"卫星样"分布的特征。肿瘤周围水肿形态可呈斑片状,指套状。MRI平扫瘤体T_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_2WI及FLAIR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多表现为高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多呈握拳样、团块状或开环样强化,"脐凹征""尖角征"及"蝶翼征"也是颅内淋巴瘤较为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颅内原发淋巴瘤的MRS表现为胆碱(Cho)峰升高,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降低,脂质(Lip)峰高耸。结论颅内原发淋巴瘤具有特定的MRI征像,对这些征像的综合细致观察分析,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08.
109.
【摘要】目的:通过与单纯人工阅片进行比较,探讨基于DenseNet网络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肺结节自动检测系统鉴别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和优势。方法:搜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510例肺结节CT检查病例,由医师组(按照从事胸部CT诊断的年限分为高级医师组和初级医师组)和人工智能组(基于DenseNet网络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系统)分别对所有肺结节进行良恶性的诊断,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统计各组在不同大小肺结节(直径≤10mm、10mm<直径≤20mm以及直径>20mm)良恶性诊断上的敏感度、特异度及符合率,并通过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510例肺结节的诊断中,人工智能组诊断敏感度(93.14%)与高级医师组(91.14%)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初级医师组(61.43%)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诊断特异度(95.63%)及符合率(93.92%)均高于医师组(初级56.25%、59.80%;高级58.75%、80.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在≤10mm的肺结节中,人工智能组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符合率均高于高级医师组(90.38%,92.96%,91.43%;78.85%,64.79%,73.14%;所有P=0.000);在10mm<直径≤20mm和直径>20mm肺结节组中,人工智能组的诊断敏感度(92.25%,97.12%)与高级医师组(95.77%,97.12%)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11和1.000),但诊断特异度(98.33%,96.55%)及符合率(94.06%,96.99%)均高于高级医师组(51.67%,58.62%;82.67%,88.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大小的三组结节中,人工智能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符合率均高于初级医师组(敏感度:90.38% vs. 17.31%,92.25% vs. 70.42%,97.12% vs. 93.27%;特异度:92.96% vs. 85.92%,98.33% vs. 43.33%,96.55% vs. 10.34%;符合率:91.43% vs. 45.14%,94.06% vs. 62.38%,96.99% vs. 75.19%),除两组在≤10mm肺结节中的诊断特异度(P=0.361>0.05)和>20mm肺结节中的诊断敏感度(P=0.211>0.0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它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相较于人工诊断,应用人工智能(DenseNet网络深度学习)技术对肺结节的良、恶性进行诊断具有良好、可靠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0.
【摘要】目的:评估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DCE-MRI)检查中自由呼吸法所测肺腺癌渗透性参数与屏气法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方法: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腺癌患者中,26例(A组)在术前行自由呼吸法DCE-MRI检查,15例(B组)行屏气DCE-MRI检查 。两位观察者独立测量DCE-MRI渗透性参数各两次(时间间隔为1个月),包括容积转运常数(Ktrans)、血液回流速率常数(Kep)、细胞外间隙对比剂容积分数(Ve)和血浆内对比剂容积分数(Vp)。比较不同成像方法之间渗透性参数测量值的差异,并采用组内相关系数分析观察者间及观察者两次Ktrans测量值的一致性。结果:A组中肺癌病灶的Ktrans、Kep、Ve及Vp测量值分别为(0.600±0.232)min-1、(1.318±0.316)min-1、0.517±0.120和0.060±0.019;B组中相应测量值分别为(0.497±0.190)min-1、(1.258±0.260)min-1、0.521±0.114和0.058±0.024;各项参数值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45、0.528、0.914及0.791),两种成像方法中观察者间隔一个月两次测量的肺癌Ktrans值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ICC为0.908~0.972,95%置信区间为0.792~0.990),两种成像方法中观察者间Ktrans测量值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ICC为0.820~0.925,95%置信区间为0.639~0.987)。结论: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扫描中采用自由呼吸法测量的肺腺癌渗透性参数值与屏气法的测量结果相近,此方法可推广运用于临床检查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