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67篇
  免费   1089篇
  国内免费   1674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266篇
妇产科学   49篇
基础医学   1251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3618篇
内科学   379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954篇
特种医学   63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6篇
外科学   600篇
综合类   7141篇
预防医学   646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3118篇
  11篇
中国医学   3676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228篇
  2022年   264篇
  2021年   397篇
  2020年   349篇
  2019年   560篇
  2018年   263篇
  2017年   531篇
  2016年   697篇
  2015年   780篇
  2014年   1040篇
  2013年   1105篇
  2012年   1546篇
  2011年   1620篇
  2010年   1582篇
  2009年   1534篇
  2008年   1637篇
  2007年   1583篇
  2006年   1608篇
  2005年   1892篇
  2004年   1631篇
  2003年   1240篇
  2002年   1104篇
  2001年   1076篇
  2000年   915篇
  1999年   833篇
  1998年   628篇
  1997年   487篇
  1996年   473篇
  1995年   360篇
  1994年   232篇
  1993年   163篇
  1992年   140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94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背景 近年来,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关注,新近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于脑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的预防和治疗。目的 评估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及冠心病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0月首次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住北京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患者406例,从中选取同时满足房颤和冠心病诊断标准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共计164例作为脑血管病组,并从心内科同期住院患者中选取年龄、性别、共病种类与其相匹配的房颤合并冠心病但无脑血管病患者164例作为非脑血管病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含人口统计学信息、疾病种类、用药种类、血压、心率、合并心脏基础疾病及其他疾病、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结果、治疗方案;分别通过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评估患者的脑卒中及血栓栓塞发生风险,应用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并在其出院后通过定期电话随访、门诊及住院志查询等方式随访至少6年,记录其死亡、再住院次数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探讨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因素。结果 脑血管病组合并高脂血症比例、慢性胃肠病比例低于非脑血管病组,LVEDD、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HAS-BLED评分高于非脑血管病组(P<0.05)。脑血管病组164例患者失访2例(失访率1.2%),死亡80例(49.4%),根据生存结局分为死亡组(80例)和存活组(82例)。死亡组患者年龄大于存活组,收缩压、舒张压、合并高血压比例、合并高脂血症比例、血清蛋白、使用他汀类药物比例低于存活组,心率和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肾病比例及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D-二聚体、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HR=1.63,95%CI(1.05,2.51)〕、陈旧性心肌梗死〔HR=2.19,95%CI(1.14,4.22)〕和D-二聚体≥148 μg/L〔HR=6.99,95%CI(2.10,23.28)〕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及冠心病患者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高血压〔HR=0.28,95%CI(0.11,0.72)〕和使用他汀类药物〔HR=0.38,95%CI(0.19,0.78)〕是患者远期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 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在首次发生脑血管病后,其远期死亡与并存的脑血管病无关,而与增龄、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及D-二聚体水平有关,维持适当高的血压水平和应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降低远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2.
轻型缺血性卒中和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在发病早期有较高的卒中或其他血管事件复发风险。在过去几年,关于卒中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使人们对轻型缺血性卒中或高危TIA患者早期运用抗血小板治疗有了新的认识,2019年BMJ指南已推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方案用于治疗急性期高危TIA和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但双抗的使用指征仍存在争议,尚未在真实世界中更广泛的人群中获得验证。本文结合相关临床指南,分析了近几年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案,并借助真实世界证据,探讨目前推荐的双抗治疗在更广泛的患者群体中的依从性和获益情况。  相似文献   
103.
背景 血栓弹力图(TEG)可以快速评估急诊患者的止血过程,但其能否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预测工具目前数据有限。目的 探究TEG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2 04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TEG测量,并记录TEG的主要参数(R值,表示凝血反应时间;K值和α角,表示血凝块形成的速率;MA值,表示最大振幅;LY30,表示血凝块的稳定性)。本研究主要观察结果为出血转化,次要观察结果为神经功能恶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2 040例患者中280例(13.7%)发生出血转化,24例(1.2%)发生神经功能恶化,9例(0.3%)同时出现以上2种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双重抗血小板药〔OR=1.335,95%CI(1.100,1.621),P=0.004〕和R值<5.0 min〔OR=1.689,95%CI(1.324,2.153),P<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TEG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有一定价值,且TEG中的R值<5.0 min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4.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在临床疾病中属于常见的一类疾病,在脑血管疾病中占比约有70% 以上。胶质细胞在神经系统中的数量是最多的,远超过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发生障碍,导致神经元在存活和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方面出现问题。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是执行这个功能的关键蛋白,CX 构成了缝隙连接通道,在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综述了星形胶质细胞的缝隙连接蛋白43 对脑缺血发挥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5.
自噬作为参与细胞代谢和细胞器更新的调节机制,在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线粒体自噬作为细胞靶物特异性自噬的一种,可识别和清除功能受损的线粒体,实现线粒体的质量控制。线粒体主要通过Parkin 依赖途径和非Parkin 依赖途径调节自噬,从而影响机体的机能。研究表明线粒体自噬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该文主要总结了线粒体自噬的机制和线粒体自噬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观察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对与神经元的早期发育和再生相关的突触蛋白Ⅰ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了解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方法实验于2003年于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进行.[1]分组取75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51)、假手术组(n=18)和正常对照组(n=6)3组.假手术组18只和模型组18只分为再灌注1,3,6,12,24和72 h6个亚组,进行突触蛋白Ⅰ检测;正常对照组6只和模型组剩余的33只大鼠(分为再灌注1,3,6,12,24,48和72 h 7个亚组)分别进行TUNEL阳性细胞检测、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检测,需获取数据时至少检测2只大鼠.[2]造模模型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缺血10 min后再灌注;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其余步骤同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不干预.[3]观察指标于相应时间点麻醉状态下处死取脑,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缺血侧额顶叶皮质突触蛋白Ⅰ表达的动态变化,同时采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和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经补充后7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1]缺血侧额顶叶皮质突触蛋白Ⅰ的表达模型组再灌注12 h内无明显变化,再灌注24 h低于假手术组(0.199±0.006,0.238±0.008,P<0.01),至72 h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2]细胞凋亡率模型组再灌注24,48和72 h均高于正常对照组[(12.57±9.83)%,(13.56±2.28)%,(16.68±0.66)%,(4.65±0.03)%,P<0.05].[3]TUNEL阳性细胞率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再灌注0~24h均未见阳性细胞,再灌注48和72 h分别为(47.50±3.85)%和(62.66±13.06)%.结论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存在着突触蛋白Ⅰ表达的短暂降低,且与凋亡细胞的出现在时间上非常吻合,提示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存在失神经及其后的神经再获现象,这可能与DNA的损伤和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07.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以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为病理基础的缺血性卒中为其最常见的临床发病类型。因此,及时识别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即显得愈发重要。颈动脉MRI作为一项无创性检查手段,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检测具有独特优势,对显示斑块形态和成分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对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潜在危险进行评价和分层,进而为临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长春西汀注射液合用氯吡格雷治疗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A )的疗效。方法80例频发的T 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静滴长春西汀注射液30 mg ,1次/d ,合用氯吡格雷片75 mg ,1次/d;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片75 mg ,1次/d。观察其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以及 TCD指标。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2.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0%( P<0.05);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脑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长春西汀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T IA效果肯定,优于单用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研究静脉rt-PA溶栓治疗对以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2013年于天津环湖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以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4例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作为试验组,并选择2010年前于我院住院未行溶栓治疗的以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溶栓治疗对以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影响。结果发病7 d时试验组13例(38.24%)DWI转为阴性,未进展为脑梗死,20例(58.82%)为不可逆性脑梗死,其中4例仍有TIA发作,而对照组5例(15.63%)DWI转为阴性,未进展为脑梗死,27例(84.38%)为不可逆性脑梗死,5例仍有TIA发作。同时将两组患者发病时及发病24 h、7 d、14 d的NIHSS评分进行比较,试验组NIHSS由发病时13.35±1.63分,下降至14 d时2.83±1.12分,对照NIHSS组由发病时13.16±2.07分,下降至14 d时5.36±1.89分。两组梗死体积也有明显差异,试验组梗死体积5.46±1.63 ml,对照组梗死体积9.38±2.16 ml。结论以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应积极考虑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的特点。方法应用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FD-20 C型臂血管造影系统,对24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2型糖尿病(糖尿病组)患者与37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不合并2型糖尿病(对照组)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照组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7,P<0.05);糖尿病组中,中重度狭窄和闭塞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χ2=30.34,P<0.05)。两组均以多支血管病变为主,但糖尿病组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2.05%vs53.56%),且以弥漫性血管病变(64.63%)和无侧支血管代偿(71.18%)为主,而对照组以非弥漫性血管病变和无侧支血管代偿为主。在糖尿病组中,随着糖化血红蛋白的增加,中重度狭窄和闭塞、多支病变及弥漫性病变发生率逐渐明显增加,有侧支代偿的比例逐渐减少,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全脑血管狭窄程度更重,常表现为多支血管病变、弥漫性血管病变并且侧支代偿少,血糖控制不佳加重上述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