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743篇
  免费   3390篇
  国内免费   2374篇
耳鼻咽喉   528篇
儿科学   635篇
妇产科学   407篇
基础医学   3242篇
口腔科学   795篇
临床医学   8973篇
内科学   4696篇
皮肤病学   590篇
神经病学   1767篇
特种医学   2587篇
外国民族医学   97篇
外科学   4655篇
综合类   19976篇
预防医学   7179篇
眼科学   827篇
药学   7809篇
  59篇
中国医学   7925篇
肿瘤学   1760篇
  2024年   225篇
  2023年   876篇
  2022年   936篇
  2021年   904篇
  2020年   1138篇
  2019年   1265篇
  2018年   1420篇
  2017年   835篇
  2016年   1132篇
  2015年   1258篇
  2014年   3491篇
  2013年   2561篇
  2012年   2830篇
  2011年   3327篇
  2010年   3068篇
  2009年   3205篇
  2008年   3219篇
  2007年   3324篇
  2006年   3101篇
  2005年   3278篇
  2004年   2961篇
  2003年   2700篇
  2002年   2150篇
  2001年   2162篇
  2000年   2478篇
  1999年   2489篇
  1998年   2196篇
  1997年   2149篇
  1996年   2015篇
  1995年   2001篇
  1994年   1680篇
  1993年   1314篇
  1992年   1167篇
  1991年   1084篇
  1990年   903篇
  1989年   757篇
  1988年   478篇
  1987年   389篇
  1986年   319篇
  1985年   291篇
  1984年   244篇
  1983年   251篇
  1982年   220篇
  1981年   189篇
  1980年   129篇
  1979年   95篇
  1978年   45篇
  1976年   26篇
  1965年   31篇
  1964年   3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01.
目的探讨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采用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9例的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为21~75岁,平均39岁。根据前踝上穿支皮瓣解剖学基础,按照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大小和形状,在小腿下端前外侧设计并切取皮瓣转位修复创面。切取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面积为6.0 cm×5.0 cm^14.0 cm×8.0 cm,均为带蒂皮瓣转位。根据皮瓣成活、感染控制、弹性色泽、外观形态、供区瘢痕、皮肤感觉、患者认可等情况,对患者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本组19例皮瓣全部成活,软组织缺损、肌腱、骨质及钢板外露均得以修复。供区均I期愈合。术后门诊随访2~16个月,皮瓣血运良好,颜色接近周围正常皮肤,臃肿不明显,患者对外观表示满意;供区皮片愈合良好,无明显增生、挛缩及溃疡,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手术操作简便,穿支较恒定,血供可靠,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分析和研究黄芪桂枝汤对于风湿痹证患者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了56例患者进行研究主要对象,将所有参与研究的56例患者分成了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使用的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使用的治疗方式为西药,观察组则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之上增加了黄芪桂枝汤进行联合治疗。之后对比两个组别患者的治疗疗效以及疼痛积分值。结果:对照组之中有11例患者为治愈,11例患者为好转,剩余6例患者为未愈;观察组之中有15例患者为治愈,12例患者为好转,剩余1例患者为未愈,对照组之中患者的治疗疗效明显低于观察组之中的患者。在进行治疗之前,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之间的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当中患者的疼痛积分值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P <0.05说明数据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风湿痹证患者进行治疗时,加用黄芪桂枝汤能够起到标本兼治以及扶正祛邪的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胃癌差异表达微小RNA(miRNA)及其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胃癌预后的相关性,为进一步寻找胃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提供线索。方法:应用SNP芯片联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对福建省胃癌高发区仙游县96例胃腺癌患者与96例健康对照人群基因组中miRNA及其相关基因的SNPs位点进行筛检,应用飞行时间质谱生物芯片(Sequenom MassARRAY)在344例胃癌患者中对筛检出来的SNPs位点进行检测。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通过面对面的访谈及问卷调查取得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法、患病后1年的生活饮食习惯,分析其预后情况。结果:共筛检出11个miRNA及其相关基因的SNPs位点,包括5个miRNA自身SNPs、5个miRNA靶序列SNPs以及1个miRNA生物合成通路基因相关SNPs。单因素分析显示miR-1297 rs9536676、MSH2 rs17502941位点的多态性与胃癌预后有关联性,其余的多态性位点均与胃癌预后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手术、TNM分期、rs17502941 AA/AG基因型均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按年龄TNM分期联合分层得出,miR-1297 rs9536676、miRNA-519b rs10413288、miR-379 rs7143252、FAS基因rs1468063、EGFR基因rs10277413位点均与胃癌患者的生存分布有关联。联合作用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同时携带rs9536676 AA/AG和rs17502941 GG、rs9536676 AA/AG和rs10413288 AA、rs17502941 GG和rs10413288 AA基因型可能会增加预后不良的风险(P < 0.05)。结论:胃癌差异表达miRNA及其相关基因的SNPs与胃癌病人预后密切相关,可能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CD10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的各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78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及22例癌旁正常组织样本,运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CD10蛋白的表达,并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其表达强度及分布比例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CD10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2%(36/78)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直肠癌组织中CD10蛋白表达比例与各临床病理指标均无明显相关(P > 0.05)。结直肠癌组织中CD10蛋白表达强度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P > 0.05),而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有无脉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 < 0.05),中晚期结直肠癌CD10蛋白表达强度高于早期肿瘤(P=0.033),周围淋巴结转移阳性的结直肠癌CD10蛋白表达强度高于淋巴结阴性病例(P=0.023),存在脉管受侵犯的结直肠癌CD10蛋白表达强度高于无脉管受侵病例(P=0.004)。结论:CD10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表达强度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有无脉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可能有促进结直肠癌发展和浸润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病(IBD)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8例IBD患者(IBD组)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120例非IBD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IBD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BD的危险因素。结果 IBD组患者均有腹痛,67例伴有便血,39例伴有腹泻。在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75例IBD患者中,病变部位为左半结肠72例(96.0%),右半结肠3例(4.0%)。IBD组年龄≥60岁、吸烟、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近期手术史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近期手术史为IB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IBD早期症状不典型,主要表现为腹痛、血便、腹泻,病变多位于左半结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近期手术史为IB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6.
107.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柳州市MSM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HIV非职业暴露后预防(nPEP)效果。方法 搭建社会组织-CDC/医院-药店(“三位一体”)的服务合作模式,通过社区宣传倡导,现场招募研究对象。收集入组研究满28 d参加者的基本信息、药物使用情况和随访检测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进行分析。结果 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共有213名男男性行为者咨询暴露后预防用药,其中159人符合预防用药标准,接受服药154人。入组研究满28 d的132人,其中连续服药满28 d的118人、未服药满28 d的10人、因失访无法证实是否完成服药的4人。服药满28 d的服务对象中,94.1%(111/118)于暴露后4~6周接受了HIV随访检测,75.4%(89/118)于暴露后3个月接受了HIV随访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在“三位一体”模式下,发生HIV非职业暴露后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预防可以降低HIV感染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HIV新发感染数。  相似文献   
108.
109.
110.
目的探析层级护理干预对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医院感染控制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6月东莞市凤岗医院ICU收治的90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层级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的感染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导管感染率、呼吸道感染率、泌尿系统感染率及其他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护理、专业技能、服务态度、病房管理方面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ICU患者实施层级护理干预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且获得了患者的接受与认可,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