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14篇
  免费   439篇
  国内免费   341篇
耳鼻咽喉   86篇
儿科学   268篇
妇产科学   115篇
基础医学   366篇
口腔科学   218篇
临床医学   2208篇
内科学   699篇
皮肤病学   64篇
神经病学   128篇
特种医学   257篇
外国民族医学   40篇
外科学   385篇
综合类   3397篇
预防医学   1499篇
眼科学   168篇
药学   1170篇
  9篇
中国医学   1360篇
肿瘤学   25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204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174篇
  2015年   191篇
  2014年   588篇
  2013年   426篇
  2012年   484篇
  2011年   498篇
  2010年   519篇
  2009年   567篇
  2008年   499篇
  2007年   675篇
  2006年   703篇
  2005年   829篇
  2004年   626篇
  2003年   503篇
  2002年   332篇
  2001年   435篇
  2000年   443篇
  1999年   412篇
  1998年   416篇
  1997年   356篇
  1996年   328篇
  1995年   303篇
  1994年   251篇
  1993年   183篇
  1992年   155篇
  1991年   155篇
  1990年   127篇
  1989年   112篇
  1988年   64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46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42篇
  1983年   41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6篇
  1965年   7篇
  1963年   6篇
  1960年   6篇
  195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研究口腔溃疡豚鼠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方法:用90%苯酚溶液灼烧豚鼠左侧面颊,造成口腔溃疡模型,观察豚鼠口腔溃疡模型的溃疡面积、溃疡程度及溃疡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血清中GSH-PX活性。结果:用苯酚溶液造豚鼠口腔溃疡模型成功,d1~d5,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口腔溃疡程度显著,血清中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1)。口腔溃疡豚鼠随着时间的变化溃疡面积逐渐缩小,血清中GSH-PX活性逐渐增强。结论:血清中GSH-PX对口腔溃疡的自愈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cute fatty liver of pregnancy,AFLP)的临床诊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16例AFLP临床资料。结果16例发病孕周30+5~40+2(35.2±2.7)周,经保肝、补充凝血因子、手术等综合治疗,14例好转出院,2例出院后死亡,在我院分娩新生儿14例,死亡1例。结论早期诊断、及时终止妊娠、多学科合作、综合治疗是改善孕产妇及新生儿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3.
回顾分析8例以肺部感染为首发症状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utoantibodyassociated vasculitides,ANCA-AAV)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以肺部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ANCA-AAV的临床特征与诊治方法。8例中6例患者接受甲泼尼龙1 mg/(kg·d)治疗4~6周,病情控制后改为泼尼松,逐渐减量,其中3例同时接受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2 mg/(kg·d)口服1年;1例加用雷公藤1 mg/(kg·d)治疗3个月;2例因出现肾功能衰竭病死,未用糖皮质激素治疗。8例患者中,除2例因肾功能衰竭死亡外,1例因呼吸功能衰竭死亡,5例患者经治疗后咳嗽、咳痰、贫血、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明显好转,体温恢复正常。因此,对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抗感染等疗效不佳的患者应尽早行ANCA检测。糖皮质激素治疗能改善ANCA-AAV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4.
目的:通过矩阵管理模式配合多媒体教学进行公众急救技能培训,发现高质量培训方法,提高意外现场获得救助人次及急救成功率。方法按居委会分9个培训区,共2000人。采用矩阵式管理结构—纵向的职能领导系统(卫生服务中心行政结构)和横向的项目系统(医生、护士、居委会、多媒体技术员、红十字救护员)相结合模式:在行政框架下,相应成员负责专项任务,如安排时间、多媒体播放、示范操作、角色扮演、考核等。采集培训前后各24个月辖区内意外发生、获得救助及急救成功人数,观察矩阵管理的培训效果。结果与传统方法比较,居民急救技能掌握的时间更长,获得现场救助人次以及成功率显著提高。结论矩阵管理模式能提高培训质量,降低成本,更多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5.
薏苡种质资源的SRAP分子标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25个薏苡种质资源进行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研究。方法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的薏苡叶片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优化的SRAP-PCR反应体系,从88对引物中筛选出6对理想的引物组合,对25个薏苡种质资源进行SRAP-PCR扩增。结果获得66条清晰可重复的多态性条带,多态率达93%,根据SRAP扩增结果,运用NTSYPC2.1分析软件计算各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结果表明这些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8~0.82。结论聚类结果发现,25个薏苡居群可分为4个类群。  相似文献   
106.
该文归纳出中药"显效理论",即中药通过"众多显效形式(显效型)的单靶点叠加作用、多靶点协同作用及毒性分散效应"发挥药效并削弱自身毒性。一味中药可含有约1 000种成分,一种成分口服进入体内后又可产生约100种代谢产物。无数化学成分及其无数体内代谢产物中的众多显效形式可共同发挥"集团军式作用"。在药物分子少、靶点分子多的情况下,中药不同种的显效型分子可相继与靶点分子结合,发生叠加作用,当"靶点充分占位"时药效始启动。既有浓度上的叠加作用又有时间段先后的叠加作用,这使得药效得以持久。显效型呈现药效叠加和毒性分散,源于不同显效形式分子结构之间药效基团相同而毒性基团不完全相同。"毒性分散效应"适于对无毒中药而不适于对有毒中药的解释。显效理论揭示中药可以众多化学成分及众多代谢产物参与发挥药效过程,包括叠加作用、协同作用及毒性分散效应,可有助于阐释和弘扬中药特色优势。今后需研究/确证的问题: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是怎样构成的?多数中药为什么毒性小?体现中药特色优势的中药"显效理论"如何在新药研发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7.
针对麻黄中酚类成分建立HPLC特征图谱,寻找其中指标成分,并对其在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草质茎中的分布及含量规律进行分析。利用HPLC-DAD建立酚类成分特征图谱,采用YMC-Pack ODS-A(4.6 mm×250 mm, 5 μm)色谱柱,以0.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40℃,检测波长330, 350 nm。对46批次法定基源麻黄自采样品进行测定,所得图谱可实现基源间有效区分。结合主成分分析、峰面积分布分析,细致探讨图谱中12个主要成分峰对3种法定基源麻黄特征及差异的贡献:其中,10, 11, 12号峰峰面积在木贼麻黄中显著高于另两基源,利用其总峰面积值(木贼麻黄中高于146 mAU),可实现木贼麻黄与另两基源的有效区分;1号峰峰面积在草麻黄、4号峰峰面积在中麻黄中显著高于其他法定基源,分别为两基源麻黄中重要的差异成分峰;8,9号峰为3种基源麻黄中的共有特征成分峰;其余各峰在不同基源麻黄中的分布存在不同程度差异,辅助上述成分,实现3种法定基源麻黄的有效区分。进一步利用上述色谱条件,首次测定了法定基源麻黄中异牡荆素-2"-O-α-L-鼠李糖苷(1)、牡荆素(2)、茶花粉黄酮B(5)、草棉黄素-7-O-β-D-葡萄糖苷(6)4种指标成分的含量,在检测范围内线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8%~102.5%。所测样品中4种成分的含量范围分别为trace~1.55(1),trace~0.160(2),trace~0.284(5),trace~0.620(6) mg·g-1,且不同基源麻黄中,各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其中,1在草麻黄中质量分数(0.670±0.88) mg·g-1显著高于另两基源麻黄(除Ei-060630-2-2外低于0.16 mg·g-1); 6 在木贼麻黄中平均含量水平(0.260±0.039 2) mg·g-1达草麻黄(0.120±0.270) mg·g-1与中麻黄(0.136±0.485) mg·g-1中的2倍,此二成分对法定基源麻黄间区分有重要贡献。所建酚类成分HPLC特征图谱与含量测定方法较为简便、准确,选定指标成分为区分麻黄基源、完善药材质量标准,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8.
该研究通过观察通心络胶囊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KK/Upj-Ay小鼠坐骨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试探讨其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机制.实验以KK/Upj-Ay小鼠为DPN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通心络低、中、高剂量组(1,2,4g·kg-1),另设C57BL/6小鼠为对照组.灌胃给药12周,测定热痛觉阈值、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坐骨神经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相关抗原2(Bcl-2)、白血病/淋巴瘤相关抗原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mRNA和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坐骨神经p38MAPK,p-p38MAPK蛋白水平.研究发现通心络胶囊能不同程度的升高痛觉阈值,增加MNCV和SNCV;通心络胶囊能降低坐骨神经细胞凋亡率;降低Bax和Caspase-3的表达,升高Bcl-2表达;通心络胶囊能降低p-p38 MAPK蛋白水平.结果表明通心络胶囊能够通过抑制p38MAPK磷酸化抑制DPN小鼠细胞凋亡,从而发挥糖尿病周围神经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9.
建立辽细辛中2个主要的直链酰胺成分十二碳四烯酰胺A与十二碳四烯酰胺B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并测定其在42份辽细辛(37份不同年份收集的北细辛及5份汉城细辛)中的含量。利用HPLC-IT-TOF-MS/MS技术结合对照品鉴定北细辛甲醇提取液中的十二碳四烯酰胺A与B;对2种成分的含量测定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UPLC-PDA),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为纯水-乙腈,梯度洗脱,柱温45℃,检测波长254 nm。结果表明,HPLC-IT-TOF-MS/MS鉴别细辛中十二碳四烯酰胺A、B的准分子离子[M+H]+为m/z 248.20;2种成分在UPLC-PDA上分离度良好,在检测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90%和99.86%。在所测定辽细辛样品中,十二碳四烯酰胺A的含量为0.11~3.89 mg·g-1,十二碳四烯酰胺B为0.24~6.65 mg·g-1。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十二碳四烯酰胺A与十二碳四烯酰胺B的含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与2013年收集样品相比,2002~2003年收集样品中两者的平均含量分别降低34%和36%;这2种成分在汉城细辛中的平均含量[十二碳四烯酰胺A:(0.78±0.52)mg·g-1;十二碳四烯酰胺B:(1.69±0.83)mg·g-1]均显著低于北细辛[十二碳四烯酰胺A:(1.59±0.75)mg·g-1;十二碳四烯酰胺B:(2.90±1.17)mg·g-1](P<0.05);辽细辛地上部分十二碳四烯酰胺A的含量为0.11~0.33 mg·g-1,十二碳四烯酰胺B含量为0.24~0.60 mg·g-1,两者的含量均明显低于同一植株的地下部分(分别为0.73~3.89,2.11~6.24 mg·g-1)。本方法快速简便、结果准确,对2种直链酰胺类成分可达到良好的分离并满足含量测定的要求,可用于辽细辛药材中这2种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为辽细辛药材质量控制方法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0.
不同术式治疗小度数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于小度数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4年2月在我院就诊、符合小度数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诊断的患者158例,根据所行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三组。其中单眼外直肌后徙术组44例,单眼内直肌缩短术组63例,单眼少量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组51例。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眼位及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三种手术方式术后远期正位率的比较:单眼少量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组,术后正位率优于单眼外直肌后徙组,χ~2=15.58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于单眼内直肌缩短术组,χ~2=13.06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比较:单眼少量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组,术后视功能恢复优于单眼外直肌后徙组,χ~2=9.633,P=0.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优于单眼内直肌缩短术组,χ~2=10.270,P=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小度数集合不足型外斜视的患者手术宜选择单眼少量外直肌退后联合内直肌缩短,有助于改善集合功能,稳定眼位。可以作为治疗小度数集合不足型外斜视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