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38篇
  免费   1980篇
  国内免费   1273篇
耳鼻咽喉   221篇
儿科学   285篇
妇产科学   417篇
基础医学   1484篇
口腔科学   537篇
临床医学   4735篇
内科学   2860篇
皮肤病学   449篇
神经病学   724篇
特种医学   131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8篇
外科学   2749篇
综合类   11090篇
预防医学   4163篇
眼科学   350篇
药学   4531篇
  22篇
中国医学   4864篇
肿瘤学   977篇
  2024年   137篇
  2023年   543篇
  2022年   618篇
  2021年   560篇
  2020年   651篇
  2019年   785篇
  2018年   825篇
  2017年   547篇
  2016年   672篇
  2015年   707篇
  2014年   1964篇
  2013年   1499篇
  2012年   1639篇
  2011年   1939篇
  2010年   1905篇
  2009年   1822篇
  2008年   1651篇
  2007年   1751篇
  2006年   1757篇
  2005年   1913篇
  2004年   1736篇
  2003年   1585篇
  2002年   1264篇
  2001年   1335篇
  2000年   1280篇
  1999年   1226篇
  1998年   1032篇
  1997年   1092篇
  1996年   1038篇
  1995年   1003篇
  1994年   867篇
  1993年   671篇
  1992年   610篇
  1991年   566篇
  1990年   502篇
  1989年   397篇
  1988年   237篇
  1987年   211篇
  1986年   162篇
  1985年   204篇
  1984年   189篇
  1983年   149篇
  1982年   127篇
  1981年   102篇
  1980年   78篇
  1979年   56篇
  1978年   37篇
  1965年   15篇
  1964年   14篇
  1959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理念,对甘草从化学成分有效性和可测性的角度进行Q-marker的初步预测。方法基于文献整合及数据分析对甘草Q-marker的来源范围进行筛选,通过网络药理学进行成分有效性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4个产地15批甘草药材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运用模式识别方法筛选出造成组间差异的主要标志性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结果进一步确定甘草的Q-marker。结果文献研究确定黄酮类和三萜类成分为甘草Q-marker的主要来源范围;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甘草苷、甘草酸等成分在"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中具有高连接度,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建立15批甘草样品的指纹图谱,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明确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等5个成分为主要标志性成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4个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间成分含量具显著差异,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可作为甘草Q-marker。结论以黄酮类和三萜类成分作为甘草Q-marker的来源范围,通过网络药理学(有效性)结合多产地甘草药材定性定量(可测性)研究最终确定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酸和甘草次酸4个成分可作为甘草潜在Q-marker科学合理,为甘草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2.
正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黄斑水肿(ME)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眼底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威胁患者视功能健康的主要因素[1]。DR、ME 患病率及致盲率随着其病程增加而提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ME 既可发生在DR 非增殖期,也可发生在DR 增殖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的眼底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或硬性渗出,常引起中心视力障碍。郑燕林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眼科工作三十余年,多年来一直致力于DR、DME 方面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郑教授在诊治DR、DME 过程中适时运用现代医学理论及技术手段,辅助中医药治疗,扬长避短,能为患者提供适宜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医师学习。本文从DME 发病机制、病因病机出发,总结郑燕林教授应用温阳利水法治疗久治不愈或顽固性DME 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3.
104.
目的:制备降糖藏药康珠甘露总黄酮(ZYZH)口服固体前体脂质体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山梨醇载体沉积法ZYZH前体脂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法,优化ZYZH前体脂质体处方及制备方法及工艺,考察ZYZH前体脂质体的形态、粒径分布、Zeta电位及稳定性。结果:ZYZH前体脂质体的最优处方如下:药脂比1∶10,磷脂胆固醇比5∶1,制备温度为40℃;所形成的前体脂质体外观饱满、致密,复水后粒径为(442.5±3.5) nm(PDI=0.177),Zeta电位值为(-47.2±3.4)mV,包封率为(67.5±0.1),贮存期间(30 d)稳定性较好。结论:山梨醇载体沉积法制备的ZYZH前体脂质体工艺简单、包封率高、稳定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可为后期制剂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5.
《中国药典》对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控制的最终目标是"明真伪,辨优劣",这2个目标是通过基源、性状、鉴别、含有量测定等所有项目检测结果的综合评定实现的。本文对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中药材及饮片与含有量测定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发现诸多问题,如有三分之一无该项目、许多所需标准物质有重复等。因此,现阶段对成分复杂的中药材、饮片、中成药需要采用源头控制、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了解首发与复发脑卒中患者的疾病体验,探讨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感知的特征及变化。 方法 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9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首发、首次复发和多次复发脑卒中患者的疾病体验和复发风险感知各有特征。首发脑卒中患者:可识别异常但缺乏专业信息渠道,主动就诊意识强并感知及时就诊益处大,预后态度过于乐观易忽略复发风险;首次复发脑卒中患者:复发警示症状感知水平有待提高,感知复发严重且能自觉反思,复发担忧、疾病控制无力感与无用感交织;多次复发脑卒中患者:社会参与能力明显下降,质疑行为改变益处,积极或消极接受复发且生死观话题突出。 结论 首发与复发脑卒中患者的疾病体验和复发风险感知水平不同,普遍存在复发风险意识不足的现象,建议根据发作次数设计分类健康指导方案,关注复发风险并实施风险沟通教育,提高脑卒中患者疾病认识和复发风险感知水平。  相似文献   
107.
108.
目的 探讨影响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病人经皮内镜下清创(PEN)治疗失败的风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急性胰腺炎中心诊治的56例IPN病人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开放手术以及死亡的结局,分为PEN成功组(42例)与PEN失败组(14例)。观察比较两组病人入院临床特征、清创操作步骤及预后,并对影响PEN失败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PEN总体成功率为75.0%。与PEN成功组相比,PEN失败组入院时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 Ⅱ)评分、序贯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持续器官功能衰竭比例、使用机械通气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的病人比例均更高(P均<0.05);但PEN失败组的IPN诊断距发病病程、首次PEN距发病病程均更短(P<0.05),增强CT影像学特征中边界清晰和气泡征的病人比例更低(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IPN诊断距发病病程、首次PEN距发病病程、首次PEN距发病病程,边界清晰和气泡征的增强CT影像学征象与PEN失败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OFA评分高是PEN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IPN诊断距发病病程、首次PEN距发病病程、增强CT影像学表现为即边界清晰和气泡征是PEN失败的危险因素,高SOFA评分是PEN失败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9.
糖脂代谢对维持细胞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平衡至关重要,糖脂代谢中很多关键分子需要通过转运囊泡运送到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Golgi)等细胞器进行折叠、剪切、再加工,才能在相应位置发挥生理活性.作为目前研究较清楚的包被囊泡,外被体蛋白(Coated protein,COP)囊泡主要介导顺面高尔基体(Cis-Golgi apparatus,cis-Golgi)与内质网之间的转运,与糖脂代谢中关键分子的成熟和输送密切相关,可能成为肥胖、脂肪肝及2型糖尿病等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潜在药物靶点.本文综述了COP囊泡转运和调控糖脂代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0.
杜庆玲  潘恩僦  余飞  李伯休  林新平 《口腔医学》2021,41(12):1134-1137
无托槽隐形矫治凭借美观、舒适等优点,受到众多医生和患者的青睐。因矫治力加载的特殊性,其临床适应症较窄,如何实现牙齿整体移动成为拓宽适应症的重要一环。但目前关于整体移动的研究缺乏系统整理,本文将对整体移动生物力学基础、控根附件种类、控根附件优化措施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以期为临床上无托槽隐形矫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