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梳理慢性肾衰竭古籍文献的证治方药,同时对古籍研究方法进行初步探索。方法:通过初定中医病名,对条文进行分类,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与慢性肾衰竭相关度较高的条文进行归纳总结,对慢性肾衰竭证治方药进行梳理。结果:慢性肾衰竭古代治则以补益肾元,调治五脏;辨阴阳气血虚实为主。治法主要有通腑泄浊法,泄肺生水,燥脾升精,温膀胱化气或滋膀胱泄热法和苦寒复咸寒法。治疗方药中通腑泄浊方药和滋肾类方药较多。结论:慢性肾衰竭古代方药仍有大部分未在临床应用或研究,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优势有待进一步挖掘,古籍研究的方法仍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评价中药结肠洗液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血肠源性尿毒素的清除作用和安全性,为进一步优化CRF中医综合疗法的方案提供基础。方法 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设计方法,将96例2010年3—12月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住院CRF患者按照其意愿分为灌肠治疗组(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按照CRF非透析期临床治疗方案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结肠洗液灌肠治疗,每天1次,疗程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清肠源性尿毒素水平[硫酸吲哚酚(IS)、BUN、UA]及SCr水平,监测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评价该疗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最终完成观察研究84例,治疗组48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治疗后SCr、BUN、IS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IS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疲倦乏力、腰膝酸软、大便干结以及水肿比例均降低 (P<0.05, P<0.01),治疗组治疗后纳差呕恶比例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在灌肠治疗期间均能保持每日排便1次以上,以软烂便为主。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中药结肠洗液联合基础疗法治疗CRF可使血清肠源性尿毒素(IS、BUN)水平在短期内降低。  相似文献   
103.
根据古籍文献中有关"四时"的理论,并结合有关现代文献,将中医"四时"理论运用于慢病管理实践之中。认为慢病管理中运用"四时"理论的关键在于:根据人体四时生理变化规律作息及调理饮食,根据人体四时常见病理特点趋利避害,并顺应四时特点调整用药。在慢性疾病治疗管理过程中合理运用四时理论,为慢性疾病管理提供新方法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4.
中医药治疗内科病毒性热病有着丰富的临床实践和较好的疗效,但目前兼从痰瘀痹论治的报道不多。本文根据既往从师体会,首次较全面、客观阐述和披露了邓铁涛教授治疗内科病毒性热病兼从痰瘀痹论治的学术思想,并作了初步的探讨,对治疗内科病毒性疾病有一定的前瞻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对2002~2006年国内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的文献进行系统性评价.方法:检索、筛选得出文献222篇并制定量表进行系统性评价.结果:(1)方法学方面:206篇(92.7%)文献没有具体随机方法设计的描述:217篇(97.7%)没有提及盲法设计;仅4篇(1.8%)分析了退出、失访及脱落病例:91篇(41.0%)未能事先确定疗效指标的统计分析方法;仅有12篇(5.4%)能完全以疗效指标的统计结果为依据推断结论,22篇(10.0%)能结合样本的代表性进行推广性的结果讨论.(2)专业研究方面:研究对象的选择上,仅有58篇(26.1%)文献设立了中医辨病辨证标准.133篇(59.9%)未设立纳入标准,159篇(71.6 %)未设立排除标准;在治疗措施上,固定处方的有172篇(77.5%),固定剂量的有135篇(60.8%);疗效判定指标设计上,有116篇(52.3%)只采用自拟标准,49篇(22.1%)未能明确区分主要终点指标和次要终点指标:不良事件的描述上,有197篇(88.7%)未提及.结论:所纳入文献不论从方法学方面还是专业研究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影响了结果的可靠性.只有提高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水平,才能提高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文献的质量,更好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证型的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分期、营养状态的关系,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2006年《慢性肾衰竭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对126例CKD不同分期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同时通过主观综合营养评估法(SGA)、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围(AC)、上臂肌围(AMC)的测量评估患者营养状态,运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虚证方面,各证型分布情况为脾肾气虚60例(47.6%)、气阴两虚33例(26.2%)、肝肾阴虚14例(11.1%)、脾肾阳虚12例(9.5%)、阴阳俱虚7例(5.6%),随着CKD分期的进展,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的比例有减少的趋势,阴阳俱虚证的比例呈增加的趋势。标实证方面,各证型分布情况为无标证56例(44.4%),湿热证31例(24.6%)、湿浊证25例(19.8%)、血瘀证12例(9.5%)、热毒证2例(1.6%),随着CKD分期的进展,无标证的比例逐渐减少,血瘀证比例逐渐增多,湿浊证、湿热证比例也有增多的趋势。结合营养状态分析,阴阳俱虚证患者的TSF、AC最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MC也最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GA评分B级患者的比例最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SGA评分为B级的比例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FS、AC、AMC最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D患者证型分布有一定规律可循,与CKD分期的进展可能相关,且与营养状态指标有一定相关性,阴阳俱虚证、血瘀证营养状态可能最差。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观察四子散热敷疗法在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应用效果,并探讨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6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一般治疗组和四子散组,比较两组的胃肠道症状评分,并比较四子散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四子散组胃肠功能紊乱的缓解率为96.7%,一般治疗组为53.3%。四子散组患者的大部分胃肠道症状能够得到改善(P<0.05),且生活质量有所提高(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四子散热敷腹部有助于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胃肠功能紊乱,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壮肾固精方治疗IgA肾病的作用机制,为后续相关实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和TCMID数据库获得壮肾固精方的有效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OMIM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及PharmGkb数据库获得IgA肾病的相关基因,取交集后得到壮肾固精方和IgA肾病的核心基因。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靶标蛋白质间互作(PPI)网络,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有效成分-靶基因网络并进行拓扑分析。最后,应用R语言将共有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共获得壮肾固精方的有效成分57种、1 213个IgA肾病相关基因。有效成分-靶基因网络拓扑分析得到度值前5位的有效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黄芩素、刺芒柄花素,度值前5位的靶点为PTGS2、PTGS1、PRSS1、DPP4、ESR1。GO分析显示生物学进程主要与氧化应激相关;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壮肾固精方治疗IgA肾病可能与核因子KappaB(NF-κB)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7(IL-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有关。【结论】壮肾固精方可能主要通过调控细胞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过程发挥治疗IgA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9.
当前中医的医疗规范从总的来说,是一种传统的医疗模式,其特点就是辩证论治,即针对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施以不同的方药。这种传统的规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实用性。但这种规范是以古代农业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古代的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形成的。因此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上辨证的“证”是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缺乏具体的、客观的标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在膜性肾病不同证型之间的病理差异以及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根据10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由中医师进行辨证分型,再由患者填写"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表"确立体质,收集实验室指标、肾脏病理等资料,分析102例肾病患者的中医体质、证型与病理资料和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102例患者共5种证型,其中肺肾气虚、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例数(共4例)较少故未纳入比较,患者中未见气郁质、禀赋质和瘀血质。肾脏病理分期采用Glassock标准,Ⅱ期膜性肾病中气虚质脾肾气虚型占比最低,其次是平和质,夹湿体质(包含痰湿质和湿热质)脾肾气虚型最多(P0.05)。临床指标方面:夹湿体质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体质指数(BMI)显著高于平和质与气虚质脾肾气虚型患者(P0.01)。夹湿体质脾肾气虚型患者血肌酐最高,其次是平和质脾肾气虚型,气虚质脾肾气虚型血肌酐最低(P0.05);阳虚质脾肾阳虚型血肌酐明显低于夹湿质脾肾气虚型患者(P0.05)。平和质脾肾气虚型甘油三酯显著高于阳虚质脾肾阳虚型(P0.01)。夹湿体质脾肾气虚型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低于阳虚质脾肾阳虚型(P0.05)和平和质脾肾气虚型患者(P0.05)。24 h尿蛋白检测显示夹湿体质脾肾气虚型患者最高,其次是平和质脾肾气虚型,气虚质脾肾气虚型和阳虚质脾肾阳虚型最低(P0.05)。免疫指标:阳虚质脾肾阳虚型免疫球蛋白G(Ig G)高于夹湿体质脾肾气虚型(P0.05),血沉(ESR)显著高于平和质脾肾气虚型(P0.01)。结论:体质与证型差异较大的患者临床病理结果相对较重,提示膜性肾病患者的体质、证型与病理积分及临床指标显著相关,即使辨证属证型较重的患者(脾肾阳虚型),因体质不同,临床和病理表现也呈现出差异性,因此同一证型、不同体质患者的预防和治疗应该有所差异。中医体质辨识结合临床辨证对膜性肾脏病理的预测,诊断和治疗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