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9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12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01.
本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和PCR方法对575例不同临床类型肝炎患血清进行Pre-S1抗原、HBV标志和HBV-DNA的检测,以探讨Pre-S1抗原在临床诊断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2.
任军  张燕军  范黎  葛乐  刘文超  盛蓉  潘伯荣 《医学争鸣》2003,24(17):1610-1611
目的:评价依西美坦片治疗绝经后复发或(和)转移性乳癌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和对血清雌二醇(E2)水平的抑制.方法:采用开放、非对照方法,对19例复发或转移乳腺癌患,每日口服依西美坦25mg,连续4wk为1周期.结果:全部19例患,1例全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10例病情稳定(SD),5例病情进展(PD),总有效率4/19.血清E水平监测:3/19有效,2/19无效,14/19治疗前低于检测极限,治疗后没有升高,不良反应集中在口干、胃部不适、恶心、乏力、面部潮热和头痛,但可以耐受,结论:依西美坦片对绝经后妇女复发转移性乳癌明确有效,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3.
104.
目的:探讨负载肺癌干细胞膜微粒的 DC -CIK 细胞对 EGFR -TKI 耐药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对肺癌干细胞凋亡的影响机制。方法:无血清悬浮细胞培养法富集 EGFR -TKI 耐药肺癌细胞 A549、H292干细胞样细胞,RT -PCR 检测干细胞标志物,裸鼠成瘤实验鉴定致瘤性。超滤和差速离心法获取肺癌干细胞膜微粒。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共孵育组和常规培养组 DC 成熟标志 CD86和 CD83,测定两组 DC -CIK 细胞表型CD3+、CD3+CD8+、CD3+CD56+、CD3+CD4+;形态观察及 MTT 法分别测定不同效靶比两组 DC -CIK 对A549、H292的杀伤效应;ELISA 法分别检测两组 DC -CIK 上清中 IL -2、IFN -γ、TNF -α分泌水平;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两组 DC -CIK 对肺癌干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富集培养获得的 EGFR -TKI 耐药肺癌干细胞样细胞高表达干细胞标志物 Sox2和 Oct4,并具较强裸鼠致瘤性。负载膜微粒的 DC 成熟标志 CD86和 CD83较常规 DC 表达显著升高;负载膜微粒的 DC -CIK 较常规 DC -CIK 细胞表型 CD3+、CD3+CD8+、CD3+CD56+、CD3+CD4+升高,对 EGFR -TKI 耐药肺癌细胞杀伤效应高于常规 DC -CIK,并具有显著提高的靶向趋向性;负载膜微粒的 DC -CIK 分泌因子对 EGFR -TKI 耐药肺癌干细胞样细胞凋亡的影响与常规 DC -CIK 不同。结论:与常规培养 DC -CIK 相比,负载膜微粒的 DC -CIK 活性提高,对 EGFR -TKI 耐药肺癌细胞的体外特异靶向杀伤效应显著提高。细胞分泌因子可显著上调耐药肺癌干细胞的细胞凋亡率。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负载结直肠癌干细胞膜微粒(membrane microparticles,MMPs)DC-CIK与西妥昔单抗(Cetuximab,C225)对EGFR靶向药耐药结直肠癌细胞的靶向协同杀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PCR法检测结直肠癌SW480、SW620、HCT1 16株细胞k-RAS突变状态,无血清悬浮细胞培养法富集SW480、HCT116肿瘤干细胞,RT-PCR检测干细胞标志物Sox-2和Oct-4.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DC与CIK,将结直肠癌干细胞MMPs负载DC后再与CIK共孵育.形态观察及MTT法分别检测DC-CIK/CTL细胞及其培养上清、C225单独和合并处理对SW480、SW620、HCT116及其干细胞的杀伤效应;RT-PCR检测DC-CIK/CTL细胞培养上清、C225单独和合并作用对SW480、SW620、HCT116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和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E-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基因的表达,划痕实验测定DC-CIK/CTL细胞培养上清、C225单独及联合作用对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行为影响.结果:SW480、SW620和HCT116细胞均为k-RAS突变型;富集培养获得的结直肠癌干细胞样细胞高表达Sox-2和Oct-4 mRNA.MMPs负载DC-CIK/CTL细胞及其分泌上清与C225对结直肠癌细胞的抑制有协同作用.C225与MMPs负载DC-CIK/CTL上清联合组相对于两者单独作用组能提高Fas与E-钙黏蛋白基因的表达;联合组的迁移率比两者单独作用组小.结论:负载结直肠癌干细胞MMPs的DC-CIK/CTL细胞对EGFR靶向药耐药结直肠癌细胞有体外特异靶向杀伤效应,且与C225显著协同,其发生机制与逆转细胞EMT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调查我院3年来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趋势,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年11月—2007年9月全院门诊住院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出来的病原菌及药敏分析,采用黑马生物鉴定系统进行。结果共分离病原菌1 630株,革兰阳性球菌515株(31.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65.1%和79.3%,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革兰阴性杆菌1 106株,以大肠埃希菌(27.8%),铜绿假单胞菌(19.1%),肺炎克雷伯菌(10.3%),溶血不动杆菌(9.1%)为主。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最低,其次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棒酸,呋喃妥因,阿米卡星,头孢吡肟,但对部分抗菌药物产生多重耐药。结论医院内病原菌的分布有扩展的趋势且耐药率有上升的趋势,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合理化使用抗菌药物的培训,加强细菌耐药的监测,加强对临床用药的督导,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设计合成一系列靛红衍生物,研究其对醛糖还原酶的抑制活性和选择性。方法 以5-溴靛红为起始原料合成5′-溴螺[[1,3]二氧戊环-2,3′-吲哚啉]-2′-酮的三环骨架,然后经N烷基化反应、Suzuki或Heck偶联、水解合成了目标化合物。测定目标化合物对醛糖还原酶的抑制活性和选择性,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软件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合物与醛糖还原酶活性位点的相互作用模式。结果 设计合成了14个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与MS谱确证。化合物6a~6g,8a~8f对醛糖还原酶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和选择性。其中,化合物8d的活性最强,IC50为0.090μmol·L-1,与阳性对照药依帕司他相当。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化合物7、6b、8a和8d能与醛糖还原酶的活性位点较好结合。结论 构效关系和分子对接研究表明三环结构上N-1位的羧酸基团与C-5侧链上的苯乙烯结构是提高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的关键。甲氧基或者酚羟基的引入可显著改善化合物对醛糖还原酶的抑制活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Notch配体δ-1在红系造血细胞分化过程中对可溶性IL-6受体(sIL-6R)生物效应的影响。方法 用CD34免疫磁珠和FACS Vantage流式细胞仪筛选脐血单个核细胞中的CD34^+CD38^-细胞;将CD34^+CD38^-细胞用含SCF、Flt3L、TPO和IL-3四种生长因子组合(4GFs)的培养基培养7d,然后用CD36免疫磁珠分离CD36^+红系祖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L-6R和血型糖蛋白(GPA)的表达,并分选CD36^+GPA—IL-6R^+和CD36^+GPA—IL-6R^-细胞,将这两种表型的细胞分别进行集落分析;将CD36^+GPA—IL-6R^-细胞用含有4GFs、4GFs+IL-6或4GFs+IL-6/sIL-6R融合蛋白(FP6)培养基并在加与不加Notch配体δ-1的情况下培养14d,并对CD36^+GPA^high成熟红细胞进行计数。结果 CD36^+GPA^+细胞中IL-6R^-细胞占95%;CD36^+GPA^-细胞可分为IL-6R^+和IL-6R^-两部分,分别占46%和54%;IL-6R^+细胞形成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数为2.1±1.8,IL-6R^-细胞形成的红系祖细胞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数为58.2±18.1,明显高于IL-6R^+细胞形成的CFU—GM数(P〈0.05);在含有FP6的培养体系中,CD36^+GPA^high细胞计数为(1.400±0.180)×10^6;在含FP6和Notch配体δ-1的培养体系中,CD36^+GPA^high细胞计数为(2.460±0.190)×10^6,明显高于单独含有FP6的培养体系(P〈0.05)。结论 Notch配体δ-1可增强IL-6-红系细胞分化过程中sIL-6R所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109.
黄颖  刘文超 《护理研究》2005,19(7):1274-1274
随着肿瘤发病率的逐年增加,肿瘤治疗的于段也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近年来,应用高温治疗肿瘤已取得良好疗效。这是因为肿瘤组织散热慢,使得肿瘤组织的温度高于肿瘤临近正常组织,同时肿瘤细胞对高热敏感,因此高热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无损伤作用,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又一新的肿瘤治疗方法。我科自2004年10月至今采用高频透热辅助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病人11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0.
黄红光  沈建  刘文超 《浙江医学》2013,35(13):1242-1244
目的研究溴酚蓝对大鼠胶质瘤模型的染色作用,为手术精确切除人脑胶质瘤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建立Fischer 344大鼠胶质瘤模型,MRI检查证实。静脉注射不同剂量(30~360mg/kg)溴酚蓝,15min后处死取脑,检查溴酚蓝对脑肿瘤的染色情况;并注射相同剂量(180mg/kg)的溴酚蓝,在不同时间处死取脑,检查溴酚蓝对脑肿瘤的染色情况。对无瘤实验大鼠注射不同剂量溴酚蓝,观察其毒性反应。结果溴酚蓝对大鼠胶质瘤有明显的染色作用,其染色与周围脑组织有清晰的界限,染色时间出现在注射后10min~6h。30d未观察到溴酚蓝的任何毒性反应。结论溴酚蓝在不同时间点能够清晰染色大鼠胶质瘤,有可能作为人脑胶质瘤的术中染色剂来区别肿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