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1.
西宁地区老年人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西宁地区老年人多器官功能衰竭 (MOF)的特点及治疗。方法 :分析 1998年元月至 2 0 0 2年 12月 4年间 30例老年人MOF的特点及治疗 ,与同期的 36例青中年MOF进行比较。结果 :与青中年相比 ,老年人MOF的病死率较高 (P <0 .0 5 ) ,导致MOF的病因 ,老年人主要是严重感染 ,占 70 % ,青中年人仅为 2 5 % ,两者相比差别有显著性 (P <0 .0 0 5 )。青中年MOF主要由严重创伤导致 ,占 4 7.2 % ,老年人仅为 10 % ,(P <0 .0 0 5 ) ;老年人发生脏器衰竭数目 :2个脏器 9例 (30 % )、3个脏器 9例 (30 % )、4个脏器 6例 (2 0 % )、5个以上脏器 6例 (2 0 % ) ,青年人分别为 16例 (4 4.4 % )、12例 (33.3% )、5例 (13.9% )、3例 (8.3% )。结论 :在西宁地区老年人MOF主要由严重感染导致 ,脏器衰竭数目多、病死率高 ,有效的抗感染、早期氧疗是治疗和预防MOF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长期慢性低氧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微血管增生,其目的是增强血液与组织液的有效交换,保证氧输送,这是机体适应低氧环境的一种生理机制。但当机体遭受严重创伤、感染、缺氧等各种应激时,这种微血管增生可能伴有不利的角色,在疾病早期机体可能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随着疾病发展和不恰当的医疗干预,易发生毛细血管渗漏,出现器官及组织水肿,加重病情,此时,机体可能具有特殊的病理生理。本文阐述慢性低氧环境下微血管增生的生理机制,探讨其可能的病理生理临床特征,利于临床治疗的准确实施。  相似文献   
13.
微循环作为循环系统的组成成分,承担着血液分配、物质交换等重要功能,由于微循环的特殊功能,对微循环的研究一直是医学的热点和难点。感染性休克是由各种严重感染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失控的结果,是导致重症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感染性休克时除了用宏观的血流动力学和氧耗量指标来判断休克的严重程度外,更应该认识到微循环参数的重要性。高海拔缺氧环境下,不论是正常人或感染性休克时,微循环可能有其独特的变化特点。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不但应注重原发病,更应改善宏循环和微循环,保证组织器官足够的氧供。积极有效的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目标导向可能是改善微循环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急性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高原特殊低氧环境,在高原(尤其海拔>4000m)易发生急性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如不及时治疗,预后极差。我们在格尔木市人民医院(海拔2820m)对8例急性高原肺水肿进行了血流动力学监测。对象与方法 (1)一般资料:8例急性高原肺水肿符合中华医学会第三次高原医学学术研讨会推荐的诊断标准[1]。其中5例合并高原脑水肿。年龄27~45岁,平均年龄(35±7)岁。均为汉族。发病时海拔高度在4200~4800m,其中7例是由平原地区5d内直接进入海拔4200m以上地区,1例是当地居民。8例均于进入高海拔地区72h内发病。(2)方法:患者经常规处理后均经右侧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15.
胃粘膜pH值监测对判断多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粘膜pH值(pHi)改变在多器官功能损害(MOD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9例危重患者进行pHi测定,并对脏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入1CU12小时内死亡组的pHi值明显低于存活组,至96小时后,死亡组的pHi明显低于开始水平,与存活组有显著性差异;入1CU12小时的pHi<7.32的MOD发生率较高,大于3个以上脏器的pHi明显减低,且病死率较高;与24小时后相比,pHi持续低下组死亡率高达90.9%,pHi持续正常组病死年限低为5%;结论:pHi鉴别在判断MODS的发生及预后中具有重要的预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是以缺氧为主要表现的危重疾病 ,有关该病氧输送变化的研究 ,国内外已有诸多报道 ,但在高海拔地区尚无类似报道 ,本文旨在通过对其氧动力学的监测 ,充分了解高海拔地区ARDS患者氧输送的变化规律 ,为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理论依据。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 0例患者均为外科系列创伤及感染所致的ARDS患者 ,其中男性 14例 ,女性 6例 ,年龄 17~ 6 4岁 ,A PACHEI评分平均分值为 2 1分。1 2 诊断 根据 1992年美国和欧洲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专题会议制定的标准 :①急性起病 ,病原明确 ;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重型高原病的集束化治疗方案.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高原肺水肿(HAPE)、高原脑水肿(HACE)确诊病例20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集束化方案治疗组(125例)和一般疗法治疗对照组(78例).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极重型患者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并对其进行加强监测和治疗(即集束化治疗方案);伴有呼吸衰竭、严重低氧血症的患者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包括有创和无创);伴有循环不稳定者给予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伴有肾功能不全/衰竭的患者可给予利尿及血液透析治疗;同时预防消化道出血和纠正凝血功能紊乱.按照HAPE和HACE的分期和分型,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组的住院时间、总治愈率、总病死率及不同分型患者的病死率.结果 集束化方案治疗组的平均住院时间(d:5.28±3.17)较一般疗法治疗对照组(6.94±4.05)缩短了1.66d(P<0.05);总治愈率提高了7.06%(96.80%比89.74%,P<0.05);重型和极重型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下降了5.59%和31.15%,总病死率较一般疗法治疗对照组明显下降(3.20%比10.26%,P<0.05).结论 高原医学与重症医学紧密结合的集束化治疗方案能有效降低重型和极重型HAPE、HACE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脑出血患者胃粘膜pH值(pHi)及氧输送(DO2)改变与急性应激性胃粘膜病变(ASGL)的关系。方法对7例脑出血患者进行胃粘膜pH、DO2和胃潜血测定。结果成活组4例中,在监测开始时pHi与DO2都在正常范围内,而死亡3例中pHi都明显减低,但DO2减低不明显。随着治疗,死亡组pHi明显下降,与成活组24小时、48小时相比,差异显著(P<001);成活组DO2逐渐下降,而死亡组DO2有增高趋势。有4例病人出现了ASGL,死亡组3例均出现了严重的消化道出血。结论监测pHi对判断组织氧合及预后有重要意义,与DO2结合起来对治疗有具体的指导意义。但因pHi与DO2不完全依赖,在部分病人中,仅以提高DO2为治疗原则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分析青海省人民医院产科2004年-2006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732例,并发多器官功能失常38例,死亡12例,病死率31.6%,2个脏器功能损害者22例,死亡2例,病死率9%;3个脏器损害者7例,死亡率42.9%;5个脏器损害者4例,全部死亡。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2个脏器损害与3个脏器损害者病死率有随损害脏器增多而增高的趋势。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病死率随着损害脏器的增加而增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肺心病急发期氧动力学变化的特征来研究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MODS)的可能机制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例病人行Swan-Ganz导管监测,以热稀释法测定心输出量、计算氧输送(DO2)、氧耗量(V·O2)及氧摄取(O2ext);结果:成活组及死亡组的O2ext均下降,但无明显差异(P>005)。第1天成活组的DO2和V·O2基本在正常范围,二者无相关(γ=0265,P>005),第2~3天时,成活组的DO2和V·O2继续升高,且出现了病理性氧供依赖(γ=0654,P<005),但当DO2超过720ml·min-1·m-2时,V·O2上升缓慢,相关关系消失(γ=01943,P>005),而死亡组无此种变化规律,且DO2与V·O2逐渐下降,与成活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并出现序贯性脏器功能损害。结论:肺心病急发期时O2ext已明显障碍,DO2减低致V·O2下降可能是导致MODS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