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建立急性重症高原病(Acute severe high altitude disease,ASHAD)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自1992年开始研究急性重症高原病的临床治疗方案,于2000年正式确立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并将此方案广泛运用于临床,其中对2000年1月—2002年12月3年间收治于青海省人民医院和格尔木市人民医院的ASHAD确诊患者20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标准化方案治疗组(125例)和一般疗法治疗对照组(78例),按照轻、中、重、极重分期和分型,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组的住院时间、总治愈率及不同分型患者的病死率。结果:标准化方案组的平均住院天数较一般疗法组缩短1.66天[(5.28±3.17)天vs(6.94±4.05)天,P<0.01],总治愈率提高了7.06%(96.80%vs 89.74%,P<0.05),重型及极重型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下降了5.59%和31.15%,总病死率明显下降(3.20%vs10.26%,P<0.01)。结论:该方案对ASHAD根据病情分为四期和四型,即一期(轻型)、二期(中型)、三期(重型)、四期(极重型);并根据不同分期和分型制定治疗方案,极重型者收住ICU治疗,突出重症医学在高原医学中的作用;通过该规范化治疗方案能有效降低重型和极重型ASHAD患者病死率;将该方案广泛运用在青藏铁路建设和玉树地震及灾后重建高原建设人员中,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降低了治疗风险与治疗成本,有效地保障了高原建设人群的健康和生命。  相似文献   
32.
高原肺水肿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监测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们注意到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下的ARDS具有某些特殊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临床表现,而另一个高原特发性疾病高原肺水肿(HAPE)不仅与ARDS有某些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和相似的临床特征.有时还可继发ARDS。作者在格尔木市人民医院(海拔2820m)对8例HAPE继发的ARDS进行了血流动力学和氧合功能的监测,并进行了机械通气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肺动脉内皮细胞因子在高原肺水肿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时变化特点。方法采用右心漂浮导管及热稀释法,对8例高原肺水肿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了血流动力学监测,同时也采用放免分析方法检测了其肺动脉内皮细胞分泌到血液中的收缩因子ET—1、TXA2及舒张因子、NO、PGh变化。结果监测开始时,8例患者mPAP、RAP、PVRI、RVSWI明显增高,CI、PaO2/FiO2明显减低;治疗第4天时mPAP、RAP、PVRI、PVSWI明显减低,而CI、PaO2/FiO2明显增高;监测开始时,血浆ET—1、TXA2含量增高,NO、PGh含量减低,ET-1/NO、TXA2/PGI2明显增高。第4天时ET-1、TXA2明显减低、NO、PGI2明显增高。结论高原肺水肿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血流动力学已发生明显的紊乱,内皮细胞因子分泌失衡在高原肺水肿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肺动脉高压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临床指标在预测ICU老年肺部感染患者预后中的作用。 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青海省人民医院ICU住院治疗的222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入科时的性别、年龄、民族、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CURB-65评分、降钙素原(PCT)、B型利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PLT),以及出科时的最近一次的PCT、BNP、CRP、WBC及PLT。记录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及出ICU时的预后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在预测患者预后中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Youden指数。 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的民族构成、性别构成、APACHE Ⅱ评分[(10(8,13)分 vs 19(16,23)分]、入科PCT[2.39(0.88,4.66)ng/ml vs 6.02(2.69,12.94)ng/ml]、入科BNP[702(367,1172)pg/ml vs 954(460,1496)pg/ml]、入科CRP[5.84(2.31,14.98)mg/dl vs 10.47(4.86,18.22)mg/dl]、出科PCT[1.47(0.56,2.65)ng/ml vs 6.33(1.98,12.54)ng/ml]、出科BNP[464(215,713)pg/ml vs 1414(412,2377)pg/ml]、出科CRP[3.35(1.40,7.09)mg/dl vs 5.10(2.75,11.98)mg/d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动出院和死亡的比例为39.19%。APACHE Ⅱ评分>15分组的病死率更高(75.51% vs 10.48%,P<0.001);PCT在出科时下降50%以上的患者的病死率更低(30.30% vs 46.34%,P<0.05);BNP在出科时下降50%以上的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18.75% vs 50.70%,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SOFA评分(OR=2.775,P=0.001)、CURB-65评分(OR=10.052,P=0.001)、出科PCT(OR=1.189,P=0.029)、出科BNP(OR=1.002,P=0.001)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论入院时APACHE Ⅱ评分>14.5分,SOFA评分>8.5分,CURB-65评分>3.5分,PCT>4.35 ng/ml,BNP>1155 pg/ml以及CRP>6.53 mg/dl可以明显增加ICU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35.
本文11例均经常规CPR无效后,逐渐增加紧上腺素量直至总量达到目前推荐剂量取得满足效果。作者认为:心肺脑复苏时,目前推荐的标准剂量大小,早期应用且逐渐增量可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36.
危重症患者,机体常处于一种营养摄取不足,合成障碍的状态。近年来对危重患者尤其是多器官衰竭患者的营养支持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对危重患者代谢特点的认识,发现单纯营养支持及过高热氮量营养支持不仅不能迅速纠正负氮平衡,改善低蛋白血症。而且给多器官带来额外负担甚至营养并发症。有研究显示,适量的热氮供应并联合代谢调理措施才能使营养支持更为接近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的实际需要才能达到营养支持治疗目的,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7.
目的:了解高原地区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氧动力学的基本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SwanGanz导管及热稀释法心输出量测定技术对西宁地区20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临床监测。结果:在机械通气条件下,全部患者氧输送(DO2)水平在监测开始第1日略有升高,而氧耗量(VO2)升高不明显,二者之间无相关(r=0.0320,P>0.05);第2~3日DO2继续升高到600ml·min-1·m-2以上时,VO2亦随之升高,出现病理性氧供依赖(r=0.6547,P<0.05),在DO2超过720ml·min-1·m-2以后,VO2的上升趋于平缓,相关关系消失(r=0.1943,P>0.05),氧摄取率在DO2低于550ml·min-1·m-2时出现低水平代偿,以后均处于较低水平,与VO2呈负相关关系(r=-0.4068,P<0.01)。结论:肺心病患者氧摄取功能已出现明显障碍,致使DO2与VO2之间出现病理性氧供依赖;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存在“最佳氧供区间”,提示对于这类患者在抢救治疗中必须将DO2水平调整至此区间内才能有效地保证机体氧供给需要  相似文献   
3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有两种气道内吸引技术,为开放式气道吸引技术与密闭式气道吸引技术。前者主要是在气道内吸引时,断开患者与机械通气管路连接即暂停机械通气,将吸痰管伸入到气管插管内吸引;后者气道内吸引时,不会断开呼吸机与患者的连接。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是改善氧合的主要措施之一,进行开放式气道内吸引时,断开PEEP,导致肺泡塌陷,可能会增加分流效应、死腔样通气和通气/灌注不匹配,进一步加重肺损伤。本文从分流、死腔、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及血流动力学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利于ARDS肺保护的气道内吸引技术。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高原严重多发伤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4年12月及2005年1月~2007年12月分别收住我院ICU的严重多发伤患者93例和98例,前者为A组,后者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y score,APACHE Ⅱ)、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低氧血症、休克、脓毒症、凝血障碍、腹腔室隔综合证(abdomer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血糖等因素进行logstic分析,同时分析不同处理方式对严重创伤病死率的影响.结果 A组和B组中分别有45(45/93)例和48例(48/98)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并发MODS,这些患者在休克、低氧血症、脓毒血症、ACS、凝血障碍、APACHEⅡ评分、ISS评分方面明显高于无MODS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患者由于治疗策略转变,除治疗原发病外.还采用了早期液体足量复苏、纠正休克、纠正凝血紊乱、早期机械通气、目标血糖控制、充分镇静镇痛、抑制炎症反应、伴腹腔高压者早期行腹腔引流等措施,其病死率下降,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相关危险冈素分析,休克、低氧血症、脓毒血症是MODS发生的主要因素(P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高原肺水肿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动力学变化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右心漂浮导管及热稀释法,对8例高原肺水肿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了氧动力学监测,并提出治疗方法。结果:监测开始时,右房压(RAP)、肺动脉平均压(mPAP)、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肺内分流(Qs/Qt)明显增加,心输出指数(CI)、氧输送(DO2)、氧耗量(VO2)、氧摄取(O2ext)、氧合指数(PaO2/FiO2)明显减低;监测结束时,RAP、mPAP、PVRI、Qs/Qt明显减低(P〈0.05),而CI、DO2、VO2、O2ext、PaO2/FiO2明显增加(P〈0.05),8例患者全部存活。结论:高原肺水肿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氧动力学已发生明显紊乱,病情危重,治疗的关键是早期机械通气,提高氧输送,改善组织氧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