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5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目的:观察止哮平喘方对哮喘大鼠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EOS)凋亡及Fas,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1-2)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止哮平喘方影响哮喘大鼠肺组织EOS凋亡的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地塞米松治疗组(1 mg·kg-1·d-1)、止哮平喘方低、中、高剂量组(11,22,44 g·kg-1·d-1),每组10只.采用卵蛋白(OVA)致敏和激发复制哮喘大鼠模型,共治疗14 d.取右中肺组织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切片,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肺组织EOS凋亡,原位杂交检测Fas,Bcl-2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哮喘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EOS的数量较多,EOS凋亡减少,同时FasmRNA表达明显降低、Bcl-2 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药物干预后,各治疗组EOS凋亡增加,Fas mRNA表达增加、Bcl-2 mRNA表达降低(P<0.01或P<0.05).Fas mRNA表达与EOS凋亡呈正相关(P<0.01),Bcl-2 mRNA表达与EOS凋亡呈负相关(P<0.01).结论:止哮平喘方可促进肺组织Fas mRNA表达、抑制Bcl-2 mRNA的表达,促进肺组织EOS凋亡,减轻气道炎症,从而发挥平喘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外燥对小鼠肺组织水通道蛋白5(AQP5)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常温常湿组(A组)、常温常燥组(B组)、温燥组(C组)、凉燥组(D组),每组10只。图像分析各组第6天、12天、18天小鼠肺组织AQP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结果AQP5蛋白表达阳性部位多在肺泡膜缘;温燥组第12、第18天气道液黏多糖(RS)持续下降时,AQP5蛋白表达阳性率呈平行下降,凉燥组也呈同样趋势,尤以第12天为甚(P0.01),伴肺泡炎性病变并随时间延长而加重。结论外燥致肺部炎性改变同时,与肺泡液体的细胞内外转运相关的AQP5蛋白表达下降,提示与外燥伤肺、耗津的病机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心脏病(HHD)猝死者心肌连接蛋白43(Cx43)表达及其与猝死的关系。方法:挑选我校基础医学院法医学教研室2009-2011年尸体解剖案例20例,分为两组,每组各10例。①HHD组:男性9例,女性1例;年龄为41-73岁,平均年龄56.5岁;均为高血压性心脏病猝死。②非心源性死亡对照组: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为40-53岁,平均年龄46.8岁。每例心脏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并取材后,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左心室肌的Cx43染色情况。结果:HHD组心肌Cx43阳性颗粒数量显著减少,着色明显减弱,部分呈颗粒状,且分布于心室肌细胞内或细胞侧-侧连接处;对照组的染色未见明显变化。定量检测并经统计分析发现,HHD组Cx43蛋白染色阳性的面积和平均光密度与对照组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高血压性心脏病猝死者心室肌Cx43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高血压性心脏病的猝死可能与Cx43的表达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指固有动脉侧方掌侧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中以指固有动脉在指侧方的走向为皮瓣血管轴,以指固有动脉掌侧分支为皮瓣血管蒂,根据受区的大小,形状在手指掌侧设计皮瓣,皮瓣内只携带指动脉,而将指神经留置原位,皮瓣蒂带5.0~1.0mm宽筋膜,皮瓣形成后,将手指轻度屈曲推进,修复指端缺损23例,其中示指指端缺损10例,中指指端缺损6例,环指指端缺损4例,末指指端缺损3例。切取皮瓣面积最大为2.5cm×1.5cm,最小为1.5cm×1.0cm。结果术后皮瓣轻度肿胀瘀血,但均未出现血管危象,23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创面Ⅰ期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伤指术后皮瓣质地、厚度、色泽与受区相似,不臃肿、耐磨,手指伸屈功能满意,外形美观,皮瓣两点分辨觉10~15mm,感觉良好。结论该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皮瓣切取后供区损伤小可以直接缝合,手术可在局麻下进行,费用低,有利于广大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告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方法将桡骨远端骨折按Cooney(1990)通用分类法选择临床治疗方案,无移位关节外骨折及有移位但稳定性关节外骨折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不稳定性关节外骨折、稳定性关节内骨折采用经皮穿克氏针+石膏外固定;不可闭合复位且复位后不稳定的关节外骨折及可闭合复位但复位后不稳定关节内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外固定架;粉碎性关节内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术+植骨术。结果本组6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6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均愈合,无桡骨短缩、掌倾角改变及骨不连发生,无针道感染及创伤性关节炎,根据腕关节功能与X线测量综合指标,优38例,良17例,可5例,优良率为91.7%。结论随着广大医务工作者对腕关节解剖和生物力学的不断深入认识,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也不断改善,由传统的石膏外固定,发展为经皮穿针内固定和外固定器,使骨折稳定性有很大的提高。手术对于骨折解剖结构和功能的恢复的确有较好作用,但同时也有创伤及引起相应并发症的风险,且增加了经济负担,因此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应结合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告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0月至2010年2月对掌指骨骨折30例40处作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掌骨骨折15例(18块钛板)、指骨骨折12例(13块铁板)、掌指骨同时骨折3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本组所有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骨折愈合顺利,关节活动功能良好。结论微型钛板质薄、体积小、坚强,固定后可早期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是治疗手部掌指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脐带异常致宫内死胎33例尸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脐带异常致妊娠晚期突发胎死宫内的病理特点,提高对脐带因素致宫内死胎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湖北省荆州地区33例脐带异常致妊娠晚期胎死宫内病例临床及死胎尸体解剖资料。结果 33例脐带异常中,脐带缠绕占69.7%,居首位;脐带过度扭转占24.2%,居第二位;脐带水肿占6.1%,居第三位。33例中,初产妇占75.8%,经产妇24.2%,均为单胎妊娠。结论任何影响脐带血运通畅的因素,包括脐带缠绕、脐带过度扭曲、脐带过长或过短、打结或受压均可导致胎儿窘迫甚至窒息死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致猝死的临床特点、病理基础及致死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03~2009年荆州地区5例AD猝死病例进行系统尸体解剖,并分析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发病机制.结果 5例猝死者,年龄分布35~65岁,平均53.5岁;检出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4例,有高血压病史者4例,最初大多表现非心血管病症状.结论 AD致病因素复杂,初始临床表现多样,易造成误诊漏诊,对患有粥样硬化病变、高血压及Marfan综合征的患者应保持警惕,并早期干预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手术与保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年至2012年3月)、EMBASE(1966年至2012年3月)、Cochrane图书馆(2012年1月)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至2011年12月),并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收集所有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按照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对跟腱断裂治疗后的再断裂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伤口感染率进行评价。结果分析显示:(1)再断裂率:开放手术显著低于保守治疗,开放手术与经皮缝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石膏固定与术后功能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守石膏固定与保守功能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并发症发生率:保守治疗与经皮缝合显著低于开放手术,术后功能治疗显著低于术后石膏固定,保守石膏固定与保守功能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伤口感染率:保守治疗与经皮缝合显著低于开放手术,术后石膏固定与术后功能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开放手术再断裂发生率低于保守治疗,但并发症发生率和伤口感染率高于经皮缝合与保守治疗。术后功能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术后石膏固定。但因研究质量的局限性,经皮手术与保守治疗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穿支血管蒂皮瓣的动物实验模型,探讨蒂部穿支血管对皮瓣血供的影响。方法选择30只雄雌不限SD大鼠,分成1个实验组和2个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为穿支血管蒂皮瓣组,对照1组为皮下蒂皮瓣组,对照2组为随意皮肤蒂皮瓣组,实验组进行血管造影及组织学检查。结果大鼠腹部皮肤穿支血管起源于腹壁上动脉深支,于腹直肌鞘两侧穿出,共8~10支,穿支垂直间距0.4-1.0cm,以左上第2穿支外径粗大,一条肌皮穿支血管可供养大鼠腹部皮肤81.5%。结论穿支血管蒂皮瓣血供来源于穿支血管,切取穿支血管蒂皮瓣面积比随意皮肤蒂皮瓣面积大,并可提供多种皮瓣设计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