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40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目的 探索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34例47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碍患者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对小瞳孔的处理包括部分瞳孔括约肌剪开或环形切除。结果 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0.5以上者14只眼(29.78%),0.3以上者23只眼(48.93%),0.1以上者35只眼(74.5%),低于0.05者7只眼(14.19%)。术后随访矫正视力0.5以上者达39只眼(82.97%)。并发症有术中前房出血2只眼,术后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8只眼。7只眼因黄斑水肿和视网膜病变视力提高不明显。结论 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可获得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的丙烯酸材料的人工晶状体应用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对后发性白内障的影响作用.方法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960例白内障患者(964只眼),Sensar组310只眼,Acrysof三片组332只眼,Acrysof一片组322只眼,术后定期随访18~28个月,观察视力、后发性白障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24月时,发生1级以上后囊膜混浊SensarIOL组的发生率(13.5%),明显高于Acrysof一片式IOL组及Acrysof三片式IOL组的发生率(7.5%,3.7%).经卡方检验,P值均<0.05,有显著性差异,而Acrysof三片式IOL组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较Aerysof 一片式IOL组高,P<0.05.结论 AcrySof丙烯酸式一片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出现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在三组中最低.可以减少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降低Nd:YAG激光的使用率,提高手术效果,是现代白内障手术可选择的理想的人工晶状体.  相似文献   
13.
近10多年来。随着显微手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已成为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方法,其适应症也逐步扩大。我们于1989年10月至1991年4月对22例没有晶体脱位及继发青光眼的老年性过熟期白内障施行现代囊外摘除术,其中5例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本文22例中,男性9例,女性13例;年龄56—85岁,平均69岁。所有病例术前视力均低于0.02,光定位准确。散瞳检查晶体均有程度不同的囊膜皱缩,皮质呈乳白色液  相似文献   
14.
儿童白内障再手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分析了42例54眼2个月~12岁儿童白内障再手术的基本原因、手术合并症及视力结果。首次手术36例47眼单纯白内障抽吸术,6例7眼白内障抽吸+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后发性白内障为55.55%,IOL夹持或/和偏位为9.25%,瞳孔显著上移为7.40%,视网膜脱离为3.70%,皮质残留、术后眼内炎、角膜带状变性和继发性青光眼各占1.85%。二次手术有后囊膜切开术为50%、二期IOL植入为22.2%、IOL调位或和复位术为9.3%、瞳孔成形术为7.4%、视网膜复位术为3.7%、眼内炎后段玻璃体切割术、残留皮质再抽吸、青光眼睫状体冷凝术和IOL取出术各占1.85%。4例患者经第3次手术,手术方式有瞳孔成形、后发性白内障切开、前段玻璃体切割+瞳孔成形术和IOL调位术。第1次与第2次手术间隔时间平均为12.44个月,其中71.43%于1年内二次手术。文章指出多次手术对视功能损害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超声乳化动力学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发明以来,超声乳化技术就在不断地完善过程中。从早期的低负压高能量到高负压低能量、从晶体核的刻蚀技术到拦截劈裂技术再到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快速劈裂技术,眼科医师不断地探索如何使白内障手术过程更为安全有效。同时,眼科设备的持续改进也为手术技术的充分发挥提供了保障。提供稳定的前房、有效的应用能量和尽可能减少眼组织的损伤是良好的超声乳化设备不断追求的目标。作为眼科手术医师,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超声设备的工作原理,在手术过程中就能更加自如地发挥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16.
我们应用Nd:YAG激光对203例(221只眼)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患者行晶体后囊切开术,经平均随访10.5个月(1~96个月),47.06%的术限矫正视力达0.5以上,术后发生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只眼(1.36%),大泡性角膜炎1只眼(0.45%)。尽管本组病例未发生黄斑囊样水肿及青光眼等并发症,但已有文献报道。提示对Nd:YAG激光截囊术后患者,仍需在术后不断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这些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系统TMS-1和角膜曲率计TOPCONOM-4同时测定了200例(278眼)的角膜地形图和中央角膜屈光状态。比较了角膜地形图的模拟角膜曲率SIMK值和角膜曲率计的垂直和水平屈光度。结果显示,白内障术前组116例150眼的SIMK平均值分别为44.22D(垂直轴)和44.26D(水平轴),角膜曲率计的中央屈光度垂直轴平均为44.16D,水平轴为44.23D。统计学处理表明,2种组方法的结果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2种术后组67例90眼的SIMK平均值分别为46.37D(垂直轴)和43.06D(水平轴),角膜曲率计的中央屈光度垂直轴平均为46.09D,水平轴平均为42.88D,统计学处理二种方法的结果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提示,角膜地形图系统的模拟角膜曲率SIMK值和角膜曲率计的屈光度无论在白内障手术前还是在手术后其结果是一致的,临床应用具有同等的价值。但是,当角膜中央屈光度异常范围小于3毫米,角膜混浊,角膜严重不规则散光时,角膜曲率计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而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系统则具有极大的诊断及检测价值。眼科学报 1994;10:85—89。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前后,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房水蛋白浓度,并以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为对照,了解手术对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血-房水屏障的影响,评价术后前房炎性反应的特点。方法对24例(26只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及60例(64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应用激光蛋白细胞检测仪定量检测并比较手术前后的前房蛋白浓度。结果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及术后1、7、30、90d术眼房水的平均光粒子数分别为(25.12±11.62)、(6.94±0.34);(44.70±11.12)、(26.27±1.37);(31.69±10.12)、(13.96±1.05);(27.59±11.55)、(9.07±0.43)及(23.88±10.43)、(7.16±0.27)photon counts/ms,其中术后1d、7d、30d均高于术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90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同一时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性(P〈0.05)。结论超声乳化手术引起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血-房水屏障功能的损伤,但在术后短期内可得到重建。超声乳化手术对这类患者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9.
二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对16只(16例)后囊膜完整的无晶体眼进行后房型人工晶体二期植入术的结果.术前的平均未矫正视力为0.06,术后半年,平均未矫正视力为0.53未矫正视力≥0.5的达62.50%,矫正视力≥0.5的占93.37%,≥1.0的占81.25%.术前角膜中央内皮细胞密度平均2646个/mm~2,术后半年为1824个/mm~2,除一例外,其余可恢复立体视.无一例发生持续性角膜水肿和葡萄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结果表明,只要掌握适应症和手术技术,在后囊膜完整的无晶体眼作二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本文对手术的适应症、手术方式和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Nd:YAG激光治疗儿童膜性白内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