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9篇
  免费   288篇
  国内免费   179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35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241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866篇
内科学   394篇
皮肤病学   51篇
神经病学   133篇
特种医学   19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篇
外科学   484篇
综合类   1925篇
预防医学   587篇
眼科学   118篇
药学   830篇
  2篇
中国医学   617篇
肿瘤学   16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139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257篇
  2013年   259篇
  2012年   252篇
  2011年   290篇
  2010年   271篇
  2009年   284篇
  2008年   286篇
  2007年   325篇
  2006年   337篇
  2005年   307篇
  2004年   237篇
  2003年   264篇
  2002年   201篇
  2001年   263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207篇
  1998年   166篇
  1997年   170篇
  1996年   183篇
  1995年   155篇
  1994年   148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105篇
  1991年   77篇
  1990年   94篇
  1989年   71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33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目的分析单纯胸外按压(chest 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C-CPR)课程对高校人群胸外按压培训效果,探索心肺复苏公众培训新形式。方法招募120名高校人群随机分为CC-CPR课程组、Heart-saver CPR&AED First Aid(HS)课程组。两组分别进行不同课程培训,通过SUNLIFE Palm CPR胸腔按压反馈仪收集培训后按压数据,比较两组平均按压深度、平均按压频率、正确按压率、按压深度达标率、按压频率达标率、不良按压率。结果CC-CPR课程组在按压平均深度、频率上达到与HS课程组相同的培训效果,但在胸外按压达标率上比较,CC-CPR课程组比HS课程组在按压正确率、按压深度达标率、按压频率达标率上都有显著提升(P<0.05)。从不良胸外按压上比较,两组在滞留按压率、过深按压率、过慢按压率上都控制良好;但在过浅按压和过快按压发生率比较,CC-CPR课程组明显少于HS课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CPR课程可使高校人群获得较HS课程更优的按压质量,且效率更高,是普及高校人群CPR培训方式的一种尝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将胃肠外科发展史内容引入床旁教学前后,医学生对胃肠外科发展史的认知情况。方法 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对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参加床旁教学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2020年11月前的床旁教学中未专门安排胃肠外科发展史教学内容(对照组),2020年12月后的床旁教学中专门安排了胃肠外科发展史教学内容(研究组)。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73份,其中对照组40份(54.8%),研究组33份(45.2%)。胃肠外科发展史知识测试平均得分为(39.0±18.0)分,其中对照组(35.3±18.1)分,研究组(43.6±17.1)分,两组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47)。78.1%(57/73)的医学生认为“学习胃肠外科发展史有助于更好的了解胃肠外科的理论体系”。86.3%(63/73)的医学生认为“外科学的发展必然具有时代局限性”。84.9%(62/73)的医学生认为“每位大师创立或改进术式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救治病人”。对于“推动外科学发展的最重要因素”,37.0%(27/73)的医学生认为是“临床病人的需求”,32.9%(24/73)认为是“科学理论的发展”。结论 将胃肠外科发展史教学融合进医学生的床旁教学,有助于医学生掌握胃肠外科的理论知识,理性把握医学发展的科学规律,是加强和改进医学人文教育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活体兔肝于射频消融(RFA)术中行胆道内冷盐水灌注冷却(ICSP)对胆道免受热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实验组于RFA术前开腹行胆总管置管,并于RFA术中经胆总管置管行ICSP;对照组于RFA术前开腹,但未行胆总管置管及ICSP。RFA术中射频针针尖定位于距肝门部主胆管约5 mm。RFA术后行超声造影(CEUS)测量消融灶大小,并于RFA术后6 h取兔肝脏大体标本对消融灶旁主胆管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比较两组间RFA消融灶大小及主胆管损伤程度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间RFA消融灶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RFA术后主胆管损伤程度比实验组严重(P<0.05)。结论于RFA术中行ICSP对胆管可以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程双向评价对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4月实习的护生65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评价与考核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实习的护生67人为研究组,采用全程双向评价方法,即在教学背景、教学过程、教学终末3个阶段均采用带教老师与护生相互评价,并增加护生自评。结果研究组终末考核成绩、护生对带教老师教学质量评价及对科室带教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全程双向评价可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和护生对带教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不同胎龄足月儿选择性剖宫产(ECD)分娩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探讨减少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ECD时机.方法 对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在郑州人民医院行ECD分娩的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标准:胎龄37 ~ 39周,单胎,母亲无妊娠期合并症和并发症,剖宫产前无胎膜早破及临产征象.分析胎龄37、38、39周三组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及呼吸系统疾病发生情况.结果 共有1152例胎龄37~39周的ECD新生儿纳入研究,37周组136例,38周组401例,39周组615例,因发生呼吸系统疾病转入新生儿科的病例94例,其中37周组20例,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14.7%;38周组38例,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9.5%;39周组36例,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5.8%.胎龄越大,ECD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37 ~ 39周ECD新生儿中,发生的呼吸系统疾病以湿肺、窒息及肺炎为主,湿肺共51例,占54.2%;窒息共9例,占9.6%;肺炎共17例,占18.1%.胎龄37周和38周进行ECD的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均较胎龄39周增高(OR分别为2.5和1.8,P均<0.05).结论 胎龄37 ~ 38周进行ECD可增加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ECD尽可能在妊娠39周后进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心指数(CI)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LVEF、CO、CI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0%,对照组为7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LVEF、CO、C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有确切疗效,对心功能各项指标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肾脏既是血压调控的重要器官,同时也是高血压病损害的重要靶器官之一。美国数据报告显示,美国终末期肾病患者约有24%是由高血压肾损害导致,该数据较10年前增长了8.7%[1];而我国资料显示,约有17.9%的透析患者是由高血压病引起的肾功能衰  相似文献   
19.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大幅度降低了冠心病的病死率。但冠心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却高达20%~30%[1],虽然药物洗脱支架明显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却仍达10%左右[2],严重影响了冠心  相似文献   
20.
胃癌是一种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的疾病[1-2] ,其发病机制复杂,有研究[3]显示错配修复受损引起的微卫星不稳定可能是胃癌发病的一种机制,并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微卫星不稳定即基因组中一段称之为微卫星的区域发生基因突变,具有微卫星不稳定的胃癌称为微卫星不稳定型胃癌.相关回顾性研究和有限的前瞻性试验报道了微卫星稳定型胃癌和不稳定型胃癌之间的差异,主要涉及其临床和病理特征、免疫微环境和对治疗的反应[4-7].由于微卫星不稳定型胃癌具有特定的临床特征和临床行为,与微卫星稳定型胃癌不同,因此明确胃癌患者的微卫星状态对不同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微卫星不稳定相关概念、微卫星不稳定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面的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