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核心区 (HCV C)蛋白对肝癌细胞HepG2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首先运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含有HCV C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 ) ,然后利用脂质体介导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HepG2 ,经G4 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HepG2细胞 (HCV C转染HepG2细胞 ) ,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RT 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法证实其中有HCV C蛋白表达。然后进行如下实验 :( 1)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 (MTT)法检测HCV C转染HepG2细胞、空白质粒转染HepG2细胞和未转染HepG2细胞的生长增殖率 ;经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 3组细胞的细胞周期 ;( 2 )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 ;( 3)经端粒重复扩增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TRAP ELISA)法检测上述 3组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结果  ( 1)HCV C转染HepG2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空白质粒转染HepG2和未转染HepG2细胞增殖率 ;HCV C转染HepG2细胞S期所占百分率高于未转染HepG2细胞S期所占百分率 ;( 2 )HCV C转染HepG2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无HCV C转染细胞凋亡率 ;( 3)上述 3组细胞端粒酶活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 1)HCV C蛋白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 2 )HCV C蛋白促进HepG2从G0 /1期进入S期 ,从而可能促进细胞生长增殖 ,抑制细胞凋亡 ;( 3)HCV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标志物不同表达模式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一般认为宿主针对乙型肝炎病毒 (HBV)所引起的免疫损伤是其主要发病机制 ,但也不排除病毒本身所致组织损伤的可能性。我们统计了 2 3 1例各种临床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标志物 (HBVM )表达形式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之间的关系。资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一 )研究对象 选择 2 0 0 0年 7月~ 2 0 0 1年 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传染科住院的临床资料齐全的 2 3 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性 2 14例 ,女性 17例 ,年龄 5~ 71( 3 4.7±11.2 )岁。按 2 0 0 0年 9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 中的诊断标准进行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疗法对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踝外翻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FAI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肌力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sEMGBF治疗。在康复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通过等速肌力测试评估患者的患侧踝关节腓侧肌群肌力和关节稳定性同时采用Pro-Kin 254评估其姿势稳定性。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在60°/s和120°/s角速度下,踝外翻PT值和E/I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在60°/s和120°/s角速度下踝外翻峰值力矩和E/I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运动长度、运动椭圆面积、总偏移指数和ATE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运动长度、运动椭圆面积、总偏移指数和ATE值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sEMGBF治疗可提高FAI患者患侧踝关节腓侧肌群肌力和关节稳定性,进而改善FAI患者姿势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4.
结核病患者化疗转归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涂阳TB患治疗转归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结核疾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整群抽样研究方法,抽取接受督导治疗的183例涂阳TB患,采取回顾性询问及录病案信息相结合的方法,对可能影响患转归的5个方面的45个有关因素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患的一般情况、既往史、症状和体征、化疗情况及生活习惯等,并运用Logitic回归分析方法,筛查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患的咯血症状、不规则化疗用药及吸烟指数等3个因素最终进入了回归方程。结论:强化督导化疗,减少不规则用药情况,及时控制咯血症状及在患中大力开展禁烟宣教工作,对患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许多学者已经通过试验证实雌激素具有抑制肝纤维化形成的作用,我们的研究亦证实己烯雌酚能有效抑制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但是,长期、大剂量应用雌激素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目前临床还不能用雌激素来进行抗肝纤维化治疗。因而,提高肝脏雌激素浓度,避免雌激素可能的不良反应是雌激素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抗纤维化治疗的关键,而将雌激素制成纳米药物后有望达到此目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FP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清甲胎蛋白(AFP)主要由胎儿卵黄囊和肝脏产生,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较灵敏的指标。肝细胞坏死后再生的肝细胞亦产生AFP。本文旨在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FP升高能否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的再生能力,以及AFP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2000年7月-200  相似文献   
17.
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区编码的HCV-C蛋白维持病毒外形,还有较强的免疫调节功能,是细胞免疫的主要识别位点,在HCV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上调被认为是肿瘤发生的一种机制,HCV引发肝细胞癌(HCC)是否与上调肝细胞端粒酶活性有关?本实验拟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部分阐明HCV导致HCC发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制备β-雌二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E2纳米粒),观察E2纳米粒在正常小鼠肝脏中的靶向性.方法 以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为载体,优化制备条件,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E2纳米粒,采用放射示踪技术,用125I标记雌二醇后,制备125I-E2纳米粒,分别经腹腔及静脉给药,于不同时间点处死120只小鼠,取其血、肺、肝、脾、肾和子宫,测其放射性,并与普通雌二醇(E2)比较E2纳米粒在不同组织的分布情况.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制备E2纳米粒的最佳条件为800 r/min,E2 5 mg,PBCA 0.6 mL,丙酮45 mL,Pluronic F-68 0.75%.以此条件制备纳米粒主要分布在50~180 nm,平均粒径为115 nm,包封率为90.3%.125I-E2纳米粒和125I-E2的肝摄取在注射后15 min达高峰,与125I-E2比较,125I-E2纳米粒提高了肝脏、脾脏的放射性强度,其靶向指数分别为4.40±4.06和1.20±0.49,子宫及卵巢的放射性强度低.结论 E2以PBCA作为载体,制成纳米药物后具有明显的肝靶向性.  相似文献   
19.
发热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许多疾病的共同临床表现,据统计约有200多种疾病可引起发热[1]。虽然发热是人类在探索疾病过程中最先了解的症状之一,也是临床工作中最常遇见的临床表现,但是,迄今为止“发热待查”仍为临床的难点和研究中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20.
甲芪肝纤颗粒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甲芪肝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07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方法,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ⅢNP)、Ⅳ型胶原(Ⅳ)、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改变。结果 甲芪肝纤颗粒可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改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结论 甲芪肝纤颗粒有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