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8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5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1.
目的 对医学院医学心理专业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进行调查评估.方法 采用1989年版DSQ防御机制问卷对广东医学院医学心理专业学生 (n=25,三年级)及非心理专业学生(n=274,三年级)进行调查.结果 心理专业学生动用成熟型防御方式频率显著高于非心理专业学生(P<0.05),而在不成熟防御机制(P<0.01)及掩饰因子(P<0.05)上得分显著低于非心理专业学生.结论 心理专业学生的防御方式优于非心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非心理专业学生更为良好.  相似文献   
12.
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身疾病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侯永梅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2):2358-2359
心身疾病是由心理社会因素起重要作用的具有持久的躯体病理形态变化的一类疾病。其临床表现以躯体症状为主,而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防治和转归等方面起主导作用。研究表明,影响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主要有个体的应激状态、情绪、人格特征、心理防御机制和社会支持系统等。其中,个体的不良人格特征构成心身疾病的易感素质,生活事件所引起的负性情绪及应激状态则是心身疾病的诱发因素,而社会支持系统对心身疾病起重要缓冲作用。同时,心身疾病与心理健康损害相互影响,心理损害可引发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又可作为生活事件加剧心理损害,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迁延难愈。本文旨在对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身疾病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湛江地区男性戒毒劳教人员家庭环境的特征。方法: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对407例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Ⅳ阿片类物质依赖诊断标准的男性戒毒劳教人员进行评定,并与中国常模(n=126)进行比较。结果:男性戒毒劳教人员的家庭环境量表各因子分除娱乐性(4.9±1.9)、宗教道德观(5.4±1.5)、控制性(3.7±2.0)与正常人群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t=0.326~0.943,P=0.346~0.745)外,亲密度(6.8±2.0)、情感表达(5.0±1.5)、矛盾性(3.7±1.9)、独立性(5.4±1.4)、成功性(6.4±1.7)、文化性(3.9±2.0)和组织性(6.1±1.6)均有显著性差异(t=4.679~16.162,P均<0.01)。结论:与正常人群相比,男性戒毒劳教人员的家庭环境在许多方面有着明显缺陷,提示不良家庭环境可能是二醋吗啡(海洛因)依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人本取向联合治疗对戒毒劳动教养人员劳动教养期间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效果。 方法:随机抽取2002-01/2002-12收入某戒毒劳动教养管理所的戒毒劳动教养人员80人为观察对象,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年龄18—55岁,无临床确诊的人格障碍和其他精神障碍。还有至少2年才能解教。均知情并同意接受调查。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劳动教养管理,实验组在常规劳动教养管理的同时,联合运用人本取向的集体心理治疗和个别心理治疗,针对个案的自尊状况和临床心理症状等问题,进行集体治疗1.5h/次,共进行12次,个体治疗1h/次。共进行12-18次不等。总历时1.5年,治疗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本调查纳入戒毒劳动教养人员80例。分为2组。均完成调查进入结果分析。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在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方面没有差异。经过1年半的人本取向联合治疗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室组被试的症状自评量表10项因子分均明显降低(P〈0.001-0.01),总分与阳性项目数也明显降低(P〈0.01)。其中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敌对因子已降低到与常模相同水平。 结论:人本取向个别心理治疗联合团体治疗能全面改善和提高戒毒劳动教养人员的心理卫生水平,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改善戒毒劳动教养人员心理卫生状况的心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开放式心理病房的设置、治疗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对住院病人进行分析。结果病种构成中以焦虑症及忧郁症居多,其次为心因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分裂样精神病、心身疾病,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结论综合医院开设开放式心理病房是有效、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在开放式病房中认知疗法结合百优解治疗老年抑郁性神经症的效果。方法:符合CCMD-2-R抑郁性神经症诊断标准的老年抑郁性神经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单用百优解20mg/d治疗;联合治疗组并接受认知疗法。应用Beck抑郁自评量表(BDI)、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两组治疗前、治疗2,4,8周(治疗结束)时的疗效;应用SCL-90量表评定两组治疗前、治疗结束、随访0.5和1a时的疗效。结果:治疗2周,联合治疗组的BDI总分和HAMD总分分别为13.8±2.6,20.8±3.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6.8±4.2,26.8±4.2)(t=3.527,6.667,P<0.01);治疗8周后联合治疗组的BDI总分和HAMD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890,3.328,P<0.01);治疗4周时,两组的BDI总分和HAMD总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随访0.5年时,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SCL-90的躯体化、焦虑和抑郁3个因子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t=2.608~5.071,2.133~3.854,P<0.05~0.01);随访1年时,对照组SCL-90的3个因子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认知疗法结合百优解对老年抑郁性神经症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和预防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量并评估初产妇产褥期的生活质量,分析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主要心理和社会因素。方法:选取东莞市2 916例单胎足月的产后42天的初产妇作为研究组,同期按照东莞市的人口构成比例,分层随机抽取东莞市2 797例育龄妇女作为地方常模组,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量表)和一般个人情况调查表对上述两组进行调查,比较两组SF-36量表得分的差异;了解研究组的6项个人一般资料、8项临床相关因素、4项产后生活情况因素和4项心理因素,分析影响初产妇产褥期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研究组SF-36量表的8个领域得分均显著低于地方常模组(t=2.62~58.19,P<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研究组SF-36量表总分的因素有婴儿抚养困难、婴儿并发症、对婴儿性别的满意程度、夫妻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支持、产妇并发症、睡眠质量、生活受限程度、产妇的情绪稳定性和近1年的生活事件等11项因素。结论:与地方常模相比,初产妇产褥期的生活质量有所下降,这种情况与母婴双方的身体健康状况、生活方式改变、家庭和社会支持以及产妇个人的调节能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异位妊娠(宫外孕,ectopic pregnancy)是指受精卵着床、发育于子宫体腔以外的部位,是妇科常见的一种急腹症,如不能及时诊断、处理,则可因腹腔出血而危及生命。宫腔外着床的部位主要有输卵管、卵巢、腹腔、阔韧带、宫颈、子宫残角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输卵管妊娠,其约占异位妊娠的95%。输卵管最易发生着床的部位为壶腹部,约占78%。这些年发病率成上升趋势。一旦发生,何种治疗方法都难以避免对身心造成损害,影响再次妊娠。因此有效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认知行为治疗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失眠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渐进性放松训练联合刺激控制疗法)对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ed hemodialysis,MHD) 患者失眠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合并失眠的MHD患者103例随机分为干预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3个月的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前和干预2、4、6、8、10、12周(干预结束)后分别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共98例患者(干预组51例,对照组47例)完成试验.干预后,干预组的SCL-90总分及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附加因子分,和PSQI量表总分及睡眠质量、入睡潜伏期、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如,SCL-90总分(1.94±0.50)vs.(2.29±0.31);PSQI量表总分(12.63±2.27)vs.(16.40±2.16);均P<0.01].结论: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联合刺激控制疗法能有效改善MHD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他们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20.
强迫症是一种病因复杂、表现形式多样的心理障碍,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的神经症。国外普遍将其归类为焦虑障碍,有学者于1985年从强迫症与焦虑的关系上将obsessive定义为引起患者焦虑的想法、想象和冲动,即强迫观念;将compulsive定义为为了缓解患者焦虑而出现的行为和认知反应,即强追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