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3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1.
健康杂种犬,结扎左侧冠脉前降支第2~3分支间造成实验性心肌梗塞,分別于梗塞前和梗塞后15min和115min,采血,测血浆心钠素和SOD。结果表明心梗15min后,狗冠脉窦心钠素水平(572.0±38.3,11例)与梗塞前521.7±42.2(n=11),无  相似文献   
12.
电针对实验性脑梗塞过程中脑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正>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是老年人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已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重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75年召开了脑血管疾病防治专题学术会议。会议决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脑血管疾病防治方面的研究。根据首都地区调查表明脑血管病、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在目前是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祖国医学早在《内经》中即指出:中风之为病,如矢石之中人,骤然而至。”张仲景指出:“失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随”(《金医要略》)。说明该病发病急,变化快,临床症状明确,采用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3.
循经高温线下深部温度的测定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了解循经高温线下深部组织温度,探讨循经高温线形成的机理.方法应用红外热像技术和插入式测温方法,对家兔体表在艾灸后产生的循经高温线下(皮下、表皮下5、10mm)的组织温度进行测定.结果,(1)艾灸前经线上的平均温度为32.7℃±0.53℃,经外的体表温度为32.5±0.55℃,两者无统计学差异;(2)艾灸后经脉上的表面温度升高0.7℃,经脉外升高0.2℃,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深度的增加,经线内外两组的温差逐渐减小,皮下的温差值为0.4℃,表皮下5mm为0.2℃,表皮下10mm为0.1℃,并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灸后形成的循经高温线的升温似只出现在体表和皮肤层.  相似文献   
14.
细胞内钙是介导心肌舒缩活动最关键的因素,心功能衰竭进程中参与调节细胞内钙变化的众多调节因子亦都发生改变,而强心药物正性肌力作用的发挥也最终都与钙信号调节有关。结合既往的研究,提出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可能通过影响钙调机制相关的Ryanodine受体(RyR)、肌浆网钙泵(SERCA-ATPase)、磷酸受纳蛋白(PLB)以及肌钙蛋白(Tn)的含量或功能,从而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分析剖宫产初产妇配偶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供对策.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剖宫产初产妇术后1周内对其配偶(100例)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评分.结果:剖宫产初产妇配偶SCL-90总均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初产妇剖宫产的分娩方式同样也影响其配偶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经穴特异性是针灸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指导针灸临床治疗最重要的依据。但是,穴位特异性科学基础至今仍不明确,严重制约着针灸临床疗效的提高,并影响到针灸学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相关的科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就穴区不同组织结构在决定和影响穴位效应特异性中的关键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由于不同经穴穴区组织结构不同,针刺不同的经穴或同一经穴不同深度的组织结构,将因刺激不同组织内的不同感受器而兴奋不同类别的传入纤维,进而引起不同性质或不同程度的内脏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预治疗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并探讨心脏β肾上腺素受体信号转导站点中cAMP和Gsa蛋白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和再灌注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实验型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再灌注加电针(EA)组和缺血再灌注加电针加心得安(EAP)组。观察比较电针预治疗对再灌注10min内心律失常评分、缺血心肌cAMP含量和Gsa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NC组比较,IR组于再灌注10min内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IR组比较,EA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而EAP组心律失常评分与IR组相近,亦明显高于EA组(P〈0.01)。备组大鼠缺血心肌cAMP含量和Gsa蛋白表达结果与心律失常评分结果相似。电针预治疗可以明显减低I/R性损伤引发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抑制I/R后引起的缺血心肌cAMP含量和Gsa蛋白的异常升高,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心得安可以抑制其保护作用。结论:电针预治疗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β-肾上腺素受体信号转导站点中cAMP和Gsa蛋白参与了介导针刺预处理改善上述心肌缺血性损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循经温度现象与Na+/K+ ATP酶活性变化及血管调控物质SP功能活动的关系。方法 :①用红外热像技术观察循经出现的温度变化。② )用酶学方法测定Na+/K+ ATP酶活性 ,放射免疫方法测定P物质 (SP )含量。结果 :①左后肢外侧和右后肢内侧循经高温区组织Na+/K+ ATP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区组织 (P <0 .0 5、P <0 .0 1 ) ;②左后肢外侧和右后肢内侧循经高温区组织的SP含量较对照区组织有升高趋势 ,但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 .5,>0 .1 )。结论 :①家兔循经出现温度较高组织的Na+/K+ ATP酶活性较非高温区组织的代谢活跃 ;②家兔循经高温区组织P物质水平有一定增高 ,但未见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针对大脑皮层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并在不同温度区上进行比较。方法:应用皮层红外热像显示法和激光多普勒血流测量仪,对家猫皮层不同温度区上的微循环血流量进行电针前后的比较观察。结果:(1)在用皮层热像显示法所选择的皮层高温点(3483℃±108℃)上,电针前的微循环平均血流量为(2668±868),电针5min为4225±2124,停针5min为4318±2362,针前与电针5min和停针5min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2)在皮层低温点(3228±119℃)上,电针前平均血流量为1408±446,电针5min为1421±595,停针5min为1405±511,针前与电针5min和停针5min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9。结论:电针可以引起皮层一定部位微循环血流量的增加,高温部位血流量特异性增加,说明皮层在电针后只有特定部位兴奋。  相似文献   
20.
选健康犬在麻醉下开胸暴露心脏。在LAD第2—3分枝间插管、接蠕动泵与颈动脉相连,控制和减少心血流量造成心肌不完全缺血,在颈外静脉插管至冠脉室内,以备取血样测CPK。在心肌缺血区标测12点心外膜电图,在缺血15分钟开始针刺内关穴持续20分针,留针20分钟时停关蠕动泵造成心肌完全缺血,15分钟后再灌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