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评价以CFP10/ESAT6融合蛋白为抗原的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技术在脊柱结核感染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科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收治的疑似脊柱结核患者91例,根据临床和细菌性诊断结果分为脊柱结核组(n=52)和对照组(n=39)。采用ELISPOT试验检测脊柱结核组和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观察斑点形成细胞的数量。患者同时接受结核菌素(PPD)皮肤试验、血清抗结核抗体检测、病灶病理学检查、抗酸杆菌涂片和病灶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析不同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52例脊柱结核患者中共47例接受病灶活检穿刺病理检查,其中41例病理证实为结核。ELISPOT试验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7%、87.2%、89.6%和79.1%;PPD皮肤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5%、46.2%、60.4%和47.4%;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5.8%、61.5%、65.9%和51.1%。在脊柱结核患者中,ELISPOT试验的阳性率显著高于PPD皮肤试验(82.7%比61.5%,χ2=5.786,P=0.016)和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82.7%比55.8%,χ2=8.847,P=0.003),与病理学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7%比87.2%,χ2=0.396,P=0.529)。ELISPOT试验与病理学检查一致性较好(87.2%,κ=0.498,P=0.001)。结论 以CFP10/ESAT6融合蛋白为抗原的ELISPOT法应用于脊柱结核诊断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脊柱结核感染辅助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Ⅲ期Ktmmell's病的过伸位CT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9月收治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的11例Ⅲ期Kümmell's病患者,男2例,女9例,年龄54-87岁,平均71.4岁.单节段10例,其中T12 5例,L1 1例,L2 3例,L4 1例;双节段(T11、L1)1例.根据术前过伸位CT多平面重建检查中病椎塌陷的复位程度是否≥50%及继发性椎管狭窄是否解除,将患者分为可复型(A型)、难复型(B型).参考Denis 三柱学说的前中柱定义(椎体前1/2为前柱、后1/2为中柱),将A型分为两个亚型,骨折椎后方骨折块前后径与椎体前后径之比≥1/2者定义为可复、骨折稳定型(A1型),<1/2者定义为可复、骨折不稳定型(A2型).A1型采用过伸体位下椎体强化术,A2型采用过伸体位下原位固定融合、病椎强化术,B型针对责任椎体选择后路截骨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和病椎局部矢状面Cobb角,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根据过伸位CT分型标准分型,A1型5例,A2型3例,B型3例.椎体强化术中2例(A1型1例,A2型1例)发生椎间隙内少量骨水泥渗漏,但术中及术后无任何不适.1例术前合并高血压病3级的B型患者术后出现右心衰竭、房颤,经积极内科处理后病情稳定.随访6~33个月,平均18个月.每例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VAS评分、O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结论:Ⅲ期Kümmell's病患者根据过伸位CT病椎复位情况可分为AI型、A2型和B型,根据不同分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由成骨细胞(osteoblast,OB)负责的骨形成和破骨细胞(osteoclast,OC)负责的骨吸收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所致。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通路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通路能调控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平衡,而Smad蛋白家族(Smad)直接介导TGF-β通路和BMP通路下游的信号转导,在调节骨代谢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针对OP,主要从Smad影响OB与OC的作用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介绍新型组合式腰椎间融合器的设计原理和构型,建立羊腰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模型,对其进行体内融合评价,并探讨模型建立的手术要点和评估方法.方法 采用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材料研制1种具有组合式构型的腰椎间融合器,对16只羊建立侧前方手术入路的腰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模型,术中、术后分别进行生命监测、医疗管理、影像学评估.结果 新型融合器构型独特,羊融合模型手术顺利,实验动物伞部存活,术后影像评估融合效果良好,动物模型满足了实验要求.结论 新型组合式腰椎间融合器显示有良好的融合效果,通过腰椎侧前方手术入路,能够建立实验动物安全、有效的腰椎融合器模型.  相似文献   
15.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Problen- based Learning,PBL)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结合老师引导式教授,可使骨伤方向见习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腰痛病因分析的关键知识技能.学生在腰痛病因分析的PBL课程学习后普遍反映对理论知识理解比较透彻,对重点把握比较清晰,具备了一定的临床分析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微创椎体间融合术中所应用的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简称Cage)是基于“撑开-压缩”原理:利用Cage置入后的撑开力量使椎间盘纤维环和前、后纵韧带处于张力状态,而自身重力及椎旁肌肉的动态收缩,两种力作用相反,使Cage达到稳定状态;配合脊柱内固定器械,Cage能够维持融合椎间隙的高度,获得运动节段生物力学稳定,达到满意的融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患者肾虚量化评分与性激素水平、血瘀量化评分与血细胞参数间的关系,从微观水平探讨骨质 疏松症肾虚血瘀量化方法的客观可靠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脊柱骨科确诊为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 型女患者42例,参照李东涛等人“骨质疏松症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骨质疏松症中医症状量化方法”对每位患者辨 证分型并量化评分。检测骨密度(BMD)、血细胞参数(触0、仙贾~^、触?乂70贾)、雌二醇(E2)水平。对患者肾虚量化评分 和E2,血瘀证量化评分与MCV、:RDW~cv、MPV、PDW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肾虚量化评分与E2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 =-0. 380,尸=0. 013);血瘀量化评分与 MCV、MPV 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 =0. 399,P = 0. 009;r =0. 364,P =0. 019),与 RDW- CV、PDW相关性不明显(r =0. 122,P =0. 443;r =0.299,P = 0.057)。结论我们从微观水平上证实了骨质疏松症常见定性证 候轻重程度量化评价模型能够较客观真实地反映患者肾虚血瘀程度。我们认为,骨质疏松症常见定性证候轻重程度量化评 价模型操作简单,实用性较强,不但有助于临床医师简捷、准确地诊断骨质疏松症患者肾虚血瘀证型,同时还能为辨证论治时 合理配伍补肾活血中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生物支架材料在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创伤、肿瘤、先天性畸形、感染、病理等因素造成的骨组织缺损是临床面临的难题之一,植骨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植骨术主要分为自体来源植骨术、同种异体或异种植骨术以及组织工程骨植骨术:前2种方法的弊端或局限性主要有供源不足、供区损伤和取骨后的并发症、移植排斥反应等。而利用组织工程学原理和方法构建的组织工程骨移植可以改进上述弊端,为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研究认为,影响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因素有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机械应力等~[1~3]。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软骨终板发生病理性改变,出现终板钙化,导致营养物质弥散障碍,是椎间盘退变的始动因素~[4],而终板软骨细胞肥大、凋亡在终板钙化中起主要作用~[5]。但目前对软骨细胞退变的  相似文献   
20.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在临床较为少见,原因不明,临床易漏诊误诊,并可能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脊柱骨科收治了2例SSEH患者,报道如下。病例1,女,76岁,因"突发双下肢瘫痪5d"于2014年9月9日入院。患者于5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胸背部疼痛,后出现双下肢感觉及运动消失,伴大小便失禁。遂至当地医院住院治疗,MRI检查提示T7~L1椎管后部硬膜外长梭形病变,考虑血管畸形或血管瘤破裂出血伴血肿形成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