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流行趋势,是一个全球关注的健康问题,HBV作为一种非侵袭性嗜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并不直接损害肝脏,而是由其表达的抗原系统及其抗体所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和非特异性的以细胞因子为主的炎性介质导致的肝细胞损伤.特异性细胞免疫是清除机体内病毒的重要因素,针对HBV各类抗原表位的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作为主要的效应细胞,与病毒清除和细胞损伤有关,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特异性细胞免疫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T2DM)作为一种慢性疾病,伴随着日益增加的患病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较大负担,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既往研究表明炎症与T2DM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炎症反应及其信号调控通路在T2D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通过干预炎症反应控制T2DM的进展成为治疗的新途径。随着中医药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中医理论将炎症的生成归因于痰浊与瘀血,二者相互转化影响致使机体功能受损。而运用中药单体及中药复方基于炎症信号通路治疗糖尿病具有多靶点,多通路且不良反应少的治疗优势,能够显著缓解T2DM的症状。近年来,关于中医药干预T2DM的研究逐渐增多,该文将阐述中医对T2DM与炎症关系的认识及中医药调控T2DM炎症反应相关的7条信号通路,即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依赖性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蛋白激酶C(PKC)信号通路、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大肠癌高危病人中检测粪便脱落细胞P53基因突变,为从分子基因水平研究并建立一种适于人群筛查与早期诊断大肠癌的新方法作初步临床研究。方法对临床高度怀疑为大肠癌患者25例,运用PCR-SSCP-EB染色技术检测粪便脱落细胞P53基因突变,同时行纤维结肠镜及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其中大肠癌患者19例,大肠腺瘤患者6例。并予中医辨证分型。结果大肠癌组19例患者中11例粪便P53基因突变(突变率为57.89%),大肠腺瘤组6例患者中未见P53基因突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肠癌DukesA期、B期(未转移)和Dukes C期、D期(转移)两组之间粪便P53基因突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辨证分型实证组(包括湿热内蕴证、瘀毒内阻证)与虚证组(包括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两组间粪便P53基因突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粪便P53基因突变检测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对筛查大肠癌和提示大肠癌周围转移情况具有可行性与一定的临床意义。符合中医学"治未病"的理念。粪便P53基因突变率与中医证型相关性有待今后大样本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芪参护心方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气虚血瘀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成功施行冠心病PCI术后气虚血瘀型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等西药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芪参护心方治疗。治疗1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血脂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其中研究组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芪参护心方联合西药常规干预治疗冠心病PCI术后气虚血瘀型心绞痛有较好疗效,可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减少心绞痛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H探寻可供临床和教学参考的八髎穴骨度折量定位方法。方法 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16年1月至6月的100例俯卧位盆腔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5mm层厚连续横断面扫描,建立3D图像。测量L5棘突下至尾骨尖、L5棘突下至骶管裂孔、L5棘突下至髂后上棘、L5棘突下至八髎穴、后正中线至八髎穴、后正中线至髂后上棘等距离。结果 ①设立骶部骨度表,得到4个骶部折量寸:即L5棘突下至尾骨尖约6寸,L5棘突下至骶管裂孔约3寸,L5棘突下至髂后上棘的垂直距离约1寸,髂后上棘至后正中线约2寸。②根据骶部骨度分寸,八髎穴可定位如下:上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1寸,L5棘突下1寸;次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寸,L5棘突下1.7寸;中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9寸,L5棘突下2.5寸;下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9寸,L5棘突下3.5寸。③根据骶部体表标志,八髎穴可定位如下:从骶部纵向距离观察,上髎穴约平髂后上棘,次髎穴约平L5棘突下和骶管裂孔连线的中点,中髎穴约平L5棘突下和尾骨尖连线的中点,下髎穴约平骶管裂孔;从骶部横向距离观察,次髎穴位于髂后上棘至后正中线距离的一半,八髎穴呈“倒八字”型排列,其连线与后正中线的夹角约25°。结论 以表面标志为基础,用比例关系和骨度分寸来定位八髎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运脾柔肝方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IBS)模型大鼠血清、肠组织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的影响,探讨运脾柔肝方对C-IBS模型大鼠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42只Wistar大鼠,随机选取6只作为正常组,剩余36只大鼠采用冰水灌胃法造模14?d,评价模型,随机选取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运脾柔肝方中药低、中、高剂量组、莫沙必利组、模型对照组,每组6只。运脾柔肝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12.2、24.4、48.8?g/(kg·d)的给药剂量灌胃,莫沙必利组以莫沙必利混悬液1.35?mg/(kg·d)灌胃,模型对照组及空白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14?d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并检测各组大鼠血清5-HT、VIP、SP水平和肠组织5-HT、VIP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血清、结肠组织免疫组显5-HT、VIP的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而血清SP的表达水平则明显降低(P<0.05),不同剂量运脾柔肝方均可显著降低C-IBS模型大鼠血清5-HT、VIP的表达水平(P<0.01),明显升高大鼠血清SP水平(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组均能明显降低5-HT在肠组织中的表达(P<0.05),显著降低VIP的表达(P<0.01)。结论?运脾柔肝方可显著改善C-IBS模型大鼠便秘症状,可能是通过降低5-HT、VIP和升高SP的表达水平,从而调节肠道功能,发挥治疗C-IBS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Li J  Lu J  Ding QN  Duan GY  Tong K  Zhou YY 《中国针灸》2011,31(10):887-891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合浮针与单纯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验证浮针与针刺夹脊穴的协同效应.方法: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夹脊穴合浮针组、浮针组,每组30例.夹脊穴合浮针组先对相应的肌筋膜触发点(MTrP点)进行浮针操作,并留置6h,然后再行针刺相应的夹脊穴等,留针30 min.浮针组单用浮针疗法.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治疗5天间隔2天,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的镇痛平均起效时间、首次治疗后平均镇痛维持时间;并采用McGill疼痛询问量表比较两组首次治疗后以及2个疗程后的平均疼痛评分.结果:两组间镇痛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0±3.70)min vs (5.93±5.09)min,P>0.05].夹脊穴合浮针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浮针组[(13.00±6.90)h vs (6.27±3.98)h,P<0.01].首次治疗后两组疼痛分级指数(PRI)、目测类比定级法(VAS)、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疗程后夹脊穴合浮针组3项评分均低于浮针组(均P<0.01).结论:针刺夹脊穴可以延长浮针的止痛时间,并且可以提高浮针的镇痛疗效.  相似文献   
18.
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近年来关于中医药补肾阴法治疗绝经后冠心病的研究越来越多,包括中药单体、单味药、中药复方等,其可上调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改善脂质代谢紊乱,抑制血管炎症反应,并保护血管内皮和平滑肌来防治冠心病的发生,同时无明显不良反应。通过对绝经后冠心病的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Sweet综合征又名急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病,是一种与许多不同的基础疾病相关的皮肤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疼痛性红色斑块或结节,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组织病理学特点为真皮中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1]。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慢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容易误诊,组织病理是诊断Sweet综合征的可靠依据。现报道1例以中药方剂内服为主治疗有干燥综合征基础合并Sweet综合征患者的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退黄汤治疗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退黄汤治疗,对照组采用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积分、肝功能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主要症状、体征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退黄汤治疗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显著,可能是通过减轻肝组织炎症、促进胆红素代谢排泄及改善肝细胞合成功能等途径发挥退黄作用,对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