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955篇
  免费   7679篇
  国内免费   7504篇
耳鼻咽喉   389篇
儿科学   1565篇
妇产科学   1050篇
基础医学   8942篇
口腔科学   1495篇
临床医学   15010篇
内科学   14631篇
皮肤病学   1164篇
神经病学   3106篇
特种医学   2361篇
外国民族医学   48篇
外科学   5880篇
综合类   38455篇
预防医学   8086篇
眼科学   1315篇
药学   19784篇
  150篇
中国医学   14095篇
肿瘤学   4612篇
  2024年   1121篇
  2023年   3568篇
  2022年   3163篇
  2021年   3752篇
  2020年   3492篇
  2019年   4514篇
  2018年   2210篇
  2017年   4067篇
  2016年   4101篇
  2015年   4735篇
  2014年   6725篇
  2013年   6535篇
  2012年   8547篇
  2011年   9353篇
  2010年   8703篇
  2009年   8549篇
  2008年   8720篇
  2007年   7406篇
  2006年   7024篇
  2005年   6688篇
  2004年   5374篇
  2003年   4226篇
  2002年   3625篇
  2001年   3288篇
  2000年   2619篇
  1999年   2084篇
  1998年   1541篇
  1997年   1269篇
  1996年   1045篇
  1995年   898篇
  1994年   753篇
  1993年   410篇
  1992年   409篇
  1991年   408篇
  1990年   308篇
  1989年   296篇
  1988年   199篇
  1987年   136篇
  1986年   106篇
  1985年   76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31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81.
82.
《中国药房》2019,(8):1056-1060
目的:比较岗梅根和茎的超临界CO_2萃取物中的低极性挥发性化学成分及其体外对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IEC-6增殖活性的影响,为充分利用岗梅野生资源和扩大其药用部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岗梅根和茎中的低极性挥发性化学成分,通过气质联用法(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组成。以IEC-6细胞为对象,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岗梅根或茎超临界CO_2萃取物(0、1、5、10、20、40、60、80、100μg/mL)处理细胞,以MTT法检测细胞相对活力,绘制细胞增殖曲线图并计算各萃取物的半数有效浓度(EC_(50))。结果:通过GC-MS分析技术从岗梅根和茎超临界CO2萃取物中分别鉴定出62、46个低极性挥发性化学成分,其中共有成分24个,主要为壬酸(根、茎中分别含14.18%、6.14%)、辛酸(根、茎中分别含10.59%、4.35%)、己酸(根、茎中分别含8.63%、10.86%)、丹皮酚(根、茎中分别含7.79%、6.00%)、2-甲基-3-苯基-丙醇(根、茎中分别含6.30%、0.58%)、乙酸(根、茎中分别含1.72%、33.77%)等。细胞体外试验结果显示,岗梅根和茎超临界CO_2萃取物质量浓度较低(≤60μg/mL)时,能显著促进IEC-6细胞增殖,EC_(50)分别为16.35、20.20μg/mL;而当质量浓度较高(≥80μg/mL)时,则表现出细胞毒活性,对IEC-6细胞增殖呈抑制作用。结论:岗梅根和茎中的低极性挥发性化学成分种类相似,其萃取物对IEC-6细胞的体外生物活性也相似;短链脂肪酸很可能是其促进细胞增殖的活性成分,而丹皮酚则可能是其细胞毒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83.
84.
目的:观察黑逍遥散对阿尔茨海默症(AD)小鼠海马和脑皮层钙调蛋白依赖性激酶2α(CaMKⅡα)及其磷酸化表达水平的干预效应。方法:30只APP/PS1双转基因雄性小鼠称体质量并按随机原则分为模型组、盐酸多奈哌齐组、黑逍遥散组,每组10只。同月龄、同种系的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10只为空白组。盐酸多奈哌齐组(6 g·kg~(-1))、黑逍遥散组(3. 25 mg·kg~(-1))分别连续给药90 d后,Morris水迷宫检测行为学变化,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海马区和脑皮层CaMKⅡα蛋白及其磷酸化的表达。结果:干预90 d后,与空白组比较,AD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跨原平台和有效区域次数显著减少(P 0. 01),小鼠海马区及脑皮层Ca MKⅡα蛋白表达显著减弱或降低,而p-CaMKⅡ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 0. 05,P 0. 01);与模型组比较,盐酸多奈哌齐和黑逍遥散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均显著缩短、跨原平台次数均显著增加(P 0. 01),小鼠海马区及脑皮层Ca MKⅡα蛋白显著增强或升高,p-CaMKⅡα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 0. 05,P 0. 01)。结论:黑逍遥散通过调节AD小鼠不同脑区参与细胞记忆形成机制的关键蛋白Ca MKⅡα及其磷酸化表达,进而发挥改善AD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究附子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内毒素及其受体的影响。方法:将7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附子理中汤观察组。采用腹主动脉取血法,收集血液后离心取上清,通过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鲎合成基质显色法检测内毒素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内CD14表达水平,并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Toll样受体-4(TLR-4)与TNF-α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NF-α水平显著提高,且在第12~24周内持续维持较高水平;附子理中汤观察组TNF-α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但仍高于正常组;正常组大鼠肝脏TNF-α mRNA未见其表达,模型组TLR4和TNF-α mRNA表达量均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附子理中汤观察组TLR4和TNF-α mRNA显著低于模型组,但仍高于正常组TLR4和TNF-α mRNA表达;正常组只有少量细胞能够表达CD14。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在第12~24周内,CD14表达的阳性细胞数持续升高,在24周时略有降低,而附子理中汤观察组CD14表达的阳性细胞数与模型组比较显著减少。结论:附子理中汤可降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内毒素及其受体表达。  相似文献   
86.
87.
88.
目的研究丹蛭降糖胶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肾脏病理改变和足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其相应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GK大鼠40只,采用醋酸脱氧皮质酮-盐皮下注射联合高脂饲料喂养诱导糖尿病肾病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丹蛭降糖胶囊低剂量组[0.54 g/(kg·d)]、高剂量组[1.08 g/(kg·d)]、缬沙坦组[10 mg/(kg·d)],每组10只。另选取10只同周龄正常Wistar大鼠作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0周后检测空腹血糖(FBG)、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和尿微量蛋白(U-mAlb)。Western Blot检测肾小球p-mTOR、p-S6K1、Beclin-1、LC3和Nephrin蛋白的表达,HE染色和PAS染色后于光镜下观察肾脏病理变化,电镜下观察各组亚细胞形态结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FBG、SCr、BUN、U-mAlb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蛭降糖胶囊低、高剂量组和缬沙坦组U-mAlb水平降低(P<0.01)。模型组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沉积,足细胞损伤,各用药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丹蛭降糖胶囊高剂量组足细胞内有较多自噬体形成。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p-mTOR、p-S6K1的表达增高,Nephrin、Beclin-1和LC3的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p-mTOR、p-S6K1的表达下降,Nephrin、Beclin-1和LC3的表达增高(P<0.01)。丹蛭降糖胶囊高剂量组和缬沙坦组Beclin1、LC3Ⅱ/LC3Ⅰ水平较丹蛭降糖胶囊低剂量组升高(P<0.05)。结论丹蛭降糖胶囊具有减轻糖尿病肾病大鼠U-mAIb、足细胞损伤及相关肾脏病理改变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TOR/S6K1信号通路进而提高足细胞的自噬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89.
90.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调节细胞发育和生长的一个关键途径[1]。在正常情况下对胚胎发育和器官的形成和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此通路的失调参与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病过程[2]。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长骨干骺端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以产生骨样基质为病理特征,具有高度异质性、高复发率、多药耐药性、早期易肺转移等特点[3]。以外科手术联合甲氨蝶呤、顺铂等新辅助化疗的应用,使骨肉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75%左右[4],但却不能有效地降低总病死率和改善整体预后,出现转移或复发的患者5年生存率<20%[5]。研究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骨肉瘤细胞的生长、侵袭和转移,并有效诱导骨肉瘤的耐药和再生,是介导骨肉瘤发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