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12篇
  免费   1607篇
  国内免费   1133篇
耳鼻咽喉   139篇
儿科学   280篇
妇产科学   96篇
基础医学   1801篇
口腔科学   140篇
临床医学   2897篇
内科学   5117篇
皮肤病学   247篇
神经病学   656篇
特种医学   92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篇
外科学   669篇
综合类   6939篇
预防医学   1727篇
眼科学   558篇
药学   2666篇
  29篇
中国医学   1767篇
肿瘤学   590篇
  2024年   202篇
  2023年   671篇
  2022年   531篇
  2021年   699篇
  2020年   671篇
  2019年   756篇
  2018年   361篇
  2017年   592篇
  2016年   697篇
  2015年   841篇
  2014年   1200篇
  2013年   1154篇
  2012年   1520篇
  2011年   1709篇
  2010年   1677篇
  2009年   1670篇
  2008年   1633篇
  2007年   1473篇
  2006年   1375篇
  2005年   1311篇
  2004年   1030篇
  2003年   806篇
  2002年   691篇
  2001年   661篇
  2000年   506篇
  1999年   405篇
  1998年   363篇
  1997年   362篇
  1996年   306篇
  1995年   275篇
  1994年   251篇
  1993年   139篇
  1992年   143篇
  1991年   155篇
  1990年   117篇
  1989年   107篇
  1988年   72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郑青  梁宁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7):3651-3653
目的 通过观察老年性骨质疏松(0P)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γ干扰素(IFN-γ)、骨保护素(OPG)等细胞因子水平,探讨细胞因子在老年性OP防治过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抽取年龄大于70岁的老年患者106例,扫描骨密度(BMD),根据Tscore值,分为OP组(n=92)和骨量减少组(n=14).另选年龄35~ 47岁健康成人30例为对照组.采用RIA法测定TNF-α,ELISA法测定IL-6、M-CSF、IFN-γ 、OPG水平.结果 老年性OP组与骨量减少组,TNF-α、IL-6、M-CSF、IFN-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OP组又明显高于骨量减少组;OPG水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但OP组却显著低于骨量减少组.结论 不同浓度细胞因子水平,可直接间接或通过OPG/RANKL/RANK系统对破骨细胞进行调节,与老年性OP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采用快速起搏左房构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模型的可行性以及快速起搏心房后心房部分电生理特性的变化。方法新西兰兔,分为假手术组(n=11只)和起搏组(n=15只),起搏组中成功诱发房颤的动物为房颤亚组,不能诱发房颤的为非房颤亚组。起搏组以1 500次/分持续起搏左房8周。描记起搏前;起搏2,4,6,8周后体表心电图,测量相应时间点P波时限,予基础心率周期-程序刺激(S1-S2)刺激,检测左房有效不应期(AERP)。结果起搏8周后起搏组成功诱发房颤7只,其中房颤持续时间最长为24 h、最短为6.5 h。起搏8周P波时限较基础值延长(P=0.015)。起搏2,4,6,8周后,AERP较基础值缩短(P<0.05),并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AERP进行性缩短(P<0.05);起搏组中房颤亚组在起搏4,6,8周后P波时限延长较非房颤亚组明显(P<0.05),起搏8周后左房AERP缩短较非房颤亚组明显(P<0.05)。结论持续快速起搏左房是构建房颤模型的有效方法。快速起搏左房导致P波时限延长,AERP缩短。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对糖耐量异常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收集糖耐量异常者162例,随机分为78例对照组,84例干预组;对照组给予每3个月1次的糖尿病健康知识宣教(电话),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为期24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并每月随访1次。每例均采用超声及全自动动脉硬化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各组均进行前后自身对照和组间对照,并评价干预效果。结果经过24个月生活方式干预,干预组糖尿病累计发病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干预组较干预前甘油三酯、口服糖耐量试验2 h血糖显著降低(P<0.05),其余指标经对比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体质指数、高密度脂蛋白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结论生活方式干预能有效改善糖耐量异常患者的代谢状态,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并能延缓其血管病变的发展;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应在糖耐量异常人群中大力推行。  相似文献   
994.
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对血管早期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踝臂指数的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入选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和单纯高血压患者各400例。检测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等指标,比较两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踝臂指数值的差异,对血脂异常进行临床分型,比较各血脂异常亚型之间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值的差异,并对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值(1674.0±13.0 cm/s)较单纯高血压组(1594.0±11.2 cm/s)显著升高(P<0.001);两组间踝臂指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7)。高血压病患者中,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混合型血脂异常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值均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01)。单因素相关分析表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均与动脉硬度指标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显著相关(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中收缩压、年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体质指数和空腹血糖与反映动脉僵硬度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关系密切(P<0.05),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β=0.104,P<0.001),是仅次于收缩压和年龄的影响因素。结论血脂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相关,高脂血症加速了高血压病患者的动脉硬化,高甘油三酯血症对动脉硬度的影响与高胆固醇血症相当,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评估正常人动脉顺应性与糖化血红蛋白之间的关联.方法 横断面调查福建沿海地区30岁以上健康人1175例,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评价糖化血红蛋白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相关情况.结果 (1)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糖化血红蛋白具有相关性(r=0.147,P<0.05);(2)糖化血红蛋白四分法组间显示,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在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异常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比例升高;异常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组糖化血红蛋白大于正常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组(P<0.05);(3)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尿酸为正常人群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其中糖化血红蛋白比值比最大(OR=2.692,P<0.05).结论 糖化血红蛋白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独立相关,提示非糖尿病健康人群中中间高血糖水平参与了大动脉血管壁早期功能或结构性损伤.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比较心-踝血管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对不同动脉硬化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价值。方法在849例同时行心-踝血管指数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测定的门诊和住院患者中,筛选出年龄55~70岁之间的351例作为最终研究对象。按临床动脉硬化疾病的有无与程度分为三个层面:A层:无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组;B层: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和高脂血症组;C层:经造影证实存在冠状动脉狭窄和已有临床心脑动脉硬化终末事件如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组。从不同层面比较心-踝血管指数和内膜中膜厚度与动脉硬化性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849例中,未做年龄范围限制时,共有糖尿病患者112例,对其病程与心-踝血管指数和内膜中膜厚度的相关性作比较分析。结果除单纯高脂血症组之外,心-踝血管指数测定值在A、B、C三个不同层面能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呈现出"阶梯效应";而内膜中膜厚度测定值相对于心-踝血管指数在三个不同层面表现出的差别明显减弱,甚至糖尿病组的测定值远远高于已有明确动脉硬化终末事件组如心肌梗死和脑梗死。在已有明确糖尿病病程的患者中,心-踝血管指数与糖尿病病程呈显著正相关(r=0.499,P<0.001),而内膜中膜厚度与病程的相关性(r=0.195,P<0.038)明显弱于心-踝血管指数。结论心-踝血管指数和内膜中膜厚度与大动脉硬化性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而心-踝血管指数在评价整体而非局部的动脉硬化程度上相对于内膜中膜厚度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与动脉硬化的严重程度具有更大的吻合性,而内膜中膜厚度则更多地偏重于对局部动脉壁硬化的判断。  相似文献   
997.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相关性,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Hcy水平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高血压病患者共146例,根据Hcy的四分位间距水平分成四组,同时根据BaPWV≥1400 cm/s为异常界值,分成BaPWV正常组和异常组。测定空腹血糖、血脂及Hcy,测定双侧BaPWV。结果 Hcy与年龄、吸烟史、收缩压(SBP)、脉压(PP)、脉压指数(PPI)及BaP-WV呈正相关(r分别为0.278、0.272、0.608、0.575、0.460及0.351,P<0.05),BaPWV与Hcy、SBP、PP及PPI呈正相关(r分别为0.351、0.322、0.322及0.253,P<0.01)。以BaPWV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PP和Hcy是高血压病患者BaPWV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cy水平升高与高血压病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8.
来自2个起搏点的激动同时或几乎同时激动心房,形成的房性融合搏动,称为房性融合波. 1心电图表现 1.1房性融合波的心电图基本特征 房性融合波的P'波形态介于2种P波之间.窦性P波与源于心房下部的激动形成房性融合波时,该P'波方向可以直立、双向或倒置.融合波出现的时间,是2种激动应同时或几乎同时出现的时间.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分析出现巨大J波(又称Osborn波)脑部疾病患者的心电图及临床特点.方法 以静态体表心电图12导联记录为准,分析3例心电图出现巨大J波的脑部疾病患者入院当天至5d内不同时间的异常心电图变化.结果 3例患者均在入院5d之内发生室速/室颤,导致死亡.结论 脑部疾病患者巨大J波与恶性心律失常有一定关系,死亡风险高.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arotid 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cfPWV )的关系.方法 将101例年龄≥60岁的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按照血浆Hcy水平的不同分为低Hcy组(血浆Hcy<15.0μmol/L,n=47)和高Hcy组(血 Hcy≥15.0μmol/L,n=54);另选44例年龄≥60岁的Hcy正常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并比较 3 组患者的Hcy、cfPWV.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低 Hcy 组的cfPW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Hcy组的cfPWV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低Hcy组,高Hcy组的cfPWV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 Hcy 水平与cfPWV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cfPWV变化和血 Hcy 水平的关系密切,呈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