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2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37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137篇
临床医学   58篇
内科学   103篇
皮肤病学   2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25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336篇
中国医学   45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目的:分析广东云浮地区幽门螺杆菌(Hp)临床分离菌株对常规治疗药物的耐药情况,观察补救疗法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探究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应对策略。方法:选自2013年6月-2016年6月我院确诊为Hp感染的当地患者420例。本研究对420例Hp阳性患者进行Hp分离及阳性培养,共成功分离357组,在体外行药敏试验,探究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及左氧氟沙星等一种或多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将所有Hp阳性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案平均且随机分为3组,记为Ⅰ组、Ⅱ组、Ⅲ组,应用三联疗法规范治疗后,按照统计学方法计算Hp根除率,若Hp未根除,则给予四联疗法,记为Ⅳ组,经积极规范治疗后,计算Hp根除率。结果:初治3个组(Ⅰ、Ⅱ、Ⅲ组)Hp根除率中的Ⅰ组、Ⅱ组间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Ⅲ组间差异较大(P<0.05);Ⅳ组Hp根除率明显高于初治3个组,第Ⅳ组与Ⅰ、Ⅱ、Ⅲ组根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所有Hp阳性患者进行Hp分离及阳性培养,根据统计分析,Hp对甲硝唑耐药率明显高于对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的耐药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对克拉霉素耐药率明显高于对左氧氟沙星和阿莫西林的耐药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显示Hp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的耐药性较高,为临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2.
本文研制了治疗牙周炎的复方甲硝唑缓释膜剂.为证实其对牙周病的治疗作用,进行了体外抑菌试验和临床应用.结果表明,该缓释膜剂对牙周病优势菌有明显抑制效果;经临床观察使用该药膜一周后,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指数(SBI)及牙周袋深度(PD)均显著降低,证明复方甲硝唑缓释膜剂治疗牙周病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43.
甲硝唑擦剂的制备及其透皮吸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甲硝唑氮酮乳浊液型擦剂的制备方法,并对其透皮吸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擦剂的制备用氮酮作油相,吐温- 80 作乳化剂研制而成。透皮吸收实验用BALB/c 无毛小鼠的离体鼠皮,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并与同浓度的甲硝唑溶液进行比较。结果:本新型擦剂甲硝唑透皮吸收率比同浓度甲硝唑溶液提高10 倍。结论:本擦剂的制备工艺简便,稳定性较好,建立的透皮吸收方法准确度提高,且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44.
替硝唑和甲硝唑的人体药动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替硝唑和甲硝唑注射液的人体药动学,为临床用药提供根据。方法:6名健康志愿者交叉静滴400mg替硝唑或甲硝唑。采用高效液相色语法检测血浆中药物浓度,3P87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替梢唑和甲硝唑的血浆峰浓分别为(11.92士0.67)和(12.65±0.71)mg·L-1,静滴4h以后替硝唑的浓度明显高于甲硝唑,替硝唑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约24h,而甲硝唑为4h。替哨唑和甲硝唑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14.78土0.57)和(9.55土0.47)h,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80.6士8.8)和(117.7士9.5)mg·h·L-1,分布容积分别为(28.50土4.74)和(23.00士2.49)L,清除率分别为(2.22士0.11)和(3.42±0.28)L·h-1,二者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根据替硝唑的药动学特点,可以执行每日1次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45.
一种新的腹腔粘连动物模型及其关联指标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制作一种新的大鼠腹腔粘连模型,并确定腹腔渗液中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PAA)是否具有判断粘连形成的能力.方法大鼠随机分为2组,麻醉后不作任何消毒,打开腹腔,找到回盲部.距盲端约1~2 cm处结扎,剪去盲端的多余部分,挤去敞口盲端内的肠内容物,不作消毒,放回腹腔.在腹腔内放置直径约4 mm的引流软管.作两层缝合.皮肤层缝合前,用药组注入抗粘连组方(AMD)(尿囊素+甲硝唑+地塞米松),剂量为1.5 ml·100 g-1体重.对照组注射等容量5 % GS.6 h后抽取腹腔液1 ml,拨除引流管.1 w后脱臼处死大鼠,打开腹腔检查粘连的形成及其程度.用相关操作特征图 (ROC) 分析PAA是否具有判断粘连形成的能力.结果对照组的20只大鼠均形成腹腔粘连,腹腔渗液量为(1.25±0.09) ml,WBC(×103) =(23.1±6.6) mm3,PAA=(0.9±0.4) IU·ml-1.用药组没有形成腹腔粘连(0/20),腹腔渗液量为(0.52±0.04) ml (P<0.01),WBC (×103) 为(10.6±4.2) mm3 (P<0.01), PAA 为(23.1±6.6) IU·ml-1(P<0.01).由于此3药联用的抗粘连作用与腹腔炎性渗液量减少,抗菌抗炎作用,以及提高渗液中PAA有关,从而反映了本模型的形成机理.ROC分析认为, PAA可作为判断粘连是否形成的重要指标,当PPA>1.24 IU·ml-1时,粘连不易形成,反之则较易形成.结论本动物模型是研究大鼠腹腔粘连的有效工具,腹腔渗液中PAA活性的变化对大鼠腹腔粘连的形成具有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46.
以甲硝唑为原料 ,经硫酸、溴化铵溴化 ,S-乙基异硫脲硫醚化 ,过氧化氢氧化得替硝唑 ,总收率为 42 %。  相似文献   
147.
肿节风在三联疗法根治幽门螺旋杆菌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耀庭 《上海医药》2000,(12):12-13
目的:观察肿节风、阿莫西林、枸橼酸铋钾短程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根除效果、溃疡愈合效果及副反应,并与甲硝唑、阿莫西林、枸橼酸铋钾三联疗法进行比较。方法:将77例伴有幽门螺旋菌感染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9例,给予肿节风1.0g一天2次,阿莫西林0.5g一天2次,枸橼酸铋钾0.22g一天2次,疗程14天。B组38例,给予甲硝唑0.4g一天2次,阿莫西林0.5g一天2次,枸橼酸铋钾0.22g一天2次,疗程14天。疗程结束1个月后,进行胃镜复查,并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结果:A组和B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分别为82.1%和84.2%,溃疡愈合总有效率为89.7%和89.5%,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2%和52.6%。两组在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溃疡愈合总有效率方面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  相似文献   
148.
复方氧氟沙星栓剂的制备与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以甘油、明胶、聚乙二醇为基质的复方氧氟沙星阴道栓的制备方法.并制定了质量标准.平均回收率,氧氟沙星为101-7% ,RSD 为1-36 % ;甲硝唑为99-2 % ,RSD 为0-6 % .  相似文献   
149.
甲硝唑在感染根管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甲硝唑在感染根管中的作用。方法:100例根尖及牙髓病患者,实验组在根管中封入甲硝唑和甲醛甲酚液(FC),对照组在根管中封入FC,治疗1wk后观察2组的疗效。结果:实验组成功率为90^,对照组成功率为68%,2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甲硝唑在感染根管治疗中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50.
派丽奥与牙康治疗牙周炎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派丽奥(2%盐酸米诺环素软膏)与牙康(甲硝唑棒)治疗牙周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清除作用。方法 选取11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26颗牙周炎患牙为研究对象。患牙要求:①牙周袋探诊深度≥4 mm,且探诊后出血;②左右对称。26颗患牙随机分成实验组(派丽奥治疗组)13颗,对照组(牙康治疗组)13 颗。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7 d和14 d,患牙的牙周临床指标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探诊深度(PD)、探诊出血(BOP)的变化和龈下附着菌斑中螺旋体、球菌、杆菌的百分比,以及非附着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等牙周可疑致病菌百分比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牙在用药前各项牙周临床指标和微生物学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后,两组患牙绝大部分牙周临床指标和微生物学指标均较用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派丽奥与牙康均是治疗牙周炎有效、安全的局部治疗药物,两者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