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59篇
  免费   1940篇
  国内免费   1350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353篇
妇产科学   47篇
基础医学   1676篇
口腔科学   21篇
临床医学   2496篇
内科学   9174篇
皮肤病学   39篇
神经病学   181篇
特种医学   123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篇
外科学   2389篇
综合类   4664篇
现状与发展   6篇
预防医学   782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2249篇
  13篇
中国医学   1284篇
肿瘤学   1017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301篇
  2022年   408篇
  2021年   718篇
  2020年   708篇
  2019年   624篇
  2018年   627篇
  2017年   772篇
  2016年   963篇
  2015年   973篇
  2014年   1522篇
  2013年   1580篇
  2012年   1465篇
  2011年   1608篇
  2010年   1290篇
  2009年   1358篇
  2008年   1289篇
  2007年   1312篇
  2006年   1286篇
  2005年   1101篇
  2004年   818篇
  2003年   815篇
  2002年   724篇
  2001年   648篇
  2000年   560篇
  1999年   422篇
  1998年   425篇
  1997年   394篇
  1996年   386篇
  1995年   309篇
  1994年   303篇
  1993年   250篇
  1992年   236篇
  1991年   212篇
  1990年   158篇
  1989年   145篇
  1988年   133篇
  1987年   103篇
  1986年   90篇
  1985年   100篇
  1984年   75篇
  1983年   43篇
  1982年   59篇
  1981年   54篇
  1980年   50篇
  1979年   47篇
  1978年   30篇
  1977年   39篇
  1976年   19篇
  1975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证型分布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对确诊的171例CHB肝纤维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观察肝纤维化病理分期、肝纤维化4项与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肝郁脾虚型主要见于在肝纤维化早期(S1),瘀血阻络型主要见于肝纤维化中晚期(S3~S4),两者比较,各病理期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1);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HA含量显著高于肝郁脾虚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瘀血阻络型HA含量高于肝肾阴虚型和湿热中阻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瘀血阻络组LN和Ⅳ-C含量明显高于肝郁脾虚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证型患者血清PCⅢ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HB肝纤维化不同病理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并与肝纤维化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观察加味茵陈蒿汤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3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分期为早中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同时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15~20mg.kg-1.d-1;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加味茵陈蒿汤,1剂/d,疗程均为2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肝功能(γ-GT、ALP、ALT、AST、TBil)、免疫指标(IgM、IgG及IgA)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26例(86.7%)患者得到完全反应,与对照组19例(63.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γ-GT、ALP、ALT、AST、TBi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肝功能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免疫指标IgM、IgG、IgA均较前有所下降,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茵陈蒿汤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较单用熊去氧胆酸疗效更好,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993.
温阳解毒化瘀方对肝衰竭大鼠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温阳解毒化瘀方对肝衰竭大鼠内毒素血症(ITEM)的影响。方法:将8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予乳果糖+三联活菌溶液)及温阳解毒化瘀颗粒组(实验组),采用D-半乳糖胺(D-gal)腹腔注射致肝衰竭ITEM大鼠模型。正常组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2小时后处死,其余各组分别于造模后12小时、24小时各取10只大鼠处死,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转氨酶(ALT、AST)、肝组织病理学、门静脉及结肠内毒素水平。结果:模型组12小时时ALT和AST较正常组升高(P<0.05),24小时时门静脉及结肠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P<0.01),肝组织大面积坏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在造模后12小时各观察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造模后24小时两组ALT和AST、门静脉及结肠内毒素水平较模型组降低(P<0.05),肝组织病变减轻。结论:D-gal腹腔注射可建立大鼠肝衰竭ITEM模型,温阳解毒化瘀方可通过降低门静脉及结肠内毒素水平减轻ITEM而达到抗肝衰竭的效应。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益气破血行气通络中药治疗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对其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方法:60例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恩替卡韦)和对照组(恩替卡韦),临床观察24周,以无创肝纤维化Fibroscan的肝脏硬度值及肝纤维化4项指标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24周后肝脏硬度值及肝纤维化4项指标下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破血行气通络中药治疗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PBC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对具有完整资料的36例PBC的一般资料、从出现症状或肝功改变到确诊的时间、临床表现、血清化学指标、免疫学、影像学、病理学改变及治疗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6例PBC患者中女性33例(91.7%)。从出现症状或肝功改变至确诊的平均时间为18.95个月,最长82个月。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80.6%)、皮肤瘙痒(69.4%);最主要的体征为黄疸(61.1%)和脾大(61.1%);AMA/AMA-M2阳性率达91.67%;r-谷胺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血清白蛋白(ALB)在不同的临床分期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前期组经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前后肝功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硬化期组此项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C以中年女性多见,高滴度AMA及AMA-M2亚型是诊断PBC的主要指标。肝硬化期GGT、TBIL和DBIL的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前期,而ALB水平反而明显降低。该病病程较长,在早期主要表现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需较长时间才发展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以UDCA为主的综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早期患者的症状和血清胆汁淤积指标。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应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兔肝硬化模型,观察Ⅳ型胶原酶门脉灌注对肝硬化程度及全身重要器官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皮下注射50%CCl4橄榄油造模后,将已形成肝硬化并门静脉插管成功的30只兔随机分为2组,组1经门静脉给药通路注入0.1%Ⅳ型胶原酶1.5 mL,组2注入等量0.9%氯化钠,5次/周,共4周。4周后,将各组动物处死,留取各器官组织,观察其病理学变化。结果造模成功后可观察到典型肝硬化病理表现,门脉灌注0.1%Ⅳ型胶原酶肝硬化动物肝脏纤维化程度明显降低,门静脉、心脏、肺、肾脏、脑组织等部位组织病理学无异常表现。结论采用门脉灌注0.1%Ⅳ型胶原酶可显著降低肝纤维化程度,在此剂量下,具有一定的全身安全性。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观察龙血素B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龙血素B处理大鼠HSC;MTT法计算药物的抑制率;放射免疫法测定细胞上清中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和Ⅳ型胶原(Ⅳ-C)。结果随药物浓度的升高,龙血素B对HSC-T6增殖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有明显的量效关系。细胞上清中HA、LN和Ⅳ-C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降低,其中龙血素B浓度为0.300μg/μL时降低最明显。结论龙血素B可抑制HSC-T6增殖,并不同程度抑制HA、LN和Ⅳ-C的分泌。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了解肝硬化患者粪便中的类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直肠真杆菌-球形梭菌、梭状芽胞杆菌情况,比较肝硬化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肠道微生态的差异. 方法 收集2010年3月至12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收治的肝硬化患者29例,并以13名健康在校大学生作对照,收集粪便标本测量其pH值、细菌比浊度并在玻片上行荧光原位杂交,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细菌进行计数观察.比较肝硬化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粪便pH值、细菌比浊度及不同细菌计数差异,比较不同病因(肝炎性、酒精性和非酒精性)及肝硬化程度(Child-Pugh分级)患者间的细菌计数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肝硬化组患者粪便pH值高于健康对照组(6.79±0.64比6.18±0.74,t=2.607,P< 0.05),细菌比浊度与健康对照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5±0.59比1.39±1.01,t=0.960,P>0.05).肝硬化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类杆菌、真杆菌-直肠梭菌、肠球菌、大肠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减少(每个视野中细菌个数的中位数分别为32.14个比289.67个、17.09个比128.38个、21.91个比91.48个、25.78个比175.92个、13.11个比80.18个和34.68个比173.84个,Z值分别为-4.006、-4.34、-4.399、-4.174、-3.558和-3.95,P值均< 0.01).细菌数量的这种改变在肝硬化不同病因及严重程度患者间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肠道中类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直肠真杆菌-球形梭菌、梭状芽胞杆菌数量减少,并致肠腔pH升高;但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在肝硬化不同病因及严重程度患者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99.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病死率高达15% ~ 35%[1].目前临床主要通过胃镜检查判断肝硬化患者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sophageal-gastric varices,EGV)及其程度.寻找无创指标预测EGV及其出血风险,以降低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00.
四氯化碳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差异蛋白质组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组织蛋白质组的变化,部分解析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 方法 采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大鼠肝组织总蛋白质,经考马斯亮蓝染色、图像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及数据库查询鉴定差异蛋白质点.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细胞角蛋白(CK)8、CK18进行蛋白质表达水平的验证.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的LSD法或非参数检验中的H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大鼠造模后,随时间的推移,肝纤维化评分逐渐增加(3周组<6周组<9周组),建立了正常大鼠和大鼠CCl4肝纤维化形成过程3、6、9周肝组织双向凝胶电泳图谱,质谱鉴定了44种差异蛋白质;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CK8、CK18的验证结果与双向凝胶电泳结果基本一致.正常组及3、6、9周模型组CK8/CK18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13±0.005/0.170±0.030、0.473±0.046/0.530±0.070、0.682±0.087/0.780±0.080、0.837±0.096/1.390±0.130,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96.085/74.088、13.870/16.115、75.800/75.900,P值均<0.01). 结论 CCl4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功能主要涉及细胞生长、发育与分化,细胞增殖与凋亡,血管新生或重构,氧化应激,物质代谢及转运,信号转导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