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7篇
  免费   292篇
  国内免费   115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76篇
妇产科学   99篇
基础医学   301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741篇
内科学   893篇
皮肤病学   53篇
神经病学   362篇
特种医学   63篇
外科学   481篇
综合类   866篇
预防医学   133篇
眼科学   46篇
药学   804篇
  4篇
中国医学   98篇
肿瘤学   8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75篇
  2014年   342篇
  2013年   401篇
  2012年   290篇
  2011年   299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199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227篇
  2006年   198篇
  2005年   174篇
  2004年   180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10篇
  197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低分子量肝素与香丹合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低分子量肝素与香丹注射液联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 0例病人分为 3组 ,联用组 4 0例 ,用低分子量肝素 5 0 0 0抗Xa国际单位腹部脐周皮下注射 ,每12h 1次 ,香丹注射液 4 0ml加入 5 %葡萄糖注射液5 0 0ml中 ,静脉滴注 ,每天 1次 ;低分子量肝素组 30例 ,只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 ;香丹组 30例 ,只用香丹注射液治疗。 3组治疗时间均为 10~ 14d。结果 :联用组的临床疗效高于低分子量肝素组和香丹组(P <0 .0 5 )。不良反应发生率 3组间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和香丹注射液联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效果优于单用其中一种药物治疗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2.
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抗凝药物肝素和维生素K拮抗剂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方法 :查阅国内外近期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 :临床上多种血栓栓塞、缺血性疾病中应用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等抗凝药物时 ,应注意根据患者个体情况 ,掌握剂量 ,防治各种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3.
低分子肝素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辅助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辅助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6 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再通后随机分为肝素组 (肝素钙 75 0 0U皮下注射 ,每日 2次 )和低分子肝素组 (低分子肝素 0 .1mL/kg皮下注射 ,每日 2次 ) ,连续 7d。结果 :治疗后两组心肌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血管性死亡及出血肝素组均显著高于低分子肝素组 (P <0 .0 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使用低分子肝素代替普通肝素作为抗凝剂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4.
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晋 《实用全科医学》2006,4(2):229-230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7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治疗组38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钠,疗程7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7%,对照组总有效率75.8%,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治疗组无1例发生心肌梗死,对照组发生1例(3%)。治疗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能有效的控制UAP发作,减少心肌梗塞发生。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微小剂量肝素降低新生儿重度窒息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作用和机制,并观察其副作用。方法对我科2001年1月~2005年10月间94例重度窒息新生儿(不含新生早产儿窒息病例)作回顾性分析。治疗组48例,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5U/(kg·次),皮下注射,每12h1次,连用3d。对照组46例,采用综合治疗。就组间1周内SIRS的发生率作对照分析。结果治疗组1周内SIRS发生率和对照组间存在比较显著差异(P<0.05〉,而新生儿颅内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和皮下出血的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均>0.05)。结论早期应用微小剂量肝素可有效降低重度窒息新生儿SIRS的发生率而不致增加继发器官出血的机会。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肝素对妊娠中晚期脐动脉血流异常的影响,以便寻找改善脐动脉血流异常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脐动脉血流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S)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D)的比值,将脐动脉血流S/D比值大于相应孕周的第95百分位以上的83例妊娠中晚期妇女共85例胎儿(2例双胎)分为研究组(41例孕妇,42例胎儿)和对照组(42例孕妇,43例胎儿)。研究组应用肝素6 250 u+5%葡萄糖500 mL;对照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丹参30 mL+10%葡萄糖500 mL。定期复查脐动脉血流S/D比值(每天1次)。结果研究组平均每天脐动脉血流S/D比值下降0.39,对照组平均每天脐动脉血流S/D比值下降0.12,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t=3.45,P<0.05)。研究组所需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3.5±2.7 vs 7.3±3.1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t=5.83,P<0.01)。研究组脐动脉血流S/D比值下降率为100%,对照组为6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P<0.05)。结论肝素可显著改善妊娠中晚期脐动脉血流异常,效果显著,疗程缩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过敏性紫癜及预防紫癜性肾炎的作用。方法 78例儿童过敏性紫癜患者,按入院日期(单双日)分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38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观察两组皮疹的消退时间和随诊过程中肾炎的发生率。结果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的过敏性紫癜的皮疹消失时间和4年内紫癜性肾炎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对降低紫癜肾的发生率及减少紫癜肾的恢复时间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及其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共选择2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阿司匹林治疗组、低分子肝素钙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前后分别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判定,并观察每组的不良反应。结果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阿司匹林治疗组、低分子肝素钙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钙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与阿司匹林治疗组,各组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性。结论脑梗死急性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安全有效,且明显优于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69.
低分子肝素-壳聚糖-羧甲纤维素钠微囊的制备及释药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乳化分散交联法,制备了低分子肝素-壳聚糖-羧甲纤维素钠微囊,考察了不同处方工艺对微囊释药性能的影响.按最佳工艺制得的微囊形态圆整,粒径2~7μ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2.3%和6.47%,微囊释药具pH依赖性.兔体内释药实验的结果表明,低分子肝素微囊较注射液缓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0.
目的 研究脱硫酸化与多硫酸化肝素对大鼠肥大细胞 (MC)脱颗粒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方法制得不同程度硫酸化肝素 :2 O 脱硫酸化肝素 (2DeSH)、N 脱硫酸化 重乙酰化肝素 (NDeSAcH)、6 O 脱硫酸化肝素 (6DeSH)、多硫酸化肝素 (PSH) ,通过大鼠腹腔被动MC脱颗粒实验 ,观察肝素及不同程度硫酸化肝素对卵清蛋白引起MC脱颗粒的影响。结果 与Hank液组比较 ,各样品组均有显著抑制MC脱颗粒的作用 (P <0 0 1 ) ,但 6DeSH组与色苷酸钠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显示较弱的抑制活性。结论 肝素抑制MC脱颗粒的活性与肝素结构上的硫酸基位置和多少有关 ,其中6 O 硫酸基对肝素的抑制MC脱颗粒的活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