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3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87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82篇
内科学   65篇
皮肤病学   37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191篇
预防医学   89篇
眼科学   41篇
药学   280篇
中国医学   287篇
肿瘤学   3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对某院早产儿真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18例早产儿真菌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早产儿胎龄为27~36周,出生体重为1 050~3 100 g,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8例;均有广谱抗菌药物用药史,感染前均长时间静脉营养,10例机械通气,2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临床表现以呼吸暂停、抽搐、喂养困难、反应差等为主;出现症状时间为出生后3 h~52 d。13例(72.22%)早产儿血白细胞(WBC)计数异常,12例(66.67%)血小板(PLT)100×109/L,18例(100.00%)C反应蛋白(CRP)均增高,平均CRP浓度为(41.90±26.77)mg/L。感染病原菌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共17例(94.44%),其中包括近平滑假丝酵母菌7例,白假丝酵母菌5例,白假丝酵母菌生物变种4例,无名假丝酵母菌1例。用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治疗,15例治愈(83.33%),2例好转(11.11%),1例死亡(5.56%)。结论早产儿真菌败血症以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应严密观察具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临床症状,定期检测血常规及CRP等指标,及时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1株柳珊瑚共附生真菌具有抑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及抑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活性追踪分离的方法,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HPLC等手段,对采自中国南海的柳珊瑚Echinogorgia rebekka中分离获得的共附生链格孢霉属真菌Alternaria sp.(WZL003)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利用NMR、MS等波谱方法,并与文献对照,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以海洋病原菌和污损菌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为对象研究化合物的抑菌作用机制。结果从该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获得1个对V.anguillarum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蒽醌类化合物macrosporin。结论初步的抑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该化合物能破坏鳗弧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导致细胞通透性增加,胞内大量内容物外泄,最终导致菌体死亡,从而起到抑菌作用。本研究首次报道了macrosporin对鳗弧菌的抑菌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3.
红茶菌发酵液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不同pH值下红茶菌发酵液及其蛋白提取液的抗菌作用,为探寻新的抗菌物质奠定基础. 方法 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不同pH值下红茶菌发酵液及不同量的蛋白提取液分别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作用. 结果 红茶菌发酵液在酸性条件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在碱性条件下均未表现出抑制作用;红茶菌蛋白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有抑菌活性,红茶菌发酵液及蛋白提取液对白色念珠菌无明显抑菌作用. 结论 红茶菌发酵液具有明显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生长的作用.红茶菌发酵产生的蛋白质类物质是红茶菌液中的抑菌活性成分之一,具有用作食品抑菌剂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及槐耳浸膏(HEF)对小鼠肝细粒棘球蚴病术后感染的抑制作用,了解增强宿主免疫功能对本病术后复发的影响。 方法 雌性昆明小鼠,腹腔注射人肝细粒棘球蚴囊液,3周后取外周血IgG抗体阳性鼠,分为药物治疗组(A、B、C组)和模型对照组(D组), 每组40只。A 组灌胃L-ABZ(75 mg/kg)、B组灌胃HEF(15 000 mg/kg)、C 组两药联用(阿75 mg/kg+槐15 000 mg/kg)。隔天1次,共 3 次。麻醉各组小鼠,打开腹腔,肝脏注射经PBS浸泡20 min的原头节(0.3 ml/只,约含原头节6 000个,下同),模拟开放式外膜内外囊完整摘除术术中外溢原头节再感染。缝合关闭腹腔,72 h后药物治疗组同法继续治疗1个月,D组灌服蒸馏水0.3 ml/只。E组(8只正常小鼠) 为空白对照。各组小鼠均于3个月后解剖。评价药物疗效(包括肝棘球蚴复发率、组织学观察、测定脾脏指数(SI)及IgG、IgE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8+ T淋巴细胞百分率)。另取上述外周血IgG抗体阳性鼠分为F、G、H和I 4组,每组约30只, 分别同上述A、B、C和D组同法灌胃治疗, 于肝脏分别注射经20% NaCl、75%乙醇、L-ABZ及PBS浸泡20 min的原头节, 观察其感染率。 结果 C组肝棘球蚴复发率为5.7%,低于A组(17.1%)和B组(24.2%);棘球蚴色泽发白呈结节状,生发层和角质层破坏严重。脾脏指数(A组为3.84±0.86、B组为3.95±1.01、C组为3.27±0.52)和IgE水平(A组为0.06±0.08、B组为0.07±0.08、C组为0.03±0.03)均明显低于D组(分别为5.46±0.52及0.20±0.02)(P<0.05),其中C组降低最为明显。CD8+水平,A组为16.61±3.89、B组为18.18±3.90、C组为15.38±2.63,均明显低于D组的32.90±4.71(P<0.05)。CD4+/CD8,A组为3.21±0.70、B组为3.05±0.66、C组为3.53±0.57,均明显高于D组的1.57±0.26(P<0.05)。C组CD8+降低、CD4+/CD8+升高最为明显。F、G和H组肝棘球蚴感染率分别为0、0及23.1%,与I 组(31.2%)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HEF可明显增强小鼠免疫功能,与L-ABZ联用可抑制棘球蚴生长,降低术后复发率。L-ABZ在术中对于原头节的杀灭作用不及20% NaCl和75%乙醇。  相似文献   
35.
目的 了解2015-2019年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率变化趋势、分布及耐药性特点。方法 提取2015-2019年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AECOPD患者临床真菌分离及药敏相关数据。结果 2015-2019年AECOPD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率为13.37%,且呈上升趋势,真菌感染率从2015年的10.88%上升至2019年的15.71%;共分离出6种真菌,以白色念珠菌(52.41%)、光滑念珠菌(25.13%)、热带念珠菌(12.30%)、曲霉菌(8.02%)为主;主要以真菌与细菌的混合感染存在(64.61%),其中以真菌与革兰阴性菌混合感染为主(70.43%)。氟康唑对各种念珠菌耐药率接近30%,对曲霉菌耐药率大于90%,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各种念珠菌和曲霉菌的耐药率较小。结论 真菌感染在AECOPD患者中呈明显增长趋势,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曲霉菌常见,且主要为与细菌混合感染存在,氟康唑对真菌耐药率较高,伏立康唑成为治疗真菌感染的首选。  相似文献   
36.
Together with the ongoing serious COVID-19 second wave in India, a serious fungal infection, mucormycosis has been increasingly found in COVID-19-recovered patients. Colloquially known as ‘black fungus’, mucormycosis commonly causes necrosis in the head and neck including the nose, paranasal sinuses, orbits, and facial bones, with possible intracranial spread. The disease causes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given that it progresses rapidly and diagnosis is often delayed. Given the sheer magnitude of the outbreak, the Indian Health Ministry has advised all states to declare mucormycosis an epidemic. Typically, the disease has been found to be linked to COVID-19 infections caused by the B.1.617.2 (Delta) variant, which has spread rapidly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is variant has already become a cause for global concern, having spread to at least 40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USA and UK. We present the findings of a study conducted on COVID-19 associated mucormycosis (CAM) patients, and discuss the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to raise awareness for OMFS colleagues.  相似文献   
37.
目的 首次对软珊瑚来源共附生裂褶菌属真菌Schizophyllum sp. CGF9-1-2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期获得结构新颖、生理活性好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 以PDA及真4培养基发酵软珊瑚共附生真菌Schizophyllum CGF9-1-2;采用硅胶、凝胶、ODS等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方法对其菌丝体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NMR)、(高分辨)质谱((HR)MS)和旋光(ORD)等现代波谱解析手段,并与文献数据对照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其乙酸乙酯部位共分离鉴定10个化合物,依次为7, 8-二甲基四氧嘧啶(1)、杂色曲霉素(2)、Arugosin C(3)、酒酵母甾醇(4)、(22e,24r)-3β, 5α, 9α-三乙烯基麦角甾-7, 22-二乙烯-6酮(5)、1-亚油酸甘油酯(6)、10-十七烯酸甲酯(7),2-辛烷烯酸甲酯(8)、十八烷酸(9)和十四烷酸(10)。结论 首次从裂褶菌属真菌CGF9-1-2中分离鉴定10个化合物,结构类型涉及吡嗪类、芳香酚酸类和长链脂肪酸及酯类。丰富了宿主软珊瑚中海洋微生物的种类,确定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多样性,为进一步药理活性实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8.
目的 研究一株红树角果木来源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 JY246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该菌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浸膏进行分离纯化;利用NMR、MS等波谱解析方法以及与文献数据对照,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抗菌和抗虫活性模型对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进行评价。结果 从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 JY246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7-hydroxy-2-(2-hydroxypropyl)-5-methylchromone (1),(2′S)-2-(propan-2′-ol)-5-hydroxy-benzopyran-4-one (2),2, 3-dihydro-5-hydroxy-2(S)-methyl-4H-1-benzopyran-4-one (3),(11S)-diaprothin (4),questin (5),4-hydroxy-3-prenylbenzoic acid (6),4-methoxy-6-styryl-pyran-2-one (7),(R) 4-hydroxy-2-oxo-1-pyrrolidineacetamide (8),p-hydroxy-benzaldehyde (9),4-hydroxyacetophenone (10),apocynin (11)和1-(2,6-dihydroxyphenyl) ethan-1-one (12)。结论 从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 JY246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12个单体化合物,并对所有化合物进行抗菌和抗虫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 2, 4和5显示抗细菌活性;化合物4, 5和8对棉铃虫幼虫显示了生长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39.
目的 研究海绵Callyspongia sp.共附生真菌Nigrospora sp.中化学成分以及生物活性。 方法 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LC)等方法对该菌株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NMR)、质谱(MS)等技术并结合文献报道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均相时间分辨荧光(HTRF)法检测化合物的PD-1/PD-L1结合抑制活性。结果 分离得到7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punctaporonin D (1),punctaporonin E (2),punctaporonin F (3),desuccinoylpunctaporonin C (4),(20S, 22E, 24R)-麦角甾-7, 22-二烯-3β, 5α, 6β-三醇 (5),(22E, 24R)-麦角甾-3β-羟基-5α, 9α-环氧-7, 22-二烯-6-酮 (6),麦角甾-7, 22-二烯-6β-甲氧基-3β, 5α-二醇 (7)。在体外生物活性检测中,化合物6显示出PD-1/PD-L1结合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22.5 μmol/L。结论 化合物4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3和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显示PD-1/PD-L1结合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40.
目的:调查2010~2013年医院常见真菌、细菌的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用 BacT/Alert 3D 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培养,用 VITEK 鉴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用 WHONET5.4统计结果。结果1176例送检标本中阳性标本108例,阳性率为9.18%。分离病原菌123株,革兰阳性菌60株(48.78%),革兰阴性菌为47株(38.21%),真菌为16株(13.01%)。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4株)、大肠埃希菌(18株)、肺炎克雷伯菌(15株)、白色念珠菌(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分别为72.73%(32/44)、57.14%(4/7),MRSA 和 MRCNS 较 MSSA 和 MSCNS 对抗菌药物耐药率高,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酮康唑、氟康唑、咪康唑对白色念珠菌敏感率高。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率分别为50.00%、40.00%,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率为100.00%。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对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较高。结论血培养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分离菌的耐药性较强,应加强血培养,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