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37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57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调查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为院内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仪对2013年11月26日至12月12日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9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部分抗菌药物的敏感度检测采用纸片扩散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对部分阳性基因进行测序。结果 9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2株aac(3)-Ⅰ基因阳性,3株ant(3″)-Ⅰ基因阳性,3株aac(6′)-Ⅰ基因阳性,9株armA基因阳性。所有菌株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耐药。5株标本来源于重症监护病房,3株标本来源于神经外科病房。所有标本来源于痰液。结论该院这段时间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同时耐药与携带armA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有关。院感部门应重点监测重症监护病房和神经外科病房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72.
目的对高保真酶介导的突变敏感性分子开关技术检测线粒体DNA(mt DNA)A1555G位点条件进行优化。方法利用3'硫代磷酸化修饰的突变型引物和野生型引物作为下游引物,在其上游设计一条公共引物分别构成突变引物对和野生引物对,以构建好的包含mt DNA A1555G位点的突变型质粒和野生型质粒为模板,进行高保真聚合酶介导的双向引物延伸反应,对PCR体系中的退火温度、引物浓度、模板浓度等条件优化,通过凝胶成像系统对其PCR结果进行分析确定最佳反应条件。结果分子开关技术检测mt DNA A1555G位点的最佳PCR条件:退火温度为61.0℃,引物浓度为0.6μmol/L,检测模板浓度为103~106copies/μL。结论确定了分子开关技术检测mt DNA A1555G位点的最佳反应条件,为该技术在线粒体DNA的突变筛查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3.
Aim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nd demographic factors influencing gentamicin pharmacokinetics in a large cohort of unselected premature and term newborns and to evaluate optimal regimens in this population.MethodsAll gentamicin concentration data, along with clinical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were retrieved from medical charts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over 5 years within the frame of a routine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programme. Data were described using non-linear mixed-effects regression analysis ( nonmem®).ResultsA total of 3039 gentamicin concentrations collected in 994 preterm and 455 term newborns 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A two compartment model best characterized gentamicin disposition. The average parameter estimates, for a median body weight of 2170 g, were clearance (CL) 0.089 l h−1 (CV 28%), central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c) 0.908 l (CV 18%), intercompartmental clearance (Q) 0.157 l h−1 and peripheral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p) 0.560 l. Body weight, gestational age and post-natal age positively influenced CL. Dopamine co-administration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CL, whereas the influence of indomethacin and furosemide was not significant. Both body weight and gestational ag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Vc. Model-based simulations confirmed that, compared with term neonates, preterm infants need higher doses, superior to 4 mg kg−1, at extended intervals to achieve adequate concentrations.ConclusionsThis observational study conducted in a large cohort of newborns confirms the importance of body weight and gestational age for dosage adjustment. The model will serve to set up dosing recommendations and elaborate a Bayesian tool for dosage individualization based on concentration monitoring.  相似文献   
74.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收集2012年8—11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和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的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株36株。应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PCR检测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基因。结果3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一舒巴坦有较高的敏感率(33.3%),对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较低(20.0%)。3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3)-I、aac(6’)Ib、aph(3’)-I和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的阳性率分别为72.2%(26株)、72.2%(26株)、80.6%(29株)和80.6%(29株)。结论本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多耐药情况比较严重,其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与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的存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5.
目的:了解耐药大肠埃希菌(drug-resistant Escherichia coli,DR-ECO)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分布,探讨该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PCR法检测20株DR-ECO中1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7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并用PCR直接全自动荧光法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结果:20株DR-ECO中,18株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其中,aac(3)-Ⅱ、aac(6')-Ⅰb、ant(3″)-Ⅰ、aadA4/5和aph(3')-Ⅰ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5%、25%、5%、65%和55%;只有1株检出rmtB型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阳性率为5%,其余基因型均未测出。结论:本组DR-ECO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主要与aadA4/5和aph(3')-Ⅰ等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相关,而与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76.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贵平  阴晴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4):405-406,408
目的探讨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琼脂纸片扩散(K-B)法对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敏试验,选出34株多重耐药菌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Ⅱ、ant(2′)-Ⅰ、ant(3′)-Ⅰ、aac(6′)-Ⅱ、aac(6′)-Ⅰ检出阳性率分别为85.3%、44.1%、17.6%、11.8%、5.9%。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奈替米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1.18%、44.12%、88.24%、85.29%。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程度不同,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用药,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控制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77.
目的 调查一组临床检出的肺炎克雷伯菌可能存在的耐药基因状况,以及各菌株间可能存在的亲缘关系方法 25株肺炎克雷伯菌均分离自2016-2017年江汉油田总医院医院住院病人标本。菌种鉴定为gyrA基因测序上网BLASTn比对法,用PCR方法检测35种β-内酰胺酶基因,15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 1种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相关基因和11种可移动遗传元件。再用DNA测序法分析基因突变。最后对62种耐药元件基因的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 25株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均只有8%),对其它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40%~96%)。每株均检出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相关基因(总阳性率100.00%);有24株菌检出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相关基因(总阳性率96.00%);有20株菌检出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相关基因gyrA突变(即突变率为80.00%);每株均检出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基因(总阳性率100.00%)。共检出5种β-内酰胺酶基因(blaTEM、blaLAP、blaKPC、blaDHA群、blaOXA-1群),6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aac(3)-Ⅱ、aac(6’)-Ⅰb、ant(3”)-Ⅰ、aph3’-Ⅰ、aadA5、rmtB),20株存在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相关基因gyrA第83位密码子发生了同样的突变,且均无第87位密码子的突变。检出8种可移动遗传元件(intⅠ1、tnpU、tnp513、ISEcp1、IS26、IS903、ISKpn6、trbC),且检出率较高。样本聚类分析显示本组菌可分A与B 2个簇群,2个簇群中均有克隆传播。A簇群中有2个克隆,分别为2-3-5-16等4株、13-14等2株;B簇群中有1个克隆,为19-20号2株结论 多种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 gyrA第83位密码子突变和可移动遗传元件共同导致本组肺炎克雷伯菌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本组肺炎克雷伯菌3个克隆传播提示可能有医院感染的存在。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在K-B法药物敏感试验中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双圈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携带状况及药物诱导对耐药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42株携带Ⅰ类整合子酶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PCR法扩增其整合子可变区;联合RFLP和DNA测序技术分析可变区耐药基因;用RT-PCR的方法分析药物诱导前后细菌耐药基因表达量.结...  相似文献   
79.
目的 对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MDR)大肠埃希菌株的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特征与接合传递效率进行研究,探讨其与整合子的相关性。 方法 136株MDR大肠埃希菌经PCR筛检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对阳性菌株作整合酶基因intI1、intI2和intI3检测,并扩增Ⅰ类整合子可变区插入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与鉴定所含耐药基因盒;以阳性菌株为供体菌,耐叠氮化钠大肠埃希菌J53为受体菌进行接合试验,并结合质粒图谱对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进行初步定位。 结果 在136株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中,共检出16S rRNA甲基化酶阳性菌12株(8.8%),其中,armA阳性3株(2.2%),rmtB阳性10株(7.4%),未检出rmtA、rmtC、rmtD基因。阳性菌株均只含Ⅰ类整合子,对其可变区扩增片段(1 000~2 300 bp)的测序结果显示,该区域含有多种耐药基因盒,但不含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接合试验与质粒图谱结果初步表明armA和rmtB编码基因位于约23 000 bp的质粒上,接合试验的耐药质粒传递率高达83.3%(10/12)。 结论 在MDR大肠埃希菌中,armA和rmtB编码基因位于约23 000 bp质粒上,其中,rmtB为优势基因,接合试验和质粒图谱证明该类耐药质粒很容易在同种菌间传播。Ⅰ类整合子与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虽然存在于同一菌体内和/或同处于一个质粒上,但整合子基因盒对该类基因的捕获率很低或根本不捕获。  相似文献   
80.
周桂云  陈平  孙秀丽  王晓茹  郭丽  王梅 《药物分析杂志》2012,(9):1665-1668,1672
目的:建立HPLC-ECD法测定盐酸大观霉素有关物质。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器,Waters XBridge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pH 3.2的草酸盐缓冲溶液-乙腈(1000∶105)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1;柱后溶液为21 g.L-1的氢氧化钠溶液,流速0.5 mL.min-1;ECD系统参数:极性为阳性,检波+0.12 V,氧化电位+0.70 V,还原电位-0.60 V,范围20μA。结果:盐酸大观霉素有关物质在2.25~45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Y轴截距在100%浓度响应值的7.3%处,在100%浓度的25%~500%的范围内,对任一点的响应值在此点理论值的97.7%至103.6%的范围内;平均回收率(n=9)为98.9%,RSD为2.9%。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盐酸大观霉素及相关制剂产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