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2篇
  免费   433篇
  国内免费   228篇
耳鼻咽喉   25篇
儿科学   55篇
妇产科学   58篇
基础医学   843篇
口腔科学   161篇
临床医学   319篇
内科学   516篇
皮肤病学   106篇
神经病学   285篇
特种医学   13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26篇
综合类   856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431篇
眼科学   39篇
药学   481篇
  1篇
中国医学   583篇
肿瘤学   51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307篇
  2020年   194篇
  2019年   183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148篇
  2016年   174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294篇
  2013年   290篇
  2012年   249篇
  2011年   256篇
  2010年   205篇
  2009年   207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207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48篇
  1985年   51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13篇
  1976年   9篇
  197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葡萄胎p53、p21~(CIP1)及p185蛋白表达与恶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葡萄胎p5 3、p2 1CIP1及p185蛋白表达与恶变的关系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葡萄胎标本中p5 3、p2 1CIP1及p185蛋白的表达 ,以侵蚀性葡萄胎及绒癌为对照 ,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葡萄胎组p5 3、p2 1CIP1、p185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35 % (35 / 10 0 ) ,71% (71/ 10 0 )及 36 % (36 / 10 0 ) ,与恶性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完全性与部分性葡萄胎 ,完全性葡萄胎恶变组与非恶变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恶变组p2 1CIP1表达有降低趋势。结论 :p5 3、p2 1CIP1及p185蛋白表达改变与葡萄胎恶变无确定关系 ,但可作为晚期现象出现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中 ,其中p2 1CIP1蛋白表达降低提示滋养细胞有向恶性转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2.
基于Hilbert曲线的数字图像置乱方法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研究了基于Hilbert曲线的数字图像置乱方法 ,引入二个概念 :“重合度”和“Hilbert曲线的平移” ,利用Hilbert曲线平移 ,获得了更多新的置乱路径 ,并根据重合度变化图探讨了置乱变换的规律 ,以测试置乱变换的周期和拟周期。然后把基于Hilbert曲线的置乱方法推广到任意大小的图像。实验结果表明 :利用Hilbert路径进行置乱不仅具有非常大的置乱路径选择空间 ,而且具有很好的置乱效果和极大的置乱周期 ,具有较大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及其癌变与p53基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ABC法)对36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IP)组织和16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IP+SCC)组织进行了p53蛋白检测。结果:36例IP均为p53蛋白阴性,而在16例IP+SCC组织中有5例为p53蛋白阳性,阳性率为31.3%(5/16),经统计学处理,二者差异显著(P〈0.001)。结论:p53蛋白异常表达可能与I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4.
刺五加组织培养与细胞工程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邢朝斌  陈正恒  曹蕾  郭鑫 《中草药》2005,36(12):1896-1899
综述了国内外对刺五加组织培养与细胞工程研究的现状。分别从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因素外植体的发育程度和类型、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浓度以及作用特点、体细胞胚胎的形态发生过程与解剖学和人工种子的包埋与萌发;茎尖外植体的离体培养与快速繁殖;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对愈伤组织和新生体胚的遗化转化;毛状根培养生产刺五加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5.
氯化镉诱发16HBE细胞系恶性转化过程中TIF3 p36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氯化镉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恶性转化过程中不同阶段蛋白翻译起始因子(TIF3)p36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为进一步阐明氯化镉的分子致癌机制提供线索.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以及敏感先进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并分析氯化镉诱发16HBE恶性转化不同阶段即转化期间细胞、转化细胞和成瘤细胞的TIF3 p36 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相对于非转化对照细胞(16HBE),氯化镉诱发恶性转化不同阶段细胞(转化期间细胞、转化细胞和成瘤细胞)的TIF3 p36 mRNA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其中低剂量组(5 μmol/L)所转化的各阶段细胞的eIF3 p36 mRNA平均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细胞的3.1、5.9和9.9倍,中剂量组(10 μmol/L)的各阶段转化细胞的TIF3平均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细胞的7.1、6.8和14.8倍,高剂量组(15 μmol/L)的各阶段转化细胞的TIF3 p36平均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细胞的3.6、3.0和9.1倍.这些不同剂量组的研究结果提示,eIF3 p36的异常表达量与氯化镉诱发16HBE细胞恶变程度之间有正相关关系,但与镉的剂量无关.结论 氯化镉在诱发16HBE细胞恶变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蛋白翻译启动因子eIF3 p36异常表达现象,其表达水平与细胞的恶变程度密切相关,这可能是氯化镉诱发人细胞肿瘤的重要分子致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6.
人源性中性内肽酶稳定转染细胞株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获得中性内肽酶(NEP)及失活中性内肽酶(inNEP)稳定表达的细胞株。方法:用酶切及基因测序鉴定质粒pcDNA3.1-hNEP及pcDNA3.1-inNEP(E585V);以脂质体Ljpofectamjne^TM2000介导pcDNA3.1-hNEP及pcDNA3.1-inNEP(E585V)转染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K-N-SH,分别获得两者的稳定表达细胞株;用RT-PCR及Western blot分析NEP的表达。结果:转染4周后,可见G418单克隆抗性细胞株形成,转染pcDNA3.1.hNEP及pcDNA3.1-inNEP(E585V)的细胞NEP表达均增高。结论:获得稳定转染pcDNA3.1-hNEP及ocDNA3.1-inNEP(E585V)的细胞株。  相似文献   
107.
奇经八脉源流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奇经八脉理论的萌芽、雏形、理论的奠定、命名与系统阐发等几方面进行阐释,进一步说明了各种致病因素,使奇经八脉受损,可表现在奇经八脉循行部位及独特生理功能出现一系列病理表现,由于八脉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因此奇经病变常具有见症繁多,病情复杂,一症多因等特点。既有本经之病,又有相关密切的奇经与脏腑合病或并病,临证应细加分辨。  相似文献   
108.
医患关系的形成与变迁由社会的发展而决定。经济、历史、文化、科技以及宗教的发展都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因此,分析与探讨现时代的医惠关系必须充分地了解社会的基本背景与状态,在此基础上思考我国医患关系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109.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叶绿酸抑制细胞恶性转化的蛋白差异表达,探讨叶绿酸抗细胞转化的分子机制.方法:一步法分别提取二羟环氧苯并芘(BPDE)诱导的转化细胞B-1和叶绿酸与BPDE共处理的抗转化细胞CB-1总蛋白,应用二维凝胶电泳技术和相应软件ImageMaster 2D3.10分析两种细胞的蛋白质组变化.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结合数据库检索鉴定部分表达有差异的蛋白斑点。结果:与B-1细胞相比.CB-1细胞中有47个蛋白斑点出现表达差异,其中19个蛋白斑点表达升高.28个蛋白斑点表达降低;质谱分析初步鉴定出5个差异蛋白斑点。结论:叶绿酸抑制细胞恶性转化可引起大量蛋白表达差异.这些差异蛋白可能参与了叶绿酸抗细胞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中一个新的PDGFRA基因突变位点L839P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恶性转化作用.方法 采用脂质体法,将重组质粒稳定转染中国仓鼠卵巢上皮细胞(CHO).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DGFRA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细胞计数法,描绘细胞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仪榆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并观察稳转突变型重组质粒CHO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瘤性.将PDGFRA突变型与kit野生型重组质粒共同瞬时转染CHO细胞,用Western blot法检测kit蛋白的表达及其磷酸化状态.结果 阴性对照组、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细胞中均有PDGFRA蛋白表达.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较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细胞生长速度加快;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处于增殖期的细胞比例分别为28.4%、24.5%、43.8%和40.9%,凋亡率分别为1.8%、1.9%、1.5%和1.6%.接种阳性对照组及实验组稳转细胞的裸鼠,3周后均见肿瘤生长.PDGFRA突变型质粒与kit野生型质粒共转染CHO细胞后,磷酸化kit蛋白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PDGFRA基因L839P点突变为功能获得性突变,对正常细胞有较强的恶性转化作用,并口丁激活kit蛋白,导致肿瘤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