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2篇
综合类   19篇
中国医学   4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从历代主流意识形态出发,探讨主流意识形态对各时代阴阳五行学说与肝脏象理论的影响以及理论所产生的具体变化。汉唐时期,受经学“天人宇宙论”的影响,阴阳、五行指的是气,来源于天,阴阳五行学说属于气的运行模式;肝藏为少阳、木气化生,储藏少阳、木气,化生精气构成相同爪、目等结构与物质。宋明时期,在理学新宇宙图式影响下,阴阳指气,五行指质,生于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属于宇宙发生模式;肝为厥阴风木之气,内寄相火,相火疏泄男子精液出现。清末以后,受西学唯物辩证法与生物学等影响,阴阳、五行为事物与现象的属性,仅仅作为一种分析工具而非具体物质存在,此时,肝为功能系统,由木的特性推导肝主疏泄为核心功能,即肝气疏泄全身气机、防止郁滞的功能;由阴阳互根及物质与功能关系推导肝藏血为肝主疏泄的物质基础,并以肝体阴用阳概括。  相似文献   
42.
通过分析临床上分别长于滋阴和温阳的两名中医专家的人格体质特征,发现阴阳人格体质特征偏阳虚阴盛的医家擅长温阳,阴阳人格体质特征偏阴虚阳亢的医家擅长滋阴阴阳人格体质特征对中医临床医生的学术思想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影响。虽然影响的程度、影响的具体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也为中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根据个体阴阳人格体质特征,有意识地选择师承专家,有导向地发展个人的中医学术思想,可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43.
人体阴阳之气的消长出入是形成正常睡眠一觉醒节律的生理基础,阴阳消长失常是造成失眠的主要原因。结合脏腑虚实,从心肾阴阳水火不济、肝肾乙癸失涵、肝胆阴阳不和、脾胃阴阳升降失常、肾中阴阳失调等诸种阴阳失调来探讨失眠发生的机制,治疗失眠的原则是交泰阴阳。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观察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偏瘫下肢功能变化。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未作其他相关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基础治疗上,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对患者髋、膝关节肌力、肌张力以及关节活动变化进行运动学参数测定、比较。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28天后,髋、膝关节肌力、肌张力以及活动度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可有效提高肌力,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缺血性脑中风偏瘫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5.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天文学背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根据现代天文学、宇宙生物学知识,在前人的基础上解读了阴阳、五行的天文学背景:①中医学的阴阳之道,泛指天体的万有引力、电磁波、高能粒子流之向背及强弱.人体的阴阳来源于人类在经过亿万年的天体阴阳特性作用下,从原生物选择性进化的结果.②七曜周旋,有地自转之昼夜阴阳,地公转之季阴阳,月绕地之阴阳,火星之阴阳,木星之阴阳.③水星10年周期运动呈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状态有依次属木、火、土、金、水的相生相克五行特性.计入火星之阴阳特性叠加,分甲、丙、戊、庚、壬阳五行,乙、丁、己、辛、癸阴五行.人体之腑脏阴阳五行来源于人类在经过亿万年天体阴阳五行特性作用下选择性进化的结果.④金星5年周期运动呈现五中运五行特性状态.计入火星阴阳特性之叠加,使各中运具有阴阳特性,并随年交替.⑤土、火、金、水、木五曜在六十甲子年周期运动中呈现15对阴阳独立状态,比拟为15对阴阳纳音五行.⑥纳音五行应纳入中医学理论构架中.  相似文献   
46.
“阴阳毒”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根据文献考证“阴阳毒”当属于“伤寒”的一部分。从发病形式、病程、临床表现、预后角度来看,极似现代克罗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  相似文献   
47.
《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中收录有关阴阳学说及其相关概念的术语有16条,“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世中联)标准《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中收录了39条,其翻译基本与现行译法一致,如将“阴中之阴”译作yin within yin,将“阴阳对立”译作opposition of yin and yang,将“阴阳平衡”译作yin—yang balance等等。但也有一些有别于通行译法的翻译.如将“阴阳互根”译作mutual rooting of yin and yang,将“阴阳转化”译作yin-yang conversion等。这些译法基本上反映了某些西方译者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8.
通过对《黄帝内经》中阴阳体质学说的引述,并结合对《黄帝内经》中崇阳恋阴思想与阴阳体质学说冲突的分析,从人性论的角度来分析阴阳体质学说的哲学基础,指出董仲舒的“气禀人性论”从性的内涵、以天有阴阳气论证人具有善恶两重人性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9.
论中医理论体系是辩证逻辑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医理论体系不属于形式逻辑体系,而是以“阴阳”这种辩证矛盾的概念、范畴形式为逻辑开端,以阴阳学说的对立制约、依存互根、消长转化和动态平衡观作为对立统一思维律,运用辩证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辩证思维方法,加工医学科学事实,形成了辩证性质的概念、判断及推理形式,构建的矛盾分析式的辩证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50.
谢文英 《河南中医》2003,23(11):9-12
张景岳既重视真阳又重视真阴,并把真阴归根于肾命的水火,从而把阳非有余与真阴不足二者统一起来。他认为“阳非有余”是言人之正气,并从形气、寒热、水火三方面加以阐述。在认识阳在人身的重要性的同时,又从真阴之象、真阴之脏、真阴之用、真阴之病、真阴之治五个方面阐述了“真阴不足”。认为阴不能没有阳,无气便不能生形;阳不能没有阴,无形便不能载气,所以物生于阳而成于阴。故阴阳二气,不能有所偏,不偏则气和而生,偏则气乖而死。并制右归丸、右归饮、左归丸、左归饮,从而形成了他重阳主补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