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171篇
  免费   8524篇
  国内免费   2366篇
耳鼻咽喉   613篇
儿科学   1945篇
妇产科学   1420篇
基础医学   12953篇
口腔科学   4296篇
临床医学   9481篇
内科学   23547篇
皮肤病学   1757篇
神经病学   8490篇
特种医学   212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篇
外科学   14900篇
综合类   9645篇
现状与发展   9篇
一般理论   5篇
预防医学   7586篇
眼科学   2024篇
药学   10456篇
  44篇
中国医学   5308篇
肿瘤学   5449篇
  2024年   240篇
  2023年   1607篇
  2022年   2360篇
  2021年   4519篇
  2020年   3548篇
  2019年   7113篇
  2018年   7369篇
  2017年   5509篇
  2016年   3289篇
  2015年   3319篇
  2014年   5030篇
  2013年   5692篇
  2012年   4476篇
  2011年   4787篇
  2010年   3732篇
  2009年   3252篇
  2008年   3294篇
  2007年   2992篇
  2006年   2582篇
  2005年   2123篇
  2004年   1877篇
  2003年   1812篇
  2002年   1302篇
  2001年   1335篇
  2000年   1045篇
  1999年   993篇
  1998年   717篇
  1997年   655篇
  1996年   510篇
  1995年   457篇
  1994年   422篇
  1993年   372篇
  1992年   355篇
  1991年   314篇
  1989年   250篇
  1988年   245篇
  1987年   240篇
  1985年   3027篇
  1984年   3565篇
  1983年   2984篇
  1982年   3488篇
  1981年   3167篇
  1980年   2669篇
  1979年   2617篇
  1978年   2152篇
  1977年   1615篇
  1976年   2067篇
  1975年   1549篇
  1974年   1362篇
  1973年   134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通过考察梓醇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脑组织丝/苏氨酸蛋白激酶(Ra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E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抗SAH脑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H组、梓醇组、梓醇+U0126组(梓醇+Raf-MEK-ERK信号通路抑制剂U0126)。采用血管内穿孔法构建大鼠SAH模型,评估大鼠神经功能和SAH分级,伊文思蓝(EB)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元细胞凋亡及微管连接蛋白轻链3-Ⅱ(LC3-Ⅱ)、p-ERK阳性细胞表达,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Raf、MEK、磷酸化(p)-MEK、ERK1/2、p-ERK1/2、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自噬基因Beclin-1、LC3-Ⅱ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SAH组神经元细胞排列松散,数目减少,SAH分级、脑组织含水量、EB渗出量、原位末端标(TUNEL)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凋亡率、LC3-Ⅱ、p-ERK阳性表达、Bax、Beclin-1、LC3-Ⅱ、Raf、p-MEK/MEK、p-ERK1/2/ERK1/2表达显著升高,神经功能评分减少,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SAH组相比,梓醇组神经元损伤明显减轻,细胞死亡较少,SAH分级、脑组织含水量、EB渗出量、TUNEL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凋亡率、Bax显著降低,神经功能评分、Bcl-2表达升高,LC3-Ⅱ、p-ERK阳性表达及Beclin-1、LC3-Ⅱ、Raf、p-MEK/MEK、p-ERK1/2/ERK1/2表达进一步升高(P<0.05);Raf-MEK-ERK通路抑制剂U0126可逆转梓醇对脑组织损伤的改善作用(P<0.05)。[结论] 梓醇可能通过激活Raf-MEK-ERK信号通路,促进神经细胞自噬,改善SAH大鼠脑损伤。  相似文献   
992.
孟曦  丁伟  王建美  王耀光 《天津中医药》2023,40(10):1320-1326
[目的] 观察膜肾1号方对膜性肾病大鼠肾脏病理的改善作用及其对自噬通路磷脂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膜肾1号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盐酸贝那普利组。采用大鼠尾静脉注射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的方法建立MN大鼠模型,灌胃、取材。苏木精-伊红(HE )染色法观察大鼠肾脏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大鼠IgG沉积;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mTOR 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自噬相关蛋白轻链3(LC3)表达。[结果] 药物干预后,膜肾1号方组大鼠24 h尿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下降且低于模型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光镜下观察,HE染色示正常组肾组织整体结构基本正常,膜性肾病(MN)模型组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充血,系膜增生,基底膜出现增厚,部分肾小管细胞空泡变、组织内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可见嗜复红蛋白及IgG沉积。经膜肾1号方和盐酸贝那普利干预后,大鼠肾脏病理学改变均有所减轻。各组大鼠IgG沉积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gG沉积明显,IgG荧光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贝那普利组和膜肾1号方组IgG荧光表达下降且低于模型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药物干预后,盐酸贝那普利组和膜肾1号方组大鼠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下降,LC3 表达增加,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膜肾1号方可改善大鼠肾脏病理损伤,膜肾1号方干预后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磷酸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Akt蛋白(p-Akt),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表达明显降低,自噬相关蛋白LC3表达升高,其分子机制与自噬信号通路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通过代谢组学分析仙鹤草茎与叶中代谢物及其代谢通路差异,进一步阐明仙鹤草药效物质基础,促进仙鹤草合理开发利用。方法 取仙鹤草茎、叶新鲜样本,经液氮冷冻后提取代谢物,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所得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并与数据库比对鉴定。结果 筛选并鉴定出105个具有明显差异的代谢物,其中茎与叶相比有34个代谢物上调、71个代谢物下调。差异代谢物共注释到62条代谢通路中。茎中叶黄素、天冬酰胺、胍丁胺及多种氨基酸等物质含量更高,氨基酸代谢更强;叶中酚酸类、黄酮类物质积累更为丰富,次生代谢更强。结论 仙鹤草茎与叶均含有丰富的药效活性成分,但叶的次生代谢更强,次生代谢物积累更为丰富,此差异或可为仙鹤草针对性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究小檗碱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小檗碱低剂量组、小檗碱中剂量组、小檗碱高剂量组和DUSP19组,每组9只。除对照组外均构建CAG模型,小檗碱低、中、高剂量分别灌胃给与25、50、100 mg/kg的小檗碱,DUSP19组灌胃给与100 mg/kg的小檗碱和尾静脉注射JAK激酶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通路激活剂DUSP19 100 μmol/L。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检测病理学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JAK2/STAT3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相关因子表达水平;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胃黏膜细胞凋亡。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小檗碱观察组磷酸化JAK2(p-JAK2)、磷酸化JAK3(p-JAK3)、胃动素(MT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前列腺素E2(PGE2)、内皮素(ET)、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裂解胱天蛋白酶3(Cl-caspase-3)、裂解胱天蛋白酶9(Cl-caspase-9)水平及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胃泌素(GAS)、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谷胱甘肽(GSH)、B淋巴细胞瘤-2(Bcl-2)水平显著升高(P<0.05);JAK2/STAT3通路激活剂DUSP19可显著扭转小檗碱对上述指标的影响(P<0.05),且HE结果显示小檗碱可显著改善CAG大鼠胃组织病理病变。结论:小檗碱可通过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减轻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川陈皮素(NOB)保护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将Balb/c小鼠分为5组(n=6):假手术组、模型组、NOB组(50 mg/kg)、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抑制剂EX527组(5 mg/kg)、NOB+EX527组(50 mg/kg的NOB+5 mg/kg EX527)。在建模前24 h对小鼠进行药物处理。通过阻断小鼠左肾动静脉血流建立RIRI模型。建模24 h后检测肾组织中氧化应激标志物含量。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评价肾组织病变和纤维化。通过TUNEL染色检测肾细胞凋亡。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肾组织中SIRT1、叉头框蛋白O3a(FOXO3a)、细胞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表达。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肾组织中SIRT1和FOXO3a mRNA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NOB组小鼠肾脏病变程度减轻,肾脏纤维化面积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NOB组肾组织抗氧化作用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NOB组肾组织中细胞凋亡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NOB组肾组织中SIRT1和FOXO3a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微管相关蛋白轻链(LC)3Ⅱ/LC3Ⅰ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而p62降低(均P<0.05)。此外,EX527逆转了NOB对肾脏的保护作用(P<0.05)。结论:NOB通过激活SIRT-1/FOXO3a信号通路介导的自噬来减轻RIRI。  相似文献   
996.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白蛋白尿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是目前糖尿病肾病诊断的重要临床指征。DN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质量,尽早地干预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纠正胰岛素代谢障碍导致的长期高血糖因素影响下的肾脏损伤,是有效阻止其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的关键。中医药秉持其特色理论取得了独特的治疗优势,随着中医药对于DN的认识与研究的加深,实验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总结了中医研究DN动物模型的常用构建方法,同时从中医药调节免疫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纠正糖脂代谢紊乱等机制方面列举分析中医药辨治糖尿病实验研究进展,探讨中医药防治DN的机制,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保和消积方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阐明其分子机制。方法:选取对数生长期的胃癌SGC7901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不同浓度(0.5、1、2、4、8、12和16 mg/mL)组,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时间(24、48、72 h)SGC7901细胞增殖情况;采用Transwell小室迁移试验检测SGC7901细胞的迁移能力;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GC7901细胞凋亡情况;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迁移、血管生成相关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作用不同时间后不同浓度的保和消积方组的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增加(均P<0.05),穿膜细胞数显著降低(均P<0.05),显著抑制了微管的形成(均P<0.05),AKT、mTOR、PI3K、VEG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保和消积方通过抑制AKT、mTOR、PI3K、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从而抑制了SGC7901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促进了胃癌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998.
血管性痴呆是脑血管病变后所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痴呆类型。其发病机制源于血管系统损害引起低脑血流灌注、氧化应激等一系列病理过程。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在脑血管病及相关疾病中有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许多研究都显示了针灸对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并涉及细胞凋亡、氧化应激、神经炎症、神经递质通路等方面的调节作用。因此,现从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角度探讨针刺的治疗作用,以期为进一步揭示针灸在血管性痴呆治疗中的潜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研究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水提物对4T1乳腺癌荷瘤模型小鼠的抑瘤及免疫调节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BALB/c雌性小鼠构建4T1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盐酸表柔比星组(8 mL/kg)和铁皮石斛水提物低、中、高剂量(0.5、1.0、1.5 g/kg)组,另选10只正常BALB/c雌性小鼠作为对照组,给予相应药物进行干预,观察小鼠生存状态,每3天测量肿瘤直径与短径,连续给药28 d后处死小鼠,称定肿瘤质量,计算抑瘤率;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和转移灶计数观察肺部肿瘤转移情况;称定小鼠脾脏、胸腺质量,计算脏器系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肿瘤、肺部以及脾脏形态学变化;血液分析仪检测荷瘤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数目和淋巴细胞占比;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比例;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检测脾脏中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研究清热消炎宁抗冠状病毒的作用,为评价其防治冠状病毒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雌雄各半的9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连花清瘟胶囊(0.546 g/kg)组和清热消炎宁片低、中、高剂量(8.72、17.44、34.89g/kg)组,每组16只。采用ip环磷酰胺联合HCoV-229E冠状病毒感染BALB/c小鼠,建立冠状病毒感染模型,通过小鼠体质量、肺指数、病毒载量、血凝滴度、肺组织病理改变来评价清热消炎宁的治疗作用;通过ELISA检测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4、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组织巨噬细胞、淋巴细胞(CD3+、CD4+)及NK细胞比例;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